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怡 阮红玉 +6 位作者 邱思玉 梁瑞婷 朱兆廷 文毅 王成雨 王轶夫 孙玉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02-3514,共13页
为了揭示间伐干扰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利用江西省吉水县石阳林场的3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和研究区气候数据,通过基于经验的引入地位指数(SI)的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和基于机理的3⁃PG模型,模拟并预估林分生物量,分析在... 为了揭示间伐干扰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利用江西省吉水县石阳林场的3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和研究区气候数据,通过基于经验的引入地位指数(SI)的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和基于机理的3⁃PG模型,模拟并预估林分生物量,分析在间伐和非间伐的情况下,不同立地的林分其生物量0—50a的变化。结果表明:(1)构建了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并在参数a、b、c中引入地位指数SI,发现改进后的模型对于基础模型拟合精度更高,且对数似然比检验表明,改进效果显著(P<0.05)。(2)通过对3⁃PG模型预测精度验证发现,预估值和实测值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各因子的决定系数(R^(2))在0.65—0.96之间,其中,胸径和树高的R^(2)均高于0.92;各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MRE)不超过26%。(3)通过比较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生物量预测发现,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MRE为16.50%,机理模型为23.52%,经验模型预估精度更高。进一步对未来预测对比分析表明,机理模型预估值高于经验模型。(4)两个模型模拟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规律一致,即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且间伐不会改变这种趋势,但间伐林分在间伐后的生物量生长速率高于无间伐林分。此外,由于SI对经验模型影响显著,改进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参数化后的3⁃PG模型模预估精度较高,能够为江西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提供依据。虽然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预估上均具有较好的表现,但各具特点和局限性。经验模型参数较易获得,且经验模型预测生物量、林分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平均树高的R^(2)、MRE均优于机理模型;但模型对于建模数据内的评价效果较好,对于建模数据外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即经验模型更适合模拟生长期间的某一阶段的林分生物量。机理模型虽然需要的参数较多,但是考虑了生态学原理,弥补了经验模型的不足,可较好解释和模拟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对校正数据之外生长阶段的林分生物量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生长方程组 3⁃PG模型 杉木人工林 间伐 林分生长
下载PDF
大尺寸铝合金薄壁零件喷丸校形仿真分析
2
作者 王成雨 张敏 +2 位作者 黄庆奕 杨武飞 王勇超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针对零件的缘条和薄壁板面的局部变形喷丸校形问题,在喷丸成形和校形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大型铝合金框零件喷丸校形仿真方法;并以局部缘条超差喷丸校形为例,利用提出的喷丸校形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了参数化分析与讨论;最后通过理论和试... 针对零件的缘条和薄壁板面的局部变形喷丸校形问题,在喷丸成形和校形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大型铝合金框零件喷丸校形仿真方法;并以局部缘条超差喷丸校形为例,利用提出的喷丸校形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了参数化分析与讨论;最后通过理论和试验验证了仿真方法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提出的仿真方法可以实现大型铝合金框类薄壁变厚度复杂零件局部高缘条喷丸校形效果的预测。以局部缘条边缘中间点校形效果为例,校形效果与缘条厚度和缘条宽度等局部结构因素有关;缘条越厚、宽度越小,同样的喷丸强度下校形效果越不明显;此外,校形量还受到材料初始应力的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加喷丸强度有利于提高缘条的校形效果,但喷丸校形效果有一定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 整体框 局部变形 喷丸校形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5种新型肥料土壤养分供给特征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孟孟 何招亮 +3 位作者 王成雨 张海鹏 丁文金 孙孝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养分含量、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择6种不同类型复合(混)肥料,以安农876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设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缓释掺混复合肥(T3)、增效控释肥+黄腐酸钾(T4)、增效玉米控释肥+腐殖酸(...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养分含量、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择6种不同类型复合(混)肥料,以安农876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设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缓释掺混复合肥(T3)、增效控释肥+黄腐酸钾(T4)、增效玉米控释肥+腐殖酸(T5)、稳定性复合肥(T6)和腐殖酸类复合肥(T7)7个处理,研究了皖北地区6种肥料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季,5种新型肥料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与常规复合肥相比(T2)在玉米需肥关键期(吐丝期)差值最大,土壤速效钾在拔节期到吐丝期均比常规复合肥(T2)高,更符合夏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其中以T5处理最高;5种新型肥料对夏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玉米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SPAD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种新型肥料的夏玉米产量比常规肥料高3.6%~21.88%,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以T5产量最高,为11 867.1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皖北砂姜黑土区玉米季,5种新型肥料的养分释放优于常规肥料、对光合特性及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能显著提升夏玉米产量,增效玉米控释肥+腐殖酸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肥料 夏玉米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一株稻黄单胞菌ZX002的基因组完成图及分析
4
作者 伍诗路 沈颖 +3 位作者 陆剑飞 王成雨 杨勇 陈剑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40,共9页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因此分析稻黄单胞菌的基因组信息有利于该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因此分析稻黄单胞菌的基因组信息有利于该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控.2020年从浙江省温州市水稻白叶枯重病区采集的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株稻黄单胞菌,并将其命名为ZX00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ZX002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基因组组分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全基因组总长度为4749798 bp,预测到4440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总长度为4031775 bp,同时还包括253个非编码RNA,分别为:53个tRNA,194个sRNA,2个5s rRNA,2个16s rRNA和2个23s rRNA.全基因组共检测到23个基因岛,并检测到1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基因簇.全基因组功能注释表明,ZX002菌株的预测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辅助因子及维生素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途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稻黄单胞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完成图 功能分析
下载PDF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1
5
作者 王成雨 代兴龙 +3 位作者 石玉华 王振林 陈晓光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以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在2个氮肥水平(180kghm-2和240kghm-2)和2个密度(150×104hm-2和225×104hm-2)下,研究了抗倒性能相关的形态学特征、茎基部节间化学组分、抗倒指数(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木质素合成相关... 以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在2个氮肥水平(180kghm-2和240kghm-2)和2个密度(150×104hm-2和225×104hm-2)下,研究了抗倒性能相关的形态学特征、茎基部节间化学组分、抗倒指数(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特点,以及抗倒指数与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当施氮水平由180kghm-2增至240kghm-2或种植密度由150×104hm-2增加到225×104hm-2时,茎秆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显著提高,基部节间直径、厚度、充实度、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显著降低,同时茎秆基部节间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显著减少,含氮量显著升高,碳氮比(C/N比)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显著降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氮肥水平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大于种植密度。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水平180kghm-2和种植密度为150×104hm-2的处理穗数较低,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而籽粒产量最高。建议在降低氮肥用量至180kghm-2的同时降低种植密度至150×104hm-2,可在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同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水平 种植密度 抗倒性能 产量
下载PDF
花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和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成雨 代兴龙 +3 位作者 石玉华 曹倩 门洪文 贺明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4,共8页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180 kg/hm2和240kg/hm2两个氮肥水平(纯氮),裂区设置75×104株/hm2,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LLAI,倒4叶和倒5叶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开花到花后14 d之前,上部叶片叶面积指数(TLAI,旗叶、倒2叶和倒3叶之和)和全部叶面积指数(WLAI,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之和)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并不呈必然的显著正相关关系(T18显著正相关,S15相关不显著),但花后14d至成熟期,两个品种的TLAI和WLAI均与群体净光合速率(CAP)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无论是大穗型品种T18还是中穗型品种S15都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T18以225×104株/hm2为宜,S15以150×104株/hm2为宜),降低氮肥用量(180 kg/hm2)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水平 种植密度 冠层 光合 产量
下载PDF
化控剂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植株整齐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成雨 李静 +2 位作者 张一 李金才 魏凤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7,共8页
2008/2009、2009/2010年度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分别在田间设置3个化控处理试验,于冬小麦起身期(3月1日前后)进行喷雾处理,处理1喷多效唑(PP333,15%粉剂)、处理2喷矮壮素(CCC,50%水剂),用量分别为600g·hm-2和1000m L·hm-2,处理3... 2008/2009、2009/2010年度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分别在田间设置3个化控处理试验,于冬小麦起身期(3月1日前后)进行喷雾处理,处理1喷多效唑(PP333,15%粉剂)、处理2喷矮壮素(CCC,50%水剂),用量分别为600g·hm-2和1000m L·hm-2,处理3将多效唑和矮壮素浓度减半并复配后进行喷施(P+C),以喷清水为对照(CK),于乳熟期对不同处理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直径、厚度、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及小麦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含氮量和碳氮比(C/N)进行观测,于成熟期调查各小区实际倒伏面积,计算抗倒指数和倒伏率,通过考种分析小麦产量和植株整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株高、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以及增加基部第2节间直径、厚度、充实度和机械强度方面,P+C处理最优,其次为PP333和CCC处理。在反映基部第2节间抗倒性能的生化指标如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C/N和含氮量指标方面,也以P+C最优,PP333次之,CCC较差。在抗倒伏方面,P+C处理的抗倒指数最高,田间未出现倒伏现象,其次为PP333处理,田间亦未出现倒伏,CCC抗倒指数最低,2008/2009和2009/2010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田间倒伏率分别达到11.3%和6.7%。在大田长势均匀度方面,P+C处理的作用最强,显著高于CK,其次为PP333,CCC略差。在产量方面看,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且各处理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重整齐度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多效唑与矮壮素配合施用处理可显著提高大田小麦的长势均匀度并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矮壮素 复配 冬小麦 抗倒性 植株整齐度 产量
下载PDF
中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成雨 舒忠泽 +2 位作者 程备久 江海洋 李晓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51-555,共5页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玉米品种;研发适应中国不同种植区的机械化收获及烘干设备;进行适宜玉米籽粒收获种植制度、栽培技术和物化产品研发;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适度增加玉米种植的经营规模,降低农民玉米收获机械的购买、持有和使用成本,提升农机人员作业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质量和比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农艺性状 栽培措施 环境因素 玉米收获机械
下载PDF
宽行垄作增强苗期淹水夏玉米光合和抗倒性提高产量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成雨 张丽琼 +2 位作者 宋贺 李静 程备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29-135,共7页
为探明苗期淹水夏玉米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模拟不淹水年型)和淹水处理(模拟淹水年型),分析了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对苗期淹水... 为探明苗期淹水夏玉米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分别进行正常水分处理(模拟不淹水年型)和淹水处理(模拟淹水年型),分析了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对苗期淹水夏玉米光合特性和抗倒性能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功能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与传统平作相比提前了10 d,宽行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在淹水年型下可以快速改善夏玉米功能叶光合能力。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叶面积在淹水后15 d即可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而传统平作至淹水后30 d仍不能恢复至不淹水年型水平,宽行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在淹水年型下提供了更大的绿色光合面积。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第3节间茎粗、刺穿强度和弯折强度等抗倒指标显著变差,两年平均值比不淹水年型分别降低了20.1%、16.1%和20.0%;宽行垄作第3节间抗倒指标在两种水分年型下差异不显著;同一水分年型下,两种种植方式抗倒性能差异不显著。淹水年型下,宽行垄作空秆率和千粒质量显著低于传统平作,两年平均值分别降低了21.5%和5.7%。传统平作淹水年型下穗粒数显著低于不淹水年型(P<0.05),两年平均值降低了11.3%;宽行垄作在两种水分年型下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宽行垄作较传统平作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穗粒数。与不淹水年型相比,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和宽行垄作均显著减产(P<0.05),两年减产平均值分别为1 349.6和547.3 kg/hm2,但无论淹水与否,宽行垄作产量均不低于传统平作;淹水年型下,传统平作减产率显著高于宽行垄作(P<0.05),两年分别高14.1%和6.8%,宽行垄作稳产性更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涝害易发生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 作物 水分 夏玉米 宽行垄作 苗期淹水 抗倒性能
下载PDF
玉米品种耐淹形态指标筛选及其耐淹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成雨 宋贺 +4 位作者 胡玲惠 李金才 肖伟伟 刘国勇 程备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3-539,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16个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品种耐淹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不同耐淹型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淹水后玉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上升,产量下降;根据产量与相对受害率的关系,16个玉米品种可以分为高产耐淹型... 在大田条件下,以16个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品种耐淹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不同耐淹型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淹水后玉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上升,产量下降;根据产量与相对受害率的关系,16个玉米品种可以分为高产耐淹型、低产耐淹型、低产不耐淹型和高产不耐淹型4类;叶片重、根冠比和叶茎比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品种耐淹能力的重要形态指标;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在不淹水和淹水条件下,均表现为开花期最早;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淹水后10 d已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3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耐淹性 形态指标 光合
下载PDF
3种化学调控剂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灌浆期和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成雨 朱紫薇 +3 位作者 章鑫 朱英华 李晓玉 程备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1-595,共5页
【目的】研究3种学化调控剂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灌浆期和籽粒含水量的影响,为促进黄淮海夏玉米区夏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于散粉后35 d分别用乙醇、乙烯利和敌... 【目的】研究3种学化调控剂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灌浆期和籽粒含水量的影响,为促进黄淮海夏玉米区夏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于散粉后35 d分别用乙醇、乙烯利和敌草快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以等量清水为对照(CK);在喷施化学调控剂后5 d,使用手持式叶绿素仪测定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使用光合仪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生理成熟后,记录灌浆期周天数,用烘干法测定玉米籽粒含水量,并对产量进行测定。【结果】(1)与CK相比,喷施乙醇未显著降低玉米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产量(P>0.05),但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并缩短了玉米的灌浆期;(2)喷施乙烯利和敌草快均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产量(P<0.05),缩短了玉米的灌浆期;喷施敌草快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但喷施乙烯利处理并未显著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结论】综合产量和籽粒含水量2个关键指标,10%乙醇可以作为促进玉米籽粒脱水的化学调控剂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化学调控剂 光合特性 灌浆期 籽粒含水量
下载PDF
拔节期水分冗余胁迫对淮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成雨 慕丽 +7 位作者 李森郁 鲁溢超 陈飞 吕秋实 乔明辉 晏小凤 李欢 朱英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7-94,共8页
为探明拔节期涝渍灾害对淮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在夏玉米拔节期设置淹水和渍水2个水分胁迫处理,于2018年和2020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分析了水分冗余胁... 为探明拔节期涝渍灾害对淮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在夏玉米拔节期设置淹水和渍水2个水分胁迫处理,于2018年和2020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分析了水分冗余胁迫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抗倒特性、雌雄间隔期、叶粒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淹水处理和渍水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拔节期-吐丝期的天数和雌雄间隔期,且淹水处理显著大于渍水处理。2)淹水处理在大喇叭口期至蜡熟期的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CK;渍水处理的单株叶面积显著低于CK,但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仅大喇叭口期显著低于CK。3)淹水与渍水处理在大喇叭口期至完熟期夏玉米的叶片、茎、穗及整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CK;整株干质量是影响产量的最关键生理指标,淹水处理整株干物质质量降幅为53.99%,渍水处理为23.65%。4)淹水处理的茎粗、茎秆穿刺强度均显著低于CK,倒伏率显著高于CK,增幅为78.53%。5)淹水与渍水处理的空秆率显著高于CK;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最关键产量构成因素,淹水与渍水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均显著低于CK,穗粒数降幅分别为44.48%和30.61%,产量降幅分别为57.26%和34.68%。与CK相比,渍水处理千粒质量和叶粒比显著增加,淹水处理则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涝渍灾害易发生地区夏玉米安全生产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淹水 渍水 生育进程 光合性能 抗倒特性 雌雄间隔 叶粒比 产量
下载PDF
持续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成雨 石玉华 井跃博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2-647,共6页
连续两个生长季(2008/2009和2009/2010)对小麦(济麦22)进行不施氮T1、减量施氮T2(180kg·hm-2纯氮)和按农民习惯施氮T3(315kg·hm-2纯氮)3种施肥处理,2008/2009年度各处理分别为T11、T21、T31,2009/2010年度为T12、T22、T32。... 连续两个生长季(2008/2009和2009/2010)对小麦(济麦22)进行不施氮T1、减量施氮T2(180kg·hm-2纯氮)和按农民习惯施氮T3(315kg·hm-2纯氮)3种施肥处理,2008/2009年度各处理分别为T11、T21、T31,2009/2010年度为T12、T22、T32。观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分析连续处理两个生长季后各处理氮肥利用率RE N、氮肥农学效率AE N、氮肥生理效率PE N和氮肥偏生产力PFP N的差异。结果表明,(1)第一生长季T21与T31处理相比,第二生长季T22与T32处理相比,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和产量均未显著下降,但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2)持续2a减量施氮处理(T22)后,小麦成熟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比T32和T21显著下降32.2%和26.7%(P<0.05)。(3)持续2a减量施氮处理T22的RE N、AE N、PE N和PFP N均显著高于T32,与第1年减量施氮处理T21相比,T22的RE N、AE N和PE N显著升高(P<0.05),但PFP N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连续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能力和产量,但降低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同时提高了各项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因而180kg·hm-2纯氮的施氮量可作为小麦持续高产条件下的推荐施肥量。研究结果可为氮肥高效利用和冬小麦栽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小麦 产量 硝态氮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轨道车辆结构的设计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成雨 彭晓博 杨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73,82,共8页
车体的轻量化是轨道交通车辆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体轻量化设计的优选材料。本文介绍了一种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的轻量化设计,包括整车结构设计和连接设计。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整车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模态进... 车体的轻量化是轨道交通车辆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体轻量化设计的优选材料。本文介绍了一种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的轻量化设计,包括整车结构设计和连接设计。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整车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模态进行了校核。进一步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并按照一体化成型和模块化的思维,采用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在烘箱环境下制备复合材料车体试验段,验证了车体的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材料特性、车体结构和承载方式,减少零部件数量和连接,实现车体的一体化成型;(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体制造上能够较大幅度减少车体质量。本文设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在满足车体强度、刚度和模态标准的前提下,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相比传统铝合金车体减重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轻量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成雨 李金才 +2 位作者 魏凤珍 屈会娟 郅胜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4789-4790,4843,共3页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小麦 穗型 穗部结实特性
下载PDF
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成雨 李洋洋 赵玉华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年第2期18-20,共3页
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振荡速率、FeS投加量和粒径以及pH值。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主要机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沉淀反应、吸附共沉淀,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成金属难溶... 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振荡速率、FeS投加量和粒径以及pH值。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主要机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沉淀反应、吸附共沉淀,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成金属难溶硫化物的化学沉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化学沉淀反应 FES
下载PDF
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成雨 仇飞 +2 位作者 李金才 张文静 武立权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9期144-146,共3页
分析了目前作物生产形势、农学专业学生生源性别比、城乡生源比例和省内外及留学生比例的变化,论述了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并且从教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方面对《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进行了... 分析了目前作物生产形势、农学专业学生生源性别比、城乡生源比例和省内外及留学生比例的变化,论述了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并且从教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方面对《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作物栽培学 教学方法改革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39
18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6
19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2 位作者 王成雨 屈会娟 沈学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0-1085,共6页
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kg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试验,对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秆抗倒指数(CLRI,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 以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氮水平(202.5、270.0和337.5kghm-2)和不同基追比例的施肥试验,对小麦茎秆结构和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秆抗倒指数(CLRI,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重心高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模式显著影响小麦茎秆抗倒能力。基部节间长度和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节间充实度、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而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和CLRI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但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CLRI与基部节间粗度、壁厚、充实度及机械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长度和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LRI可作为小麦抗茎倒伏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运筹模式 抗倒性能 茎秆抗倒指数
下载PDF
花后渍水高温交互效应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20
作者 吴进东 李金才 +3 位作者 魏凤珍 王成雨 张一 武文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079,共9页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2009—2011年连续2个生长季盆栽烟农19,在籽粒形成期(花后5~8d)和乳熟期(花后15~18d)分别设渍水(土表水层1cm)、高温[昼(35±2)℃/夜(25&#...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2009—2011年连续2个生长季盆栽烟农19,在籽粒形成期(花后5~8d)和乳熟期(花后15~18d)分别设渍水(土表水层1cm)、高温[昼(35±2)℃/夜(25±2)℃]和渍水+高温处理,探讨了渍水和高温双重胁迫对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渍水、高温、渍水+高温逆境均显著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胞间CO2浓度(Ci);同时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但对成穗数影响不显著。渍水和高温胁迫对旗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从产量平均相对受害率看,其影响为渍水+高温逆境(37.7%)>渍水逆境(21.1%)>高温逆境(17.6%),而胁迫时期的影响为籽粒形成期(30.8%)>乳熟期(20.1%)。渍水和高温的交互效应显著,且籽粒形成期逆境不良效应显著大于乳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渍水 高温 渍水高温交互效应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