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网络视角下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泽宇 郭婷 王焱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3,共7页
研究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演化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全球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演化规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水产品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网络特征来看,全球水... 研究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演化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全球水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演化规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水产品贸易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网络特征来看,全球水产品贸易网络日渐紧密,无标度特征显著。无权网络鲁棒性较强,有权网络对中国依赖程度日渐加深。(2)从节点特征来看,入度核密度曲线呈现出右长尾分布,出度核密度曲线由双峰转向单峰;度分布曲线符合幂律分布,但幂律值有所降低,网络无标度与异质性特征有所改善。(3)从基于加权度的核心-边缘结构来看,“圈层固化”现象凸显,中国始终保留在核心层。(4)从社区发现来看,全球水产品贸易网络发生重塑,社区组团由“两大两小”向“拟平均”格局演化。(5)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因素对水产品贸易网络始终保持正向驱动,且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人口因素虽产生积极影响但作用有所削弱;价格因素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产生抑制作用的国家(地区)数量有所下降;科技因素的影响力有所弱化,且亚洲及大洋洲板块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水产品 贸易格局 GWR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泽宇 曹江琦 王焱熙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第8期36-43,共8页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运用标准差椭圆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引入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有...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运用标准差椭圆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引入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为江苏、广东和山东,生态效率中等的地区为浙江,生态效率低的地区为辽宁和福建,生态效率无效的地区为河北、广西和海南;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的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且空间格局在南北方向呈扩张状态,在东西方向呈收缩状态;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科技支撑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标准差椭圆 广义矩估计
下载PDF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泽宇 唐云清 +1 位作者 韩增林 王焱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7-125,共9页
基于韧性理论,结合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运用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其韧性,依托核密度估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向固... 基于韧性理论,结合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运用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其韧性,依托核密度估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中国沿海省份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分维度来看,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和更新能力波动上升,再组织能力则有所下降。②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呈现低值区持续降低、中高值区先提高后降低的态势;两极分化程度先加深后趋于改善。③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的空间格局较稳定;相比于环渤海和珠三角,长三角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水平更高,且长三角以北总体略强于以南。④投资基础、融资环境、交通设施对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则对其有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船舶业 产业链 韧性 高质量发展 地理探测器 科技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泽宇 王焱熙 +1 位作者 赵莉 赵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61-3075,共15页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了2002—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2—2016年...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了2002—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2—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0.58上升至2016年的0.80;(2)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心整体呈"西南—东北—西北"的变化格局,移动距离和速度逐渐缩小。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转角呈"缩小—增大—再缩小"的趋势,由偏东北—偏西南方向向正北—正南方向不断偏移,在偏东北—偏西南方向的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偏东南—偏西北方向的空间分布趋于极化;(3)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逐渐减弱,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等华东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区;(4)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金融发展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正向影响因素,信息化水平阻碍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基于四位协同视角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泽宇 丛琳惠 +1 位作者 王焱熙 韩增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87,共11页
从系统和协同视角出发,构建“海洋实体经济—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涉海金融—海洋人力资源”四位协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理论框架,通过PVAR模型识别其敏感因素指标,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测度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运用马尔科夫链... 从系统和协同视角出发,构建“海洋实体经济—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涉海金融—海洋人力资源”四位协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理论框架,通过PVAR模型识别其敏感因素指标,采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测度中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运用马尔科夫链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经识别后确定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包括:海域集约利用指数、沿海地区货物进出口率、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海洋科研经费总额、人均研究与试验(R&D)经费、每万人海洋科技活动人员数、沿海地区金融业布局密度、地区投资效率、保费收入占GDP比重、沿海地区人均教育经费额、地区涉海专业高校数量、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共12项;②2005—2019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各维度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变各子系统整体差异逐渐增大,离散化程度增强;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各省(区、市)间发展差距缩小,呈现“由点带面”演变态势,最终形成以上海和广东为增长极的“一带双核”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格局;④Markov链结果表明现阶段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状态较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保持现有发展水平概率逐渐下降,向更高发展水平演进概率增大,“跨越式”阶段演变成为可能,未来位于高水平的省(区、市)数量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四位协同 科技创新 人力资源 动态演进 海洋服务业 海陆联动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王泽宇 王焱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5,151,共8页
基于海洋经济弹性内涵,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物元评估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经济弹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国海洋经济弹性时空演化规律,引入广义... 基于海洋经济弹性内涵,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物元评估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经济弹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国海洋经济弹性时空演化规律,引入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328上升到2015年的0.354。其中抵御能力维度、更新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恢复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再组织能力维度无显著变化。②2006—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两极分化程度较高,2010—2015年,两极分化程度减弱,区域间差异减小,海洋经济弹性总体水平显著上升。③海洋经济弹性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中值区、较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低值区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变化。④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和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弹性的提升起正向作用,其中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和对外开放3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弹性 海洋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战略 模糊物元 影响因素 广义矩阵估计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经济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泽宇 张梦雅 +1 位作者 王焱熙 范元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1-130,共10页
基于2006—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法测度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三次产业静态效... 基于2006—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法测度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三次产业静态效率值绝大部分低于1,存在效率缺失的状况,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规模发展相对不足。海洋三次产业TF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4%、2.8%、0.9%,技术进步对海洋三次产业TFP的提升作用明显。②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变动规律可划分为持续下降期、波动调整期和平稳上升期。三个阶段的海洋经济发展依次受到海洋政策制度、要素驱动作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③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及对经济贡献率呈现出显著的部门差异和地区差异。从部门看,海洋三次产业TFP增长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24.8%和6.1%,海洋第二产业对投入要素依赖较小。从整个沿海11省市来看,辽宁、河北、山东和海南海洋第一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辽宁、河北、天津和上海海洋第二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河北、山东、上海和浙江海洋第三产业TFP增长率及其贡献率较高。④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海洋二、三产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对海洋第一产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明显,陆域经济水平、区位优势对海洋第二产业经济效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三次产业 经济效率 Super-SBM 时空演变 规模效率 海洋科技水平 区位优势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因素分解与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泽宇 徐静 王焱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1996—2... 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1996—2015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总体呈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第二、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海洋资源消耗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2)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对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78.224%、18.334%和3.442%;沿海各省区的因素分解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3)从海洋三次产业来看,技术进步效应在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推行海洋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资源 消耗强度 因素分解 LMDI模型 技术进步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区域规模效应 时空差异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泽宇 赵维京 +2 位作者 王焱熙 金雪莹 宋春雨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5-172,239,共9页
探究我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特征,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省域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采用核密度、ArcGIS技术探究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膳食结构指数... 探究我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特征,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省域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采用核密度、ArcGIS技术探究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膳食结构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均值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农村居民膳食结构逐渐优化;研究期内,中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由东南沿海较高—西北部低向东中部高—西部较低的空间格局演变,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较高,与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相贴近,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膳食结构指数与平衡膳食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②影响因素方面,城市化水平、消费能力、市场化程度、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均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因子解释力排序为城市化水平>消费能力>市场化程度>受教育水平,且中国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指数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其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膳食结构 南方与北方 市场化程度 膳食平衡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泽宇 张如昕 王焱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解构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变化与驱动机制对稳定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 解构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变化与驱动机制对稳定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各国间贸易网络结构凝聚力不断提升、网络效率逐步提高。(2)贸易网络呈现多等级轴—辐结构;子群格局地理集聚特征明显,中国在子群内部保持绝对核心地位,但地位优势和关联程度均呈下降趋势;度中心性稳定增长,各国贸易多样化发展。(3)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和科技进步对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都起到正向驱动作用,驱动程度依次为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科技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工业 国际贸易 贸易网络 驱动机制 GWR模型 中国与周边国家 轴—辐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