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柏苗木天然更新的生境因子分析
1
作者 焦婉婷 李永霞 +1 位作者 王昱熙 杨小林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为探讨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天然更新苗木生长的环境胁迫因子,以及造成巨柏天然更新困难、幼苗保存率低下的原因,研究选择朗县境内巨柏天然集中分布区3种地类的巨柏更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了巨柏幼苗、幼... 为探讨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天然更新苗木生长的环境胁迫因子,以及造成巨柏天然更新困难、幼苗保存率低下的原因,研究选择朗县境内巨柏天然集中分布区3种地类的巨柏更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统计了巨柏幼苗、幼树、成树株数等种群天然更新指标特征,选取了地类、坡向、土壤质地、土壤紧实度、土壤温度、干扰强度等19个影响更新苗木生长的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巨柏幼苗到成树建成的过程中保存率仅为1‰,符合数学模型:y=153.52x^(-3.528)(R^(2)=0.9661);巨柏苗木生长过程受到环境因子的强烈筛选,与水线、阴坡、树冠遮荫≥50%、枯落物、石砾、沙壤、疏松、湿润、均温、轻微放牧干扰和较强放牧干扰因子呈正相关;与坡地、阶地、阳坡、树冠遮荫<50%、砂砾、结皮、干燥、极端温度呈负相关;其中,苗木生长与阴坡和砂砾土呈显著相关,与疏松土壤呈极显著相关;越冬时生境因子温度的极端变化,是巨柏更新幼苗(1~5 a)生长过程中数量变化最剧烈的时期,15 a后苗木抗逆性明显增强,50%的幼树都可以顺利进入成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柏 幼苗 幼树 成树 生境因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湿地大型水鸟种群动态和幼鸟比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昱熙 赵青山 +10 位作者 谢彦波 Damba Iderbat 邓雪琴 嘎日迪 刘观华 徐志文 李跃 高大立 徐文彬 陈国勋 曹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8-877,共10页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 迁徙水鸟保护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鸟种群数量和幼鸟比例监测,对科学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制定长期保护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区之一。本研究采用野外同步调查等方法对该区域87个湿地的亟需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10种大型越冬水鸟,其中雁形目6种,分别是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fabalis、灰雁A.grus、白额雁A.albifrons、小白额雁A.erythropus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形目4种,分别是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白枕鹤Antigone vipio、灰鹤Grus grus和白头鹤G.monacha,进行了长期监测(2003—2019年冬季),并结合相关文献,评估其种群变化趋势、幼鸟比例和死亡率。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9年3种水鸟(豆雁、灰雁和灰鹤)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7种水鸟(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白鹤、白枕鹤和白头鹤)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种群趋势下降组(N=7)和上升组(N=3)的幼鸟比例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168与0.17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01);(3)种群趋势下降和上升水鸟的死亡率均值在2016—2019年中,分别为0.245与0.12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6)。本研究表明,导致长江越冬水鸟种群趋势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而不是低繁殖成功率。建议未来加强对7个下降种群的保护,并进一步研究死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种群动态 幼鸟比例 死亡率
下载PDF
基于卫星追踪探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3种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现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昱熙 谢彦波 +5 位作者 Nyambayar Batbayar 朱宝光 董树斌 Anna Barma Anton Sasin 曹垒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3-1495,共13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追踪,探讨了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它们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基于4年累积获取的844,592条高频数据,分析了这21只水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时间和利用的土地类型,并使用核密度法拟合了3种鸟类的家域。结果表明:3种鸟类均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其中一部分白琵鹭幼鸟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度夏地,一部分东方白鹳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越冬地;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斑头雁对草地(49.0%)、裸地(26.2%)与水体(22.5%)的利用率较高,白琵鹭对农田(42.1%)、草地(19.8%)和湿地(19.6%)的利用率较高,东方白鹳对湿地(49.8%)、农田(34.5%)和水体(4.6%)的利用率较高;斑头雁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完全覆盖,而白琵鹭和东方白鹳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的覆盖度分别为1.6%和0,表明后2种水鸟的栖息地极大可能存在保护空缺;同时对覆盖范围内土地类型自身占比进行分析,发现3种鸟类对于裸地、草地和农田的利用偏向于被动选择,而对于湿地和水体的利用表现为主动选择。基于卫星追踪获得的高频数据可以准确反映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的停歇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及潜在栖息位点。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中,应关注白琵鹭和东方白鹳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并建立覆盖全面的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白琵鹭 东方白鹳 卫星遥测追踪 黄河自然保护区 保护现状
原文传递
东方白鹳幼鸟渤海湾越冬群体的迁徙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嘎日迪 樊淑娟 +6 位作者 曹垒 张贝西 王昱熙 朱宝光 董树斌 Anton Sasin 赵格日乐图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2,共8页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在中国主要有两个越冬群体(长江越冬群体,迁徙距离约2,600 km;渤海湾越冬群体,迁徙距离约1,500 km)。本文基于2016–2018年的卫星追踪数据(N=14),分析了渤海湾越冬群体幼鸟...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在中国主要有两个越冬群体(长江越冬群体,迁徙距离约2,600 km;渤海湾越冬群体,迁徙距离约1,500 km)。本文基于2016–2018年的卫星追踪数据(N=14),分析了渤海湾越冬群体幼鸟春季和秋季的迁徙策略和利用风的方式,总结了850 mb压力下风速和风向对日迁徙飞行速度的影响。该群体春秋两季迁徙距离相似,但春季的顺风条件(2.2±6.3 m/s)显著优于秋季的逆风条件(–2.4±4.1 m/s,P<0.05),这使得春季迁徙飞行速度(280.4±62.0 km/d)显著快于秋季(185.5±72.0 km/d,P<0.05),春季迁徙飞行时间(5.9±2.5 d)显著短于秋季(10.3±6.5 d,P<0.05);同时,春季停歇时间(5.4±9.7 d)短于秋季(17.8±18.2 d,P=0.05)。基于以上原因,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持续时间(11.2±8.7 d)显著短于秋季(28.0±21.2 d,P<0.05)。渤海湾越冬群体幼鸟迁徙时,春季利用顺风更快到达度夏地,秋季逆风迁徙,迁徙飞行速度慢,迁徙飞行时间和停歇时间长。因此,东方白鹳迁徙时虽然主要利用上升热气流翱翔,但顺风也是其成功迁徙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卫星追踪 迁徙策略 顺风 迁徙持续时间 迁徙飞行速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