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加热处理灭活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憬惺 潘文良 +1 位作者 杨显福 吴小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在50g/dl 浓度木糖醇存在下,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进行了溶液态60℃10小时加热处理。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后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其抗-白喉、抗-麻疹和抗-HBs 效价不变,IgG 分子 Fc 部分的功能未受损害,抗补体活性显著降低,稳定性有... 在50g/dl 浓度木糖醇存在下,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进行了溶液态60℃10小时加热处理。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后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其抗-白喉、抗-麻疹和抗-HBs 效价不变,IgG 分子 Fc 部分的功能未受损害,抗补体活性显著降低,稳定性有所改善。在上述加热条件下,加入制品的巨细胞病毒和猴逆转病毒 D 1型两种模型病毒迅速被灭活。提示经加热处理后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不仅充分保留其生物学活性,而且有更好的静脉内注射耐受性和防止病毒性疾病传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 免疫球蛋白 病毒
下载PDF
中国输血传染HIV、HCV和HBV的残余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4-925,共2页
HIV、HCV和HBV是3种最受关注的可通过输血传染的病毒,世界各国都把其列为血液筛查的必检项目。对这3种病毒通过输血传染风险的评估,无论对卫生行政部门输血安全管理的决策、临床医生根据利弊平衡原则掌握是否给患者输血,以及拟接受... HIV、HCV和HBV是3种最受关注的可通过输血传染的病毒,世界各国都把其列为血液筛查的必检项目。对这3种病毒通过输血传染风险的评估,无论对卫生行政部门输血安全管理的决策、临床医生根据利弊平衡原则掌握是否给患者输血,以及拟接受输血的患者对输血风险的知情同意,都是重要的基础数据。REDS—U项目中国分项目近年完成的相关研究,已对我国在目前血液安全措施条件下通过输血传染HIV、HCV和HBV的残余风险做出了评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传染 HIV HCV HBV
下载PDF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 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 血液制品 实验
下载PDF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续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53-55,共3页
3 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3.1 血细胞成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的检验改善了输血的安全性,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其原因有三:①检测技术灵敏度的限制;②抗体产生前的“窗口期”;③未知... 3 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3.1 血细胞成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的检验改善了输血的安全性,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其原因有三:①检测技术灵敏度的限制;②抗体产生前的“窗口期”;③未知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发展灭活病毒的技术,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的途径。输血传播的病毒及其主要性质见表3。表3的数据为美国的情况,我国没有系统的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光生物学 输血医学
下载PDF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编者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王憬惺副研究员撰写的“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讲座,内容包括:①紫外线照射用于预防输血小板所引起的同种免疫;②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紫外线照射的预防;③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 编者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王憬惺副研究员撰写的“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讲座,内容包括:①紫外线照射用于预防输血小板所引起的同种免疫;②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紫外线照射的预防;③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④光化学血液疗法的临床应用。本刊将分三期连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光化学 光生物学
下载PDF
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憬惺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2-135,共4页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中的目标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血细胞成分 病毒 灭活
下载PDF
血浆蛋白制品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及其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93-96,共4页
作为血液成分疗法的一部分,血浆蛋白制品临床应用的目的是治病、救命.但输用血浆蛋白制品本身又存在传播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的危险.目前已用于临床的血浆蛋白制品中。
关键词 血浆蛋白制品 病毒病
下载PDF
乙型肝炎和输血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16-18,共3页
  1乙型肝炎是最早被认识的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早在17世纪,就有战争后军队中流行黄疸和其他肝病症状的记录.1885年,有报道指出,在使用甘油化处理的人淋巴组织接种以预防天花感染的受者中,传染了肝炎.1944年后,先后报道过接受...   1乙型肝炎是最早被认识的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早在17世纪,就有战争后军队中流行黄疸和其他肝病症状的记录.1885年,有报道指出,在使用甘油化处理的人淋巴组织接种以预防天花感染的受者中,传染了肝炎.1944年后,先后报道过接受混合人血清以预防腮腺炎和使用含有人血清的黄热病疫苗的人群中爆发了黄疸性肝炎.……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影响α_2-巨球蛋白水溶液热稳定性的多因素分析
9
作者 王憬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α_2-巨球蛋白水溶液热稳定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对α_2-巨球蛋白加热处理的最佳条件。在该条件下,α_2-巨球蛋白经60℃10h加热处理后可保留全部结合胰蛋白酶活性。
关键词 α2M 巨球蛋白 热稳定性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献血者人群HIV、HBV和HC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0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6-769,共4页
关键词 HIV HCV HBV 分子流行病学 研究方法 献血者 输血传播病毒
下载PDF
全血室温保存8和24小时对所制备血液成分中细菌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王憬惺 StephenJ.Wagner GaryMoroff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全血采集后在室温保存的最长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有多方面的益处。欲作上述变更,除需表明经室温保存24小时后的全血所制备的血液成分仍保持其功能外,还需证明延长室温保存时间不增加细菌的繁殖。为此,将2单位全血混合,接种细菌后... 全血采集后在室温保存的最长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有多方面的益处。欲作上述变更,除需表明经室温保存24小时后的全血所制备的血液成分仍保持其功能外,还需证明延长室温保存时间不增加细菌的繁殖。为此,将2单位全血混合,接种细菌后再分成2个单位,分别室温保存8小时和24小时,然后分离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的贮存过程中,检查其中所含细菌的水平。结果表明,对所试验的5种常见血液污染菌,全血在室温保存24小时并不增加这些细菌在血液成分贮存过程中的繁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血液 成分 细菌污染
下载PDF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续二)
12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4 光化学血液疗法的临床应用4.1 光化学血液疗法简介 光化学血液疗法(photopheresis)的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患者将光敏药物服下,间隔一段时间,待血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时,将一定量的患者血液引入血液分离机,把欲处理的血液成分(... 4 光化学血液疗法的临床应用4.1 光化学血液疗法简介 光化学血液疗法(photopheresis)的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患者将光敏药物服下,间隔一段时间,待血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时,将一定量的患者血液引入血液分离机,把欲处理的血液成分(如淋巴细胞)分离出来,其他成分输回体内;在同一机器内,将含有光敏药物的靶成分进行光照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血液成分输还患者。事实上,若光敏药物本身适合静脉注射要求,也可以在光照前直接加入血液成分,这样更有利于精确控制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光生物学 输血疗法
下载PDF
人血浆■_2-巨球蛋白制品的巴斯德消毒
13
作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64-166,共3页
以40g/dl 浓度的木糖醇为稳定剂,对 a_2-巨球蛋白(a_2M)制品进行了巴斯德消毒,以减少临床输用时传播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危险。经60℃ 10小时加热处理后的 a_2M 制品,仍充分保留其结合胰蛋白酶生物活性和免疫学反应性,且未测出... 以40g/dl 浓度的木糖醇为稳定剂,对 a_2-巨球蛋白(a_2M)制品进行了巴斯德消毒,以减少临床输用时传播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危险。经60℃ 10小时加热处理后的 a_2M 制品,仍充分保留其结合胰蛋白酶生物活性和免疫学反应性,且未测出有新抗原形成。其电泳表现及在家兔体内的代谢速率与加热前比较均未见不同,提示仍保持其良好的天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巨球蛋白 巴斯德消毒
下载PDF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被引量:66
14
作者 任芙蓉 王憬惺 +18 位作者 赵海燕 文国新 张远志 姚富柱 高国静 严力行 江朝富 白旭华 美黑丽.铁木尔 涂源泉 朱发明 郑优荣 崔莉 龚晓燕 吕秋霜 刘长利 郑鹏 NESS Paul SHAN Hua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69-475,共7页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核酸检测(NAT) 残余风险 HCV HIV ALT
下载PDF
四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HLA-A,B,DRB1基因和单倍型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曾洁 王憬惺 +5 位作者 孙水仙 陈强 米新玉 陈雪黎 宋宁 姚志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84-388,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分库(以下简称“四川分库”)HLA基因及单倍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PCR-SSP及PCR-SSO对四川分库内11134名四川籍捐献者HLA-A、B、DRB1基因低分辨分型,用Excel软件计算HLA基因频率、Hardy-Weinberg... 目的了解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分库(以下简称“四川分库”)HLA基因及单倍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PCR-SSP及PCR-SSO对四川分库内11134名四川籍捐献者HLA-A、B、DRB1基因低分辨分型,用Excel软件计算HLA基因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单倍型频率及其连锁不平衡参数。结果在四川分库内,HLA-A、B、DRB1基因(含血清学特异性)分别有18、41、13种,累积频率>50%的显著高频率基因是:A*11、A*02,B*46、B*40(60)、B*13、B*58、B*15(75),DRB1*09、DRB1*12、DRB1*15、DRB1*04。频率大于5%的单倍型有A*02-B*46、A*11-B*40(60)、A*33-B*58、B*46-DRB1*09、A*02-DRB1*09、A*11-DRB1*12、A*11-DRB1*15、A*02-B*46-DRB1*09。紧密相关的单倍型是A*33-B*58、A*30-DRB1*07、B*37-DRB1*10、A*02-B*37-DRB1*10。结论此资料有助于为临床移植寻找合适匹配的供受对,并为四川地区健康人群HLA基因多态性以及HLA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资料库 频率 HLA基因 连锁不平衡 单倍型/多态性 DNA分型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献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鱼 王憬惺 +9 位作者 曾沛斌 毕新红 文秀琼 李聚林 姚富柱 马红丽 刘桂 柯玲 徐敏 Hua Shan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1-1067,共7页
目的研究中国献血者中感染HBV的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特征,分析献血者中HBV基因型、亚型与献血者HBV血清学特征及病毒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从2008—2010年5家合作血液中心(血站)HBsAg确证阳性献血者中随机选取245份样本进行研究;通过S... 目的研究中国献血者中感染HBV的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特征,分析献血者中HBV基因型、亚型与献血者HBV血清学特征及病毒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从2008—2010年5家合作血液中心(血站)HBsAg确证阳性献血者中随机选取245份样本进行研究;通过S区扩增测序结合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分析HBV基因型,通过PreS/S区扩增测序或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分析HBV基因亚型。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备地HBV基因型、基因亚型的分布,比较献血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区别,分析HBV基因型、基因亚型与人口特征,病毒学特征和血清学特征的关系。结果245份样本中成功确定基因型228例,成功确定基因亚型200例。5地献血者感染中HBV的主要基因型为B型和C型,B型流行率高于C型,未见E.H型;基因亚型依次为B2,c2,D1,A1;在昆明献血者中发现了B基因型的1种新亚型B9;C型和c2亚型中的HBeAg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B型和B2亚型中的HBeAg阳性率。结论我国献血者中感染的HBV的主要基因型为B型和c型,B型高于C型,且具有流行率增高的趋势,c型献血者中HBV复制活性高于B型。c型中的主要亚型为c2,B型中的主要亚型为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亚型 变异
下载PDF
昆明、洛阳两地献血者人群HBV携带者的HBV基因型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董菲 王憬惺 +7 位作者 杨通汉 贠中桥 姚富柱 吕运来 董向东 马红丽 Paul Ness Hua Shan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2-555,共4页
目的调查昆明、洛阳两地献血者人群HBV携带者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以套式PCR的方法对两地367份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样本分型,根据HBV前s1基因和s基因区域内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引物(2条外引物、8条内引物),... 目的调查昆明、洛阳两地献血者人群HBV携带者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以套式PCR的方法对两地367份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样本分型,根据HBV前s1基因和s基因区域内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引物(2条外引物、8条内引物),并将其中8条内引物分为Ⅰ、Ⅱ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HBV基因片段;将第2轮PCR产物做琼脂糖电泳,根据PCR产物片断大小判定基因型;分型结果以s基因直接测序法验证。结果昆明279份样本中成功分型214例,分型成功率76.7%,其中B型69例(32.2%),C型103例(48.1%),B、C混合型41例(19.2%);D型1例(0.5%);洛阳献血者的88份样本中成功分型72例,分型成功率81.8%,其中B型10例(13.9%),C型46例(63.9%),B、C混合型16例(22.2%)。经s基因测序法验证,该分型方法准确可靠。结论昆明、洛阳两地献血者人群中HBV携带者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并有一定比例的B型和B、C混合型,仅在昆明献血者中发现1例D型,未见A、E、F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HBV 基因型 型特异性引物 乙型肝炎 昆明 洛阳
下载PDF
PCR-SSP基因分型技术检出HLA-B新等位基因B*5516一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强 王憬惺 +7 位作者 孙水仙 邹海 徐晓红 陈宪辉 米新玉 陈雪黎 曾洁 赵桐茂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 识别确认中国人群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 SSP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 ,分析HLA新等位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及血清学方法分析特异性。结果 在四川成都骨髓供者中检测出一例新的HLA B等位基因。该基因和B 5 ... 目的 识别确认中国人群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 SSP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 ,分析HLA新等位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及血清学方法分析特异性。结果 在四川成都骨髓供者中检测出一例新的HLA B等位基因。该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 ,只是在外显子 2区域中 97C >A一个碱基取代 ,导致相应的密码子 33由酪氨酸变为组氨酸。血清学分析表明B 5 5 16与B2 2特异性相关。并由此建立起PCR SSP方法鉴定B 5 5 16基因。结论 四川成都骨髓库中检出的HLA B等位基因是HLA新等位基因 ,2 0 0 3年 8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命名为HLA B 5 5 16。在大约 14 0 0例随机骨髓供者中 ,未发现其他带有B 5 5 16基因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5516基因 克隆 HLA-B 等位基因 PCR-SSP 基因分型 点突变 人类白细胞抗原
下载PDF
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酚噻嗪类光敏剂的筛选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憬惺 +1 位作者 杨显福 黄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筛选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光敏剂 ,并研究酚噻嗪类光敏剂的构效关系。方法 以Phi6噬菌体为模型病毒 ,以红细胞溶血及钾泄漏作为红细胞损伤指标 ,研究一系列新合成的酚噻嗪类化合物以及亚甲蓝(MB)、二甲基亚甲蓝 (DMMB)的病毒灭... 目的 筛选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光敏剂 ,并研究酚噻嗪类光敏剂的构效关系。方法 以Phi6噬菌体为模型病毒 ,以红细胞溶血及钾泄漏作为红细胞损伤指标 ,研究一系列新合成的酚噻嗪类化合物以及亚甲蓝(MB)、二甲基亚甲蓝 (DMMB)的病毒灭活能力和对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 灭活Phi6噬菌体的能力DMMB >M0 0 7>M0 0 9>MB >M0 1 6 >M0 1 2 >M0 1 3 >M0 1 1 >M0 0 4 >M0 0 2 >M0 0 3 >M0 1 5 =M0 0 1 ;在灭活 6Log1 0Phi6噬菌体的条件下 ,对红细胞的损伤DMMB <M0 0 7<M 0 0 9<MB。使用灭活 6Log1 0Phi6噬菌体的光照剂量 ,DMMB可以灭活 >6 .5Log1 0水疱性口炎病毒 (VSV)、>7.0Log1 0I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Ⅰ )、>9.9Log1 0R 1 7噬菌体 ;M0 0 7可以灭活 >6 .5Log1 0VSV、>5 .0Log1 0HSV Ⅰ、>9.9Log1 0R 1 7噬菌体。 结论 酚噻嗪环上烷基化修饰可以提高光敏剂的病毒灭活能力 ,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M0 0 7可能是继DMMB之后又一个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酚噻嗪类光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病毒灭活 光化学法 酚噻嗪类光敏剂 筛选 构效关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健康献血人群血液宏基因组分析与新发病原体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敏 毛伟 +9 位作者 何涛 卫昱燕 高瞻 张玉 张春红 廖红梅 刘鱼 曾沛斌 王憬惺 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5-898,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健康无偿献血人群的微生物组,并调查可能存在的新发/再发病原体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深度测序的方法对重庆地区5 000人份健康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以鉴定其中的新发/再发病原体。方法提取5 000人份血...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健康无偿献血人群的微生物组,并调查可能存在的新发/再发病原体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利用深度测序的方法对重庆地区5 000人份健康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以鉴定其中的新发/再发病原体。方法提取5 000人份血浆核酸总DNA,经随机引物扩增后,建库上机深度测序,用本课题组开发的Kraken Py软件分析宏基因组数据,并确定其中的微生物组,鉴定可能存在的新发/再发病原体。结果通过深度测序将获得的1.23 Gb的数据,其中包括2 146 844个有效读长,去人类DNA背景后,结果显示属于细菌的片段47条,属于病毒的片段21条,属于寄生虫的片段333条。最主要的病原体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其次是欧猥迭宫绦虫(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仅发现少量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的病毒成员如扭转病毒Torque teno virus等。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被认为是能够造成输血安全威胁的病原体DNA片段,如疟原虫(Plasmodium spp.),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了重庆地区健康无偿献血人群的微生物组结构,同时也揭示了这些健康献血者有可能携带的新发/再发病原体,提醒采供血系统工作者应结合当地新发传染病流行情况,合理的制定疫区或是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筛查模式和献血者招募策略。另外,对于这些潜在风险也不必过于惊慌,因为这仅是微生物基因组片段结果,不代表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病原体 献血人群 宏基因组学 高通量测序 血液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