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弧氧化涂层促进3D打印个性化钛种植体骨愈合的体内实验研究
1
作者 徐延 于晴 +4 位作者 房睿 阎旭 丛芳 王文茉 张桂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0-954,共5页
探讨微弧氧化涂层对3D打印个性化钛种植体体内骨愈合的效果。基于CT影像技术获得目标牙牙根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构建与牙根形态一致的个性化钛种植体,通过电子束熔融技术进行3D打印制造种植体。在个性化钛种植体表面制备... 探讨微弧氧化涂层对3D打印个性化钛种植体体内骨愈合的效果。基于CT影像技术获得目标牙牙根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构建与牙根形态一致的个性化钛种植体,通过电子束熔融技术进行3D打印制造种植体。在个性化钛种植体表面制备微弧氧化涂层(微弧氧化涂层组),并设置对照组(个性化钛种植体表面未制备微弧氧化涂层)。拔除比格犬双侧下颌第四前臼齿,即刻植入个性化种植体,观察术后种植体骨愈合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微弧氧化涂层组种植体表面更加粗糙,元素含量更加丰富;种植体周围骨质更丰富,与种植体结合更紧密。因此认为,电子束熔融3D打印技术可制作出与目标牙形态完全一致的钛种植体,微弧氧化涂层可促进3D打印个性化钛种植体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涂层 个性化钛种植体 3D打印 骨愈合 体内实验
下载PDF
面静脉分布走行对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茉 张力平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6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面静脉及其分支走行对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充实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颏下岛状皮瓣治疗颌面部缺损,术中记录并分析观察面静脉及其分支回流方... 目的探讨面静脉及其分支走行对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充实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颏下岛状皮瓣治疗颌面部缺损,术中记录并分析观察面静脉及其分支回流方式变异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除2例面静脉走行于二腹肌前腹,术中皮瓣制取失败,其余均为Ⅰ期愈合。术后半年随访,除1例皮瓣坏死,其余皮瓣颜色红润,血运良好,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中发现12例患者的6种面静脉变异解剖结构,变异比例约为37.49%。面静脉与颈前静脉相通4例,占12.50%;面静脉于颌下腺内走行而后注入面总静脉1例,占3.12%;面静脉于颌下腺被膜内走行,汇入面总静脉2例,占6.25%;面静脉直接汇入颈外静脉2例,占6.25%;面静脉直接汇入颈内静脉1例,占3.12%;面静脉的颏下静脉分支走行于二腹肌前腹2例,占6.25%。结论应用颏下岛状皮瓣治疗口腔颌面部缺损时,熟练掌握面静脉变异走行有助于选择正确合适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岛状皮瓣 面静脉 口腔颌面部缺损 解剖
下载PDF
对比传统方法、显微根管技术对牙髓病变的临床治疗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文茉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1期71-74,共4页
目的对比传统方法和显微根管技术治疗牙髓病变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76例牙髓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显微根管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根管填充情况、术后疼... 目的对比传统方法和显微根管技术治疗牙髓病变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76例牙髓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显微根管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根管填充情况、术后疼痛情况、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根管填充恰填率92.11%高于对照组的63.16%,而超填率2.63%和欠填率5.26%均低于对照组的15.79%、21.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5.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3%低于对照组的28.95%、15.79%,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髓病变患者应用显微根管技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方法,采用显微根管技术更有利于提升根管填充质量、缓解疼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病变 显微根管技术 传统方法 价值
下载PDF
脱细胞真皮基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缺损愈合影响
4
作者 王晓晗 赵志国 +2 位作者 王智明 王文茉 张力平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6年第2期69-75,共7页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在骨质疏松大鼠颅顶骨缺损修复中引导骨组织(GBR)再生的特点和能力,探讨其生物相容性和对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将2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手术组(OVX组),每组13只。手术后常规饲养3...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在骨质疏松大鼠颅顶骨缺损修复中引导骨组织(GBR)再生的特点和能力,探讨其生物相容性和对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将2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手术组(OVX组),每组13只。手术后常规饲养3个月,造模成功后,在大鼠的颅骨上,中线两侧制备2个约5 mm大小的洞型缺损,一侧由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另一侧为空白对照。Sham组中,空白对照一侧为A组,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一侧为B组;OVX组中,空白对照一侧为C组,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一侧为D组。术后6、12周,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骨组织HE、Masson三色染色,比较各组新骨长度、矿化率,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时期骨痂骨钙素的表达。结果 2只大鼠因腹腔内肠胀气死亡;其他动物于1周左右愈合,无感染及伤口裂开,可见缝合线未脱落。骨缺损建立后6周A、C组缺损未见明显缩小,缺损区由透明组织覆盖,缺损边缘明确,肉眼无明显区别;B、D组ADM膜已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缺损稍缩小,肉眼无明显区别。骨缺损建立后12周,A、C组肉眼无明显差别,缺损区由透明组织覆盖,缺损略有缩小;B组ADM膜变薄,触之较硬;D组ADM膜亦变薄,触之较软,缺损边缘较圆钝。组织形态学观察6周时A、C组新生骨痂较少,缺损断端被纤维组织包裹;B、D组ADM膜结构保留,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入ADM膜;C、D组骨缺损断端成骨密度较A、B组小。12周时A、C组新生骨痂较6周时稍多,但缺损仍未愈合;B组ADM被成骨细胞改建为骨结构,覆盖于骨缺损上,但未与缺损断端相连,胶原支架结构部分降解;D组骨缺损未愈合,缺损断端骨生成量较6周时多,ADM膜结构仍在,未被成骨细胞改建。6、12周时,B、D组成骨情况均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时B组与D组成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B组成骨情况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周时,新骨成熟度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6、12周新骨成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M能引导骨组织再生,形成机械屏障纤维组织的长入,并提供三维支架结构,效果明显。骨质疏松时应用GBR技术结合其他骨组织工程技术或适当药物治疗可加速骨缺损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真皮基质 骨质疏松 骨缺损 骨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