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3 位作者 张岩 刘龙奇 金铂 王汉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病例资料,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2个月,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对...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病例资料,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2个月,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对病人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导航辅助下行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5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6例,经寰枢关节螺钉联合Brooks技术固定4例;所有病人术中予以植骨融合。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9.25±2.01)分提高至(14.36±1.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为术者实施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手术提供重要帮助,在提高术中螺钉置入准确性、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导航 内固定术 螺钉
下载PDF
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在椎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2 位作者 金铂 王汉斌 乔京元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952-954,共3页
目的观察术中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椎管内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采用常规方法定位病变相对应节段椎体上缘并标记,术中再次应用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 目的观察术中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椎管内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采用常规方法定位病变相对应节段椎体上缘并标记,术中再次应用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目标椎体上缘并标记,以定位针中心为参考点,分别测量两标记点距离该中心的距离;记录两种定位方法所花费的时间。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术中定位均顺利完成,图像显示满意。常规定位法定位所需时间平均(52.2±6.9)min,术中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法为(20.2±3.3)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位准度方面,常规定位法所标记点距参考点的距离为(42.4±4.0)mm,术中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法为(30.2±3.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X光机融合定位针定位椎管内病变较传统定位方法具有定位准确且迅速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定位椎管内病变的准确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符合微创神经外科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X光机 定位针 椎管 微创神经外科
下载PDF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金铂 苏亦兵 +2 位作者 张岩 王汉斌 王科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3196-3198,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SSE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因SSEH而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日本骨科科学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依据术...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SSE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因SSEH而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日本骨科科学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依据术前JOA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组(6例)和未完全丧失组(12例);再依据手术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12 h组(7例)、12~24 h组(3例)和>24 h组(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及不同组别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结果 18例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1.7±4.9)分,高于术前的(5.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5,P<0.01)。神经功能完全丧失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34.6±14.5)%,低于神经功能未完全丧失组的(72.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2,P<0.01)。手术时间间隔<12 h组和12~24 h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82.7±23.7)%和(90.5±16.5)%,均高于>24 h组的(28.7±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良好及手术时间间隔<24 h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较好,二者是影响SSEH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外 脊髓 预后 神经功能
下载PDF
ChiariⅠ畸形后颅窝线性容积与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铂 苏亦兵 +1 位作者 王汉斌 王科大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对ChiariⅠ畸形患者后颅窝的各线性结构进行测量,探讨不同下疝程度以及是否并发脊髓空洞的ChiariⅠ畸形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利用MRI在后颅窝结构上的测量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Chi... 目的对ChiariⅠ畸形患者后颅窝的各线性结构进行测量,探讨不同下疝程度以及是否并发脊髓空洞的ChiariⅠ畸形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利用MRI在后颅窝结构上的测量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1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ChiariⅠ畸形患者97例,在MRI上测量其斜坡的长度、枕骨基底部的长度、蝶骨底长度、枕骨鳞部、脑干的长度、小脑半球的长度、枕骨大孔径、Twining’s线、小脑幕与Twining’s线的角度。结果根据MRI影像学的表现,将ChiariI畸形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缘尾向移位程度分为3度,其中Ⅰ度48例(49.5%),Ⅱ度36例(37.1%),Ⅲ度13例(13.4%);合并脊髓空洞69例(71.1%),无脊髓空洞28例(28.9%)。ChiariⅠ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I度的患者斜坡的长度(d+e)、枕骨基底部的长度(e)、脑干长度(b)和小脑半球的长度(c)显著大于Ⅱ度和Ⅲ度的患者(P<0.05)。合并脊髓空洞患者枕骨大孔径(BtoOP)显著小于无脊髓空洞患者(P<0.05),脑干的长度(b)显著长于无脊髓空洞组患者(P<0.05)。结论在ChiariI畸形患者中,后颅窝骨性结构及内在神经结构的发育异常,是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等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原因,在手术治疗中要对此区域的病理改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疝 脊髓空洞 后颅窝容积 线性距离
下载PDF
超声骨科系统在椎管内肿瘤术中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及回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阎涛 苏亦兵 +5 位作者 史良 乔京元 王汉斌 姚玉强 王科大 刘龙奇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4期1678-1680,共3页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我院对207例椎管内肿瘤采用超声骨科系统(OT8SNL,超声加长切骨刀,0.8mm)整块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原位回植、以钛连接片、钛钉固定并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椎板复合体 椎管内肿瘤 原位回植 肿瘤术 超声 棘突 系统 骨科
下载PDF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史良 苏亦兵 +4 位作者 乔京元 阎涛 王汉斌 王科大 刘龙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目的:总结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acute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ASSE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7例ASSE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因、临... 目的:总结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acute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ASSE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7例ASSE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过程、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相关资料,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ASIA分级及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27例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5~81岁(31.3±15.9岁)。血肿位于颈椎15例,胸椎10例,腰椎2例,累及2~5个节段(2.3±0.9个节段)。24例首发症状为相应节段的疼痛,进而出现脊髓功能障碍;3例突发肢体神经功能障碍。入院时,27例患者VAS评分6.7±1.9分,ASIA分级A级16例,B级6例,C级4例,D级1例;颈胸段患者JOA评分0~15分(4.1±4.4分)。1例ASIA分级A级、3例C级、1例D级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22例患者在发病后4h~7d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可疑畸形血管切除并椎板复位手术。保守治疗患者出院时1例A级患者恢复至B级,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1例无改变,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VAS评分由入院前4.6±1.1分降至1.4±1.1分;颈胸椎患者JOA评分由术前11.3±2.5分改善至13.6±3.1分,改善率为40.3%。手术患者出院时15例A级患者4例无变化,6例恢复至B级,5例恢复至C级;6例B级患者1例无恢复,3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VAS评分由术前7.2.±1.7分减少至1.0±1.2分;JOA评分由术前2.8±3.2分改善至7.3±3.9分,改善率为31.7%。随访6~54个月(21.8±10.5个月),保守治疗A级患者恢复至D级,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VAS评分0.20±0.44分;颈胸椎患者JOA评分15.0±2.0分,改善率为64.9%。手术治疗A级患者2例无变化,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8例恢复至E级;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5例恢复至E级,C级患者恢复至E级;VAS评分0.3±0.6分;JOA评分12.1±5.3分,改善率为67.7%。结论:ASSEH患者以颈肩胸背部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早期诊治至关重要,对于脊髓压迫症状重、进展明显的患者及早行显微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自发性硬膜外血肿 脊髓压迫 显微手术 疗效
下载PDF
头颅CT颅底线性参数对诊断I型Chiari畸形的辅助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汉斌 金铂 +3 位作者 王科大 刘龙奇 张岩 苏亦兵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通过头颅CT重建,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CMI)患者颅底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描述,评估其对CMI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65例CMI患者和41例同期非C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组在斜... 目的通过头颅CT重建,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CMI)患者颅底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描述,评估其对CMI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65例CMI患者和41例同期非C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组在斜坡长度,McRae线,Twining线,Chamberlain线,Klaus指数,基底角,Boogard角,小脑幕角共8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依据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拟合建立诊断CMI的回归方程。结果本组研究表明,除Chamberlain线外,剩余7项指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经变量剔除,最终保留斜坡长度和小脑幕角作为变量建立数学模型,以Y=0.456为临界值,可达到最佳的敏感度(84.3%)和特异度(87.8%)。结论头颅CT可以很好地实现颅底结构测量,联合测量斜坡长度和小脑幕角可以提高CMI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头颅CT可以对CMI的诊断提供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 头颅CT 颅底形态学
下载PDF
一种聚己内酯/明胶膜对兔颅骨缺损模型的防黏连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汉斌 苏亦兵 +5 位作者 史良 郭建勋 金铂 王科大 刘龙奇 石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索聚己内酯/明胶膜(PG膜)对去骨瓣减压术区的防黏连作用。方法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比例分别为90∶10,80∶20,70∶30,60∶40的PG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PG膜形态学结构。将上述4组不同比例PG膜分别植入16只兔颅骨缺损模型进行对照观... 目的探索聚己内酯/明胶膜(PG膜)对去骨瓣减压术区的防黏连作用。方法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比例分别为90∶10,80∶20,70∶30,60∶40的PG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PG膜形态学结构。将上述4组不同比例PG膜分别植入16只兔颅骨缺损模型进行对照观察,4周后解剖,通过大体观察和显微组织学,观察PG膜防黏连效果。结果 PG膜由均一的纳米纤维内部随机连接形成,孔隙率为69%~89%。4种不同配比的PG膜均能够阻挡组织长入,PG膜植入颅骨缺损区4周后,观察到其防黏连效果可将硬膜与皮下组织完全隔离开;同时观察到PG膜植入缺损区颅骨有一定程度增生,提示该膜可能对颅骨缺损区的骨再生有诱导作用。结论 PG膜可降解和抗黏连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目前硬膜防黏连材料的一个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聚己内酯 明胶 防黏连
下载PDF
头皮原位缝合结合负压引流在头皮不全撕脱伤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阎涛 王科大 +4 位作者 苏亦兵 刘龙奇 史良 王汉斌 乔京元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缝合结合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头皮不全撕脱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15例采用头皮原位缝合结合VSD治疗的头皮不全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 目的探讨原位缝合结合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头皮不全撕脱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15例采用头皮原位缝合结合VSD治疗的头皮不全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致伤原因依次为车祸伤、刀砍伤及高处坠落伤;6例合并颅骨外露,3例合并颅骨骨折,2例合并颈椎骨折。术后维持负压引流时间平均7 d,所有患者头皮均实现Ⅰ期愈合,无一例出现头皮坏死或感染。结论头皮原位缝合结合VSD可作为头皮不全撕脱伤患者早期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撕脱伤 引流术 治疗
下载PDF
超声骨刀联合硫酸钙人工骨植入在腰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良 阎涛 +3 位作者 王汉斌 王科大 刘龙奇 苏亦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行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及回植并植入硫酸钙人工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79例腰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1~78岁,平均(39.8±14.7)岁。在... 目的探讨在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行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及回植并植入硫酸钙人工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79例腰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1~78岁,平均(39.8±14.7)岁。在使用超声骨刀棘突椎板回植的基础上,行硫酸钙人工骨植入的方法,重建脊柱解剖结构,观察术中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及回植所用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随访观察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影像学变化及及骨质融合情况。结果79例患者使用超声骨刀平均切开(1.7±0.7)个椎体,除1例硬膜破损外,其余未见硬脊膜破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24.8±21.7)min,平均每个椎体切开所需用时(8.2±2.8)min,平均回植所用时间(6.7±2.9)min;术中平均失血(276.1±69.7)mL;术后患者平均(12.5±3.0)d可痊愈出院。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7±3.5)个月,CT及MRI见棘突椎板复合体愈合良好,未见移位、塌陷,钛板及钛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硫酸钙人工骨降解吸收,53例(67.1%)可见骨质缺损区硬化带形成。结论采用超声骨刀的棘突椎板复合体切开回植并硫酸钙人工骨植入的手术方式,操作安全可靠,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率及骨性愈合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成形术 硫酸钙 腰椎 椎管内肿瘤
下载PDF
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
11
作者 史良 阎涛 +3 位作者 王科大 刘龙奇 王汉斌 苏亦兵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 探讨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7例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讨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7例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相关情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脊髓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McCormick分级标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来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1例(46.3%)患者表现为胸背疼痛、束带感;18例(26.9%)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减退或肢体麻木等;7例(10.4%)表现为下肢无力;5例(7.5%)表现为行走不稳;3例(4.5%)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3.0%)表现为站立困难;1例(1.5%)表现为截瘫。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可见椎管内相应节段占位性病变,矢状面上表现为卵圆形或扁平形隆起,边界清楚,脊髓受压,明显移位变形,部分病例不易辨识。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3±6.7)d,手术时间为(167.5±33.1)min,术中出血量为(334.3±163.1)ml。术中切除程度情况按Simpson分级:Ⅰ级48例,Ⅱ级13例,Ⅰ~Ⅱ级均为全切除,共61例(91.0%);Ⅲ级为部分切除,共6例(9.0%)。入院时的Mc Cormick分级:Ⅰ级2例,Ⅱ级14例,Ⅲ级35例,Ⅳ级16例。出院时的McCormick分级:Ⅰ级7例,Ⅱ级23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出院6个月后的McCormick分级:Ⅰ级47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2例。出院时,患者的JOA改善率为28.8%,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出院6个月后,患者的JOA改善率为63.6%,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67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均给予抗感染治疗,且其中1例进行伤口清创术;2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其中1例于术后3个月再次进行修补手术;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出院6个月后进行影像学复查,2例(3.0%)显示肿瘤复发,7例(10.4%)显示硬膜局部增厚伴强化;其余58例(86.6%)均显示硬膜囊膨胀良好,无复发迹象。结论 胸椎脊膜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显著,早期诊治至关重要,合理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膜瘤 脊髓压迫症 显微外科治疗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黏液瘤性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病率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龙奇 赵元立 +5 位作者 苏亦兵 王昊 叶迅 陈晓霖 马力 王科大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256-1261,共6页
目的探讨黏液瘤性颅内多发动脉瘤在具有明确左心房黏液瘤病史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本文以2002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因左心房黏液瘤行手术切除肿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 目的探讨黏液瘤性颅内多发动脉瘤在具有明确左心房黏液瘤病史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本文以2002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因左心房黏液瘤行手术切除肿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筛查患者中黏液瘤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情况。结果 83例患者中,48例(58%)经电话随访获取其术后病历资料。48例患者中有3例(6%)去世,其中1例因术后3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而死亡。32例患者拒绝接受影像学检查,另外13例患者分别接受DSA、CTA或MRA检查,其中10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2岁,2例诊断为黏液瘤性颅内动脉瘤,一例为16岁女性,患者颅内动脉瘤多达10个以上,直径2~4 mm,主要累及前循环,另一例为45岁女性,患者有5个颅内动脉瘤,直径4~12 mm,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及右侧大脑中动脉。在本研究中,加上1例因术后3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死亡患者,黏液瘤性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病率为21%(3/14)。结论 21%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继发了颅内多发动脉瘤,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回顾性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黏液瘤 黏液瘤性颅内动脉瘤 发病率
下载PDF
毛冬青甲素体外给药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丙二醛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涛 蔺桂芬 +5 位作者 王科大 姜铭 唐玉 陈桂君 李伍善 金敬善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研究了毛冬青甲素体外给药对花生四烯酸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和聚集液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冬青甲素在较大样本中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毛冬青甲素抗血小板... 研究了毛冬青甲素体外给药对花生四烯酸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和聚集液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冬青甲素在较大样本中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毛冬青甲素抗血小板作用可能与抑制过氧化脂质有关。由于后者的生成量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活性产物TxA_2的生成有近似等摩尔增加的关系,故推测毛冬青甲素对TXA_2的合成有阻断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为毛冬青甲素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冬青甲素 血小板聚集 MDA
下载PDF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科大 赵继宗 +1 位作者 李京生 张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199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问收治的11例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7~68岁,平均23....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199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问收治的11例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7~68岁,平均23.1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患者10例,面肌抽搐,双眼斜视1例;既往头部明晁外伤病史6例,剧烈运动史1例,无外伤史4例。结果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加重,后改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所有9例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患者中7例术后恢复好,另2例分别于术后第20、40天复发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引流术后恢复可;2例行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合并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痊愈。11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至12年10个月,未再复发硬膜下血肿,均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行KPS评分均在80分以上。结论蛛网膜囊肿可能是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在年轻患者,颅脑损伤是引起蛛网膜囊肿并发硬膜下血肿的一个常见诱因,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治疗首选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3D计算机导航下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3 位作者 张岩 金铂 王汉斌 刘龙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总结3D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13至2014年应用3D计算机导航及显微外科治疗的15例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在3D计算机导... 目的总结3D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13至2014年应用3D计算机导航及显微外科治疗的15例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在3D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同时采用改良的McCormick分级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肿瘤位于颈椎4例,骶椎3例,颈胸椎、腰椎、胸椎各2例,胸腰椎、腰骶椎各1例。5例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共置入螺钉28枚;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全切肿瘤13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所有患者神经压迫都予以充分减压。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松动或移位。结论3D计算机导航为术者实施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手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提高术中定位准确性、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巨大侵袭性椎管神经鞘瘤应争取全切;若不能全切,应给予椎管内神经充分减压而实现术后临床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计算机辅助 神经导航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5-867,共3页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临床少见,临床上误诊情况较为常见。北京积水潭医院于2003年10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椎管内血管脂肪瘤11例,本文介绍了11例椎管内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及其外科治疗经验。
关键词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抗血栓压力泵对颅底肿瘤患者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任亚娟 王科大 +1 位作者 贺欣 范艳竹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2789-2791,共3页
颅底肿瘤位于颅内深层,与脑干及颅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难度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且较重。颅底肿瘤患者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以及术后并发症较多致长期卧床等,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往往较高,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未及时救治可致残,严... 颅底肿瘤位于颅内深层,与脑干及颅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难度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且较重。颅底肿瘤患者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以及术后并发症较多致长期卧床等,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往往较高,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未及时救治可致残,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是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预防 颅底肿瘤 肿瘤患者 压力泵 抗血栓 术后并发症 神经关系
原文传递
神经导航结合术中超声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岩 林松 +5 位作者 赵继宗 赵元立 王硕 姜中立 张懋植 王科大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6-719,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术中超声的影像引导系统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CMs)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0例ICMs患者在术中超声结合神经导航下进行手术,并对其术后情况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8例,女...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术中超声的影像引导系统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CMs)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0例ICMs患者在术中超声结合神经导航下进行手术,并对其术后情况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8—58岁,平均3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神经导航精确显示神经系统和病变组织的三维模型,设计手术人路并确定切口范围;术中实时导航定位病变从而不断验证手术入路的正确性,并辅以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引导手术进程,判断病变切除的程度。结果导航注册误差1.3~3.2mm,平均2.0min。所有患者术前神经系统和病变部位的三维建模均较满意,术中均能准确定位颅内病变区。4例在病变切除过程中出现导航漂移现象,漂移程度5.0~10.0mm,术中超声予以矫正。术中实时超声均能对病变显示良好。本组所有病变均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5.0%,无感染、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技术在ICMs切除术中的联合运用能够提供关于病变定位和病变切除程度等有价值的术中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病变的准确定位和完全切除,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术中超声 微侵袭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患者大脑重塑性变化的功能磁共振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铂 苏亦兵 +4 位作者 张岩 王波 王汉斌 王科大 阎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9期3082-3084,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大脑功能区重塑性变化的规律,从而为SCI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9例SCI患者和10名健康受试者设计了运动与感觉刺激的任务(U1-3,W1-3).任务实施采用组块设计(Bloc... 目的 探讨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大脑功能区重塑性变化的规律,从而为SCI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9例SCI患者和10名健康受试者设计了运动与感觉刺激的任务(U1-3,W1-3).任务实施采用组块设计(Block Design),分为刺激期(S)与静息期(R),在执行任务时对受试者大脑进行fMRI扫描并观察大脑皮层激活情况.结果 SCI患者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大脑的感觉运动皮层均较正常受试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塑性改变.结论 大脑具有很强的重塑性,SCI后在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丘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功能磁共振 大脑重塑性改变
原文传递
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硬膜外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铂 苏亦兵 +2 位作者 张岩 王汉斌 王科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6-689,共4页
目的 探讨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SEAC)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SEAC患者,患者分为非椎板成型组(A组)及椎板成型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及术后患者JOA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SEAC)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SEAC患者,患者分为非椎板成型组(A组)及椎板成型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及术后患者JOA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率、术前及术后脊柱Kyphotic角度等.结果 B组的手术出血量为(111.1 ±48.6) ml,显著少于A组(513.3±131.6) ml(t=-8.755,P=0.000).B组的手术时间为(45.4 ±5.3)min,显著短于A组(89.8±19.1)min(t=-8.443,P=0.000).B组术后Kyphotic角度为6.8°±1.2°,显著小于A组10.1°±1.2°(t=-6.388,P=0.000).而两组的术前Kyphotic角度、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铣刀为基础的椎板成形术治疗SEAC,效果良好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安全、快捷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蛛网膜囊肿 铣刀 椎板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