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人类在月球上首次留下足迹。全世界有6亿人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围坐在收音机和电视机旁,共同见证了人类在月球上踏出的第1步。2019年适逢人类登月50周年,是组织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科普活动,再次重燃公众对月球的热情的最好...1969年7月,人类在月球上首次留下足迹。全世界有6亿人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围坐在收音机和电视机旁,共同见证了人类在月球上踏出的第1步。2019年适逢人类登月50周年,是组织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科普活动,再次重燃公众对月球的热情的最好时机。“回望月球”(On the Moon Again)活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Nabila Aghanim提出的,号召全球的天文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望远镜,与公众共同观测月球,以纪念人类在月球上踏出的第1步。同时,2019年也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所以这次活动也是IAU100“同一天空下”全球天文行动之一。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主动承担了这次回望月球活动中国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展开更多
文摘1969年7月,人类在月球上首次留下足迹。全世界有6亿人与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围坐在收音机和电视机旁,共同见证了人类在月球上踏出的第1步。2019年适逢人类登月50周年,是组织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科普活动,再次重燃公众对月球的热情的最好时机。“回望月球”(On the Moon Again)活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Nabila Aghanim提出的,号召全球的天文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望远镜,与公众共同观测月球,以纪念人类在月球上踏出的第1步。同时,2019年也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所以这次活动也是IAU100“同一天空下”全球天文行动之一。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主动承担了这次回望月球活动中国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21YFA1600404)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2173082)+6 种基金science research grants from the China Manned Space Project(CMS-CSST-2021-A12)the Yunnan Province Foundation(202201AT070069)the Top-notch Young Talents Program of Yunnan Provincethe Light of West China Program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Supernovae,Yunnan Key Laboratory(202302AN360001)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2288102,12033003,and 11633002)the Scholar Program of 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Z:BS202002)。
文摘Ⅱ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爆炸,其富氢的大质量前身星最后阶段的演变让人捉摸不透.这类恒星晚期演化和由此产生的星周环境的差异导致了超新星丰富的观测多样性.为了建立Ⅱ型超新星爆炸与大质量恒星晚期演化之间的联系,有必要捕捉超新星爆炸的第一缕光,即由激波爆发冷却产生的高能光子电离星周物质造成的闪亮光谱.近邻星系M 101中爆发的SN 2023ixf为探索这个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利用爆炸后1~5天内频繁拍摄地闪亮光谱,对这颗超新星周围物质的性质进行严格的约束.计算得出,SN 2023ixf前身星在爆炸前最后2~3年中以高达M≈6×10^(-4)M⊙a^(-1)速率损失物质.这些物质以55 km s^(-1)的速度运动,在距离前身星不到7×10^(14)cm的位置形成致密的星周物质壳层.考虑到如此高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较大的风速,以及20年前的前身星图像,SN2023ixf可能是刚从红超巨星演化而来的黄巨超巨星产生的超新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