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金阁寺》中沟口的暗恐心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盛熙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52-55,共4页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从主人公沟口的"非家幻觉"入手,认为其对金阁寺"异乎寻常的执着之情"是暗恐的一种表征。进而以沟口对金阁寺的情感转变为线索,挖掘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根源于沟口口吃的身体缺陷...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从主人公沟口的"非家幻觉"入手,认为其对金阁寺"异乎寻常的执着之情"是暗恐的一种表征。进而以沟口对金阁寺的情感转变为线索,挖掘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根源于沟口口吃的身体缺陷、畸形的家庭环境与动荡的社会背景。在具体分析时关注文本中围绕分身母题展开的意象建构:主要男性人物鹤川与柏木扮演着沟口的分身角色,女性人物均为沟口暗恋对象有为子的复影,以此再现主人公沟口作为受压抑者的身份焦虑。作者由此认为:沟口的非家幻觉其实也是作家自身暗恐心理的真实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沟口
下载PDF
《我回到1937年5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
作者 王盛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朗·欧兹的诗作《我回到1937年5月》进行解读。诗歌通过主人公"我"对于阻止父母走进婚姻殿堂的想象,探讨了无爱的夫妻伦理关系所种下的恶果。作为不幸婚姻产物的"我"在面对父母...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朗·欧兹的诗作《我回到1937年5月》进行解读。诗歌通过主人公"我"对于阻止父母走进婚姻殿堂的想象,探讨了无爱的夫妻伦理关系所种下的恶果。作为不幸婚姻产物的"我"在面对父母的结合时陷入了伦理两难:任其自然发展,会导致日后的婚姻悲剧;让父母及早醒悟,则否定了"我"的伦理身份。最终,"我"在理性意志的主导下,选择接受现实,通过诗歌创作来达成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兹 伦理两难 伦理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