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OA系统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书波 王昌正 李宗伟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4,87,共5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办公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为移动办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A校实际办公现状分析、应用研究创新、研究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办公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为移动办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A校实际办公现状分析、应用研究创新、研究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以“A校微办公”应用为例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的移动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原型来解决现实办公问题,可以为后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架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服务号 移动办公 OA系统
下载PDF
凋亡诱导因子(AIF)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昌正 曹诚 马清钧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456,共3页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一种具有凋亡诱导活性的蛋白质,定位于线粒体的膜间隙。细胞受到凋亡刺激时,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然后再易位到核,与染色体DNA结合,使染色体核周边凝集和DNA断裂成约50 kb的大片段...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一种具有凋亡诱导活性的蛋白质,定位于线粒体的膜间隙。细胞受到凋亡刺激时,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然后再易位到核,与染色体DNA结合,使染色体核周边凝集和DNA断裂成约50 kb的大片段。AIF具有凋亡诱导活性和氧化还原酶活性,但二者的作用是脱偶联的。AIF是第一个被鉴定出可以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caspase)信号通路而直接介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分子,但后来也有的报道认为AIF的凋亡活性需依赖于胱天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 细胞凋亡 线粒体 胱天蛋白酶(caspase)
下载PDF
凋亡诱导因子(AIF)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昌正 李英男 +2 位作者 吴本俨 朱鸣 王卫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IF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IF在29例胃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中(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GC-803、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AIF的表达量高于胃上皮细胞株(胎儿胃上皮细胞株HFE-145、胃上皮永生细胞株GES-1);AIF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8%、10%,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 胃癌细胞 胃癌组织 免疫印迹 免疫组化
下载PDF
miR-18b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昌正 吴本俨 +1 位作者 王卫华 张文辉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18b(miR-18b)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miR-18b inhibitor对SGC-7901细胞进行转染;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P53、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在SG...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18b(miR-18b)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miR-18b inhibitor对SGC-7901细胞进行转染;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P53、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在SGC-7901细胞中抑制miR-18b的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并能降低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的表达。结论 miR-18b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P53、Bcl-2的表达而影响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小RNA miR-18b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配对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
5
作者 王昌正 吴本俨 +1 位作者 黄海力 尤纬缔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构建胃癌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IF在10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以及配对的癌旁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构建胃癌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IF在10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以及配对的癌旁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AIF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AI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8%,在癌旁正常胃黏膜中仅在胃壁细胞中表达;胃癌组织中AIF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及Lauren分型均无关(P>0.05)。结论AIF的表达量上调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 胃肿瘤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凋亡诱导因子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王昌正 陈东立 +1 位作者 曹诚 马清钧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研究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factor,AIF)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方法:应用免疫共沉淀法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用抗磷酸化酪氨酸抗体研究蛋白质的体内磷酸化;与GFP质粒共转染研究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 目的:研究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factor,AIF)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方法:应用免疫共沉淀法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用抗磷酸化酪氨酸抗体研究蛋白质的体内磷酸化;与GFP质粒共转染研究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量。结果:AIF与c-Abl在细胞内能形成复合物;AIF可以被c-Abl磷酸化,且c-Abl能提高AIF的表达量。结论:AIF与c-Abl具有相互作用;AIF可以被c-Abl磷酸化,且c-Abl能提高AIF的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 C-ABL
下载PDF
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叶绿体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昌正 胡赞民 晏月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8-71,95,共5页
叶绿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 ,具有高效表达、定点整合、安全性好、表达原核性、后代遗传稳定等优点 ,近几年呈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本文着重介绍叶绿体转化体系的特点、转化方法、优越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 叶绿体 生物反应器 叶绿体基因组 转基因植物 植物基因工程 叶绿体转化体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超 张晓梅 +3 位作者 宫媛 王昌正 韩颖 吴本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9-254,共6页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剂...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照射后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小鼠移植MSCs.于移植后第15天取小鼠空肠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在受损肠道的定植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小鼠,病理切片显示小肠黏膜得到修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s可定植于辐射损伤的肠道,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SMA.MSCs移植入肠损伤的小鼠体内后可在受损肠道定植,并向间质细胞分化,参与辐射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 肠损伤 修复
下载PDF
miR-92b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粘附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卫华 王昌正 +1 位作者 蒋一 吴本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48-1752,共5页
目的探讨mi R-92b对胃癌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mi R-92b inhibitor和mi R-92b mimics后,经划痕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基质胶粘附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对细胞转... 目的探讨mi R-92b对胃癌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mi R-92b inhibitor和mi R-92b mimics后,经划痕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基质胶粘附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对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GC-7901细胞转染mi R-92b inhibitors后,迁移、粘附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升高,Vimentin表达降低,Akt和p-Akt的表达升高。转染mi R-92b mimics后,迁移、粘附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多(P<0.05);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升高,Akt和p-Akt表达降低。结论 mi R-92b介导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和侵袭,可能通过非PI3K/Akt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迁移 粘附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英男 吴本俨 王昌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716-1721,共6页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1例病例中失访48例,随访363例中目前仍存活174例,死亡189例,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89%、56.20%、50.76%。单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管癌栓、切缘残留、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结论:经COX模型分析,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预后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浓度与缺血时间和肠组织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卉 吴本俨 +2 位作者 王昌正 王卫华 刘文徽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 目的 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组,每组10只。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免疫组化法评估受损肠黏膜组织I-FABP含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损伤评分,评估血清I-FABP和D-Lac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肠缺血30min时血清I-FABP浓度明显升高,于90min达到峰值[(1741.37±184.12)mg/L],I-FABP抗体染色阳性率达 72.5% (P<0.05);大鼠肠缺血60min时血清D-Lac浓度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延长,D-Lac浓度升高越明显(P<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结果提示,缺血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评分越高。Spearman等级相关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血清D-Lac浓度与组织损伤正相关(r=1);血清I-FABP浓度与组织损伤评分无相关性(r=0.6)。结论 血清I-FABP在大鼠急性肠缺血早期明显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血清D-Lac在缺血中后期升高明显,可反映肠组织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乳酸 缺血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其示踪的可行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倩倩 万军 +6 位作者 阎丽 王卫华 王昌正 石卉 苏斌斌 曾庆环 杜海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06-508,521,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培养 方法比较 绿色荧光蛋白 示踪
下载PDF
聚普瑞锌治疗大鼠缺血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文徽 王昌正 +6 位作者 马金霞 邱海霞 陆云龙 王刚石 万军 吴本俨 徐世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索聚普瑞锌(Polaprezinc,PZ)对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开腹+激光照射+PZ治疗)24只、对照组(开腹+激光照射)12只、空白组4只。光化学法建立IC... 目的探索聚普瑞锌(Polaprezinc,PZ)对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开腹+激光照射+PZ治疗)24只、对照组(开腹+激光照射)12只、空白组4只。光化学法建立IC大鼠模型,实验组造模后每天给予3000 mg/L的PZ溶液3 ml,余自由进食水。对照组造模后与空白组仅自由进食水。术后第5天处死大鼠,肉眼观察结肠黏膜大体表现,显微镜下进行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免疫组化方法评估结肠黏膜组织中HSP70和NF-κB p50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肉眼可见结肠损伤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vs 58.33%,P<0.05)。实验组结肠黏膜糜烂、炎症及淋巴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结肠损伤评分(1.125±1.26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1.138)分(P<0.01)。实验组结肠黏膜HSP7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NF-κB p50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Z能够减轻I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炎症及糜烂,促进黏膜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HSP70表达,降低NF-κB p50表达进而抑制其活性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聚普瑞锌 大鼠 HSP70 NF-κB p50
下载PDF
miRNA-204在胃远端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文辉 桂俊豪 +2 位作者 王昌正 常青 吴本俨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43-747,共5页
目的筛选胃远端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就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miRNA芯片,对胃远端(体、窦)腺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筛选胃远端腺癌差异表达的miRNAs,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T... 目的筛选胃远端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就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miRNA芯片,对胃远端(体、窦)腺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筛选胃远端腺癌差异表达的miRNAs,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TargetScan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特定miRNA可能的靶基因。结果芯片检测发现共47条miRNAs在胃远端腺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miR-204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CL-2、NR3C1和SOCS6等可能为miR-204的靶基因。结论胃远端腺癌有其独特的miRNA表达谱;预测BCL-2,NR3C1和SOCS6等可能为miR-204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胃远端腺癌 表达谱
下载PDF
MnSOD过表达对t-BHP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超 戴为民 +6 位作者 张晓梅 陈海旭 杨博 宫媛 王昌正 车宇芳 吴本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6-564,共9页
通过重组慢病毒系统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建立了能够稳定、高效表达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细胞株MnSOD-MSCs.从胎儿肝脏组织克隆MnSOD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MnSOD的表达载体,感染MSCs.根据荧光表达进... 通过重组慢病毒系统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建立了能够稳定、高效表达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细胞株MnSOD-MSCs.从胎儿肝脏组织克隆MnSOD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MnSOD的表达载体,感染MSCs.根据荧光表达进行流式分选,获得能够继续稳定传代的高表达MnSOD基因的MSCs,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细胞株中的MnSOD基因稳定高表达.用不同浓度的第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SA-β-gal染色观察细胞的衰老情况,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53和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UMA)的表达.结果发现,MnSOD过表达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抑制细胞的凋亡,SA-β-gal染色阳性率降低,且p53和PUMA表达下调.这提示MnSOD过表达对t-BHP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SOD 基因转染 间充质干细胞 t-BHP 凋亡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定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倩倩 万军 +6 位作者 阎丽 王卫华 王昌正 石卉 苏斌斌 曾庆环 杜海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后其在结肠的定位情况。方法将骨片培养法培养的雄性BALB/C小鼠BMSCs,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进行荧光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于雌性大鼠IBD模型体...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后其在结肠的定位情况。方法将骨片培养法培养的雄性BALB/C小鼠BMSCs,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进行荧光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于雌性大鼠IBD模型体内,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第2、5、9天后取远端结肠组织,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荧光分布情况,另一部分经PCR检测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基因作为标志,以确定BMSCs的肠道定位情况。结果 BMSCs生长迅速、纯度高,可诱导成为脂肪细胞及骨细胞;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成的IBD模型部分肠段缩窄,溃疡形成,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细胞浸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BMSCs的模型组结肠组织存在荧光;SRY检测显示TNBS-MSCs移植组及雄性小鼠对照组均能检测到SRY基因。结论移植后的BMSCs能在IBD模型的损伤肠道组织中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炎症性肠病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生物学标记
下载PDF
血清miR-375水平可能是胃远端腺癌的标志物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文辉 桂俊豪 +2 位作者 王昌正 常青 吴本俨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观察miR-375在胃远端腺癌(DGAC)血清中的表达状况。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GAC组织、血清及胃癌细胞系、贲门腺癌(CAC)中的表达,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关联。结果 miR-375在DGAC、CAC组织中均下调,但在DGAC下调更明显,两者比... 目的观察miR-375在胃远端腺癌(DGAC)血清中的表达状况。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GAC组织、血清及胃癌细胞系、贲门腺癌(CAC)中的表达,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关联。结果 miR-375在DGAC、CAC组织中均下调,但在DGAC下调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iR-375的表达水平与DGAC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iR-375水平在DGAC明显下调,和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鉴别DGAC的效能为0.835,特异性为80%,敏感性为85%,临界值为0.218。结论血清中明显下调的miR-375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诊断DGAC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血清miR-375 标志物
下载PDF
L1-ORF2对GES-1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英男 王卫华 +1 位作者 王昌正 吴本俨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读码框2基因(L1-ORF2)对GES-1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高糖诱导法构建GES-1细胞衰老模型,构建L1-ORF2 si RNA载体,脂质体法将其瞬时转染正常及衰老的GES-1细胞,转染48h后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读码框2基因(L1-ORF2)对GES-1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高糖诱导法构建GES-1细胞衰老模型,构建L1-ORF2 si RNA载体,脂质体法将其瞬时转染正常及衰老的GES-1细胞,转染48h后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细胞中L1-ORF2、P53、P2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稳定的GES-1细胞衰老模型及L1-ORF2si RNA载体。与转染了阴性对照载体的细胞相比,转染L1-ORF2 si RNA载体的正常及衰老GES-1细胞的L1-ORF2表达均下降(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载体的衰老GES-1细胞相比,转染L1-ORF2 si RNA载体的衰老GES-1细胞增殖速度变快(P<0.05),G0/G1期比例明显减少(34.2%vs 39.3%,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例下降(56%vs 69%,P<0.05),而转染阴性对照载体和L1-ORF2 si RNA载体的正常GES-1细胞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P53蛋白仅在衰老GES-1细胞中有表达,在正常GES-1细胞中无表达,而P21蛋白在正常和衰老的GES-1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后者表达更高(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载体的细胞相比,转染L1-ORF2 si RNA载体的GES-1细胞P53、P2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L1-ORF2 si RNA载体可使正常及衰老的GES-1细胞中L1-ORF2表达下调,促进衰老GES-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而对正常GES-1细胞无明显影响。P53、P21蛋白参与了L1-ORF2调控细胞衰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核苷酸元件 开放读码框架 细胞衰老 RNA干扰
下载PDF
miR-92b对胃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卫华 王昌正 吴本俨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1048-1050,1058,共4页
目的观察miR-92b对胃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化学修饰的microRNA抑制物,抑制miR-92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p53的变... 目的观察miR-92b对胃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化学修饰的microRNA抑制物,抑制miR-92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p53的变化。结果抑制miR-92b表达后,细胞周期延缓,凋亡细胞比率增加,细胞核皱缩,Bcl-2和p53表达下调。结论 miR-92b在胃癌发展过程中推动细胞通过周期限制点,加速细胞生长,并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92b 胃癌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胃酸减少导致不同鼠龄大鼠胃内细菌过度生长及逆向定植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鸣 吴本俨 +1 位作者 宫媛 王昌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胃内pH值的变化与胃及肺部细菌数量变化的关系,观察是否存在大鼠胃内细菌到肺部的逆向定植。方法3月龄Wister大鼠20只,22月龄Wister大鼠12只,各分为2组,老龄、非老龄奥美拉唑组,老龄、非老龄对照组。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灌... 目的研究大鼠胃内pH值的变化与胃及肺部细菌数量变化的关系,观察是否存在大鼠胃内细菌到肺部的逆向定植。方法3月龄Wister大鼠20只,22月龄Wister大鼠12只,各分为2组,老龄、非老龄奥美拉唑组,老龄、非老龄对照组。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灌胃(30mg.kg-1.d-1),对照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第4d开始,连续10d给大鼠灌饲含质粒pGEX-4T-1-EGFP的大肠杆菌DH5α(10mL/kg,1次/d)。第14d测胃内pH值,取胃及肺组织做细菌培养。应用荧光显微镜和质粒酶切电泳鉴定细菌的来源。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胃及肺部分离的大肠杆菌,可见明确的绿色荧光。胃和肺分离出的细菌经质粒酶切电泳鉴定,可见目的条带。非老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内pH值和胃内大肠杆菌数均高于非老龄对照组(P<0.01),肺部大肠杆菌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内pH值(P<0.01)及胃(P<0.01)和肺部大肠杆菌数(P<0.05)均高于老龄对照组。老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内pH值(P>0.05)及胃内大肠杆菌数(P>0.05)与非老龄奥美拉唑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肺内大肠杆菌数(P<0.01)明显高于非老龄奥美拉唑组。结论随胃内pH值升高,大鼠胃内大肠杆菌数量增加,推测大鼠胃内含pGEX-4T-1-EGFP的大肠杆菌可以转移到肺部。随胃内pH值升高,老龄大鼠肺部的大肠杆菌数增高,且高于非老龄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酸减少 细菌过度生长 细菌逆向定植 衰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