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境空间与性情涵养--清末修身教科书插图中的德育内涵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独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2,共8页
清末修身教科书插图延续了中国叙事性绘画的"图像教化"传统,通过故事情景、居室建筑、比德物象的描绘,将修身的人文内蕴视觉化,营造出一种审美性的意境空间,适于学生涵泳把玩。这体现出传统德育重视性情涵养、情境化育的理念... 清末修身教科书插图延续了中国叙事性绘画的"图像教化"传统,通过故事情景、居室建筑、比德物象的描绘,将修身的人文内蕴视觉化,营造出一种审美性的意境空间,适于学生涵泳把玩。这体现出传统德育重视性情涵养、情境化育的理念。清末以后,德育范式从"性情涵养"转变为"行为训育",教科书中图像的教化地位下降。插图的数量和品质都有所降低,趋向简练直白,更突显人物的具体行为,场景线索隐没,涵养意味淡化。这使得插图能够更为直接地传达教育目标,但同时图像丰富的"化育"功能变得单一。在今天的"视觉时代",图像的教化意义重新得以凸显。清末的修身教科书插图对今天教科书插图乃至教育图像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修身 教科书插图 意境 涵养 德育
下载PDF
试论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
2
作者 王独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6-62,共7页
郭店楚简的出土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资料,其中也有许多可作为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文献。本研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字的出现说明早期儒家教育已具有"身心合一"的身心观,... 郭店楚简的出土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资料,其中也有许多可作为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文献。本研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郭店楚简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字的出现说明早期儒家教育已具有"身心合一"的身心观,表明宋明理学教育的修身方法除了受佛教影响之外,实际上有其源自儒家本身的心理基础;《性自命出》以性情论阐发了儒家礼乐教化的内在向度,提醒我们从情感心理、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教育过程;郭店楚简中"六经"并称的表述,证明了"六经"的传习在儒家教育的早期阶段已经成形。七十子时期,儒家的内求和外化的教育路向没有完全分化,而孟子、荀子则各自发展了一种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中国教育史 身心合一 性情论 六经
下载PDF
学生学校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
3
作者 刘旺 王独慎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4年第7期4-11,共8页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主要的制度环境和成长环境,学生的在校体验和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整体生活的评价与感知。学校幸福感,对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学校满意度和在校情感两部分。大量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主要的制度环境和成长环境,学生的在校体验和幸福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整体生活的评价与感知。学校幸福感,对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学校满意度和在校情感两部分。大量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其自身发展,尤其是在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其幸福感紧密相关。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要遵循科学规律,而通过满足学生在校基本心理需要提升其学校幸福感,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幸福感 在校基本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概貌与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独慎 丁钢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全球教育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中国教育研究仍然只是一个小领域;本土学者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学术中心;不同领域的中国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全球教育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中国教育研究仍然只是一个小领域;本土学者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学术中心;不同领域的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差异,实证性的交叉学科影响力较大,基于文化背景的中国教育研究影响力比较低。在非交叉学科的中国教育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范式各占半壁江山;研究的核心议题集中在教师教育、学习心理、语言学习、课程改革、教育政策研究等方面;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多来自西方理论,对国际知识体系的贡献比较低。国际中国教育研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过于笼统抽象,缺乏历史维度,且容易陷入二元对立思维。要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需要纠正当前评价指标体系过度强调国际发表数量的导向,建立理性的评价体制,引导学术研究转向精耕细作的发展方式。本土学者亟需改变在国际合作中的"学术加工"地位,增强对西方学术话语的自觉反思能力以及对中国本土教育经验的体认,将教育实践与文化认同凝练、提升为理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研究 国际发表 国际影响力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风景意识与童心的发现:《开明国语课本》对儿童审美主体性的建构
5
作者 王独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第2期1-35,共35页
风景意识是现代文学兴起的表征之一,其背后是具有内在自我的现代人格。现代教育中“儿童”的发现,正如现代文学中“风景”的发现,乃基于“内外分离”的机制。“儿童的发现”所隐含的儿童–成人关系的疏离与儿童主体性生成构成了内在矛... 风景意识是现代文学兴起的表征之一,其背后是具有内在自我的现代人格。现代教育中“儿童”的发现,正如现代文学中“风景”的发现,乃基于“内外分离”的机制。“儿童的发现”所隐含的儿童–成人关系的疏离与儿童主体性生成构成了内在矛盾。在中国现代语境中,“五四”文学基于“自然性”这个“内面”发现了作为风景的“童心”。而当“童心”与风景意识进入教育场域,叶圣陶等教育家将“童心”安立在儿童身上,使“发现”的装置再次倒置,以“童心”发现“风景”,由此打开了儿童审美主体性建构的空间。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开明派文学教育通过写景美文逐步引导儿童在原初的“童心”中培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心”,发掘现代审美意识背后的“内面自我”,引导儿童进入成人的经验世界,将疏离的儿童与成人世界联结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风景”的阅读和书写赋予了儿童审美主体性,使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逐渐趋向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儿童的发现 审美主体性 《开明国语课本》 文学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