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
1
作者 王烨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49-0152,共4页
研究的探讨目的为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探究是否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效果与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方法 本研究的探讨时间为2022年6月~2023年6月,应用随机分组法选择脑卒中群体,比... 研究的探讨目的为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探究是否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效果与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方法 本研究的探讨时间为2022年6月~2023年6月,应用随机分组法选择脑卒中群体,比较分析常规急救模式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差别,半数样本群体为对照组,半数样本群体为观察组。结果 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的患者群体在各方面所应用的抢救时间相对较短,在抢救成功可能性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具有较高的满意度,(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应用对应的护理路径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急救护理 抢救效果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2
作者 王烨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25-012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极限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12个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和院前急救护... 本研究旨在探讨极限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12个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后,急救效果更为显著。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较短,治疗预后更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疗预后。因此,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 抢救效果
下载PDF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3
作者 王烨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73-0176,共4页
本研究试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该护理模式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间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2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25例患者接... 本研究试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该护理模式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间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2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外25例患者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比较分析了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案件发生率。结果 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并且住院时间更短、门诊救治时间更短,血管再通率以及存活率较高,护理满意度高、护患纠纷案件发生率较低,上述数据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的差距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门诊救治时间,增加血管再通率和存活率。同时,患者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并且护患纠纷案件发生率较低。综合分析这些数据,院前急救护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护理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基于pH响应及抗原和CpG核酸共载的纳米疫苗运载体系的构建
4
作者 李振华 尹璇 +2 位作者 王烨莲 赵宝成 段飞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抗原和免疫激动剂共载体系解决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内吞效率低、免疫活性低、易降解等问题。方法选择介孔硅为核,负载模式抗原鸡卵清白蛋白(OVA)后,用Eu3+及鸟嘌呤单核苷酸(GMP)形成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包覆在介...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抗原和免疫激动剂共载体系解决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内吞效率低、免疫活性低、易降解等问题。方法选择介孔硅为核,负载模式抗原鸡卵清白蛋白(OVA)后,用Eu3+及鸟嘌呤单核苷酸(GMP)形成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包覆在介孔硅表面,并在其表面吸附免疫刺激剂CpG核酸,构建pH敏感的抗原和免疫刺激剂的共载体系。结果介孔硅对抗原负载率为20%,且在酸性条件下孵育24 h后其蛋白释放量达到55%;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共轭聚合物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实验计算得出载体对CpG核酸的吸附能力为每毫克的载体吸附核酸的物质的量为1.8×10-6mol;MTT结果表明,载体具有较低的毒性。结论介孔硅对抗原具有较高的负载率,并且共轭聚合物成功包覆于介孔硅表面,不仅对抗原进行保护,而且能将免疫激动剂核酸吸附在材料表面,更重要的是载体具有pH响应释放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疫苗 纳米载体 PH响应 CpG核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