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既“无根据”亦“无反响”——孟子所刻画的杨朱与墨翟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柳岸() 王晓薇()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17-27,共11页
《孟子》中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 《孟子》中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二十世纪以来也始终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研究发现,孟子对于杨朱和墨翟的描述既没有任何实证作为依据,也没有得到任何先秦思想家的引述与回应。在“无根据”与“无反响”这两点上,我们都能找到消极与积极证据。就“无根据”而言,现有的文献中没有能够支持孟子所说的杨朱一毛不拔或墨子摩顶放踵的文本证据;但我们确实能在早期文献中看到一些可能启发了孟子论述的讨论。从“无反响”来看,孟子之后的关于“一毛”和“天下”的论述也显示出,直到《列子》的《杨朱篇》问世,孟子的言论都没有获得什么关注。这显示出,孟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杨朱 墨子 一毛 天下
下载PDF
轻重肢体:中国古籍中的权衡隐喻
2
作者 戴卡琳 杨柳岸 王晓薇() 《原道》 2021年第1期93-108,共16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籍中权衡身体部位(如指、臂、头)的隐喻。当前西方汉学界对这个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葛瑞汉对其修辞功能的分析,以及方丽特对某一类型的"权"的理解。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墨辩》里两段残缺的材料。本文关注的是...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籍中权衡身体部位(如指、臂、头)的隐喻。当前西方汉学界对这个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葛瑞汉对其修辞功能的分析,以及方丽特对某一类型的"权"的理解。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墨辩》里两段残缺的材料。本文关注的是《吕氏春秋》中涉及肢体轻重权衡的故事,这类故事总是被用来强调生命和健康的价值,有相对一致的论述结构,可能是一场相关问题的大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这些段落,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文本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重 肢体 《吕氏春秋》 杨朱
原文传递
解冻“正名”的现代观念:从康有为到胡适
3
作者 张靖杰() +1 位作者 张咪() 王晓薇()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2期3-32,共30页
现代学者对于孔子“正名”的观念可能正是一个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冻结”的概念。现代的正名研究呈现出了六个家族相似的特征:(1)对《论语》“正名”章的完整引用;(2)对“正名”重要性的坚持;(3)来自孔子语录的证据;(4)更广泛的文... 现代学者对于孔子“正名”的观念可能正是一个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冻结”的概念。现代的正名研究呈现出了六个家族相似的特征:(1)对《论语》“正名”章的完整引用;(2)对“正名”重要性的坚持;(3)来自孔子语录的证据;(4)更广泛的文本证据;(5)对于“正名”话语连贯性的构建;(6)与传统强烈而割裂的关系。从这六个特征去回溯现代“正名”话语由萌芽到“冻结”的过程,可以发现康有为与胡适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考察“正名”这个论题发生的历史背景,便可以发现康有为与胡适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而这也最终导致了现代“正名”观念的“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现代话语 康有为 胡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