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可敬可爱的熊德輗老师
- 1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英语学习》
2015年第4期74-75,共2页
-
文摘
2015年2月11日,《英语学习》老前辈熊德輗老师去世了,享年88岁。熊老师是《英语学习》创刊之初的顾问之一,也曾是《英语学习》最受欢迎的专栏作者之一。熊老师10岁去英国,23岁回国,中英文俱佳。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学硕士),1950年回国,在北外任教至退休。他曾经在北外英语学院英国研究中心开设过“英国历史”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在退休之后还担任英语学院翻译专业笔译课程的教学工作。
-
关键词
老师
英语学习
硕士研究生
可爱
英国历史
专业课程
1950年
专栏作者
-
分类号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王立礼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58,共7页
-
文摘
处在环境危机时代,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生态批评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本论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近期作品:《百种秘密感官》、《正骨师的女儿》和《拯救溺水鱼》。论文的讨论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这些作品中自然是如何被呈现的?自然背景在小说的情节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作品所表述的价值观与生态智慧是否一致?和种族、阶级、性别等一样,"地方"是否也应该成为一项新的批评类别?重读这三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在选择场景方面显示了作者对有鲜明原生态特点的自然环境的浓厚兴趣,反映了作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
关键词
谭恩美
生态批评
自然背景
地方
生态智慧
生态意识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梅尔维尔与《白鲸》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王立礼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5-80,共6页
-
文摘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出生在纽约市一个有名望的家庭。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外祖父是一名将领,祖父参与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梅尔维尔年幼时家境富裕,受到良好教育,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他十二岁时,父亲因破产而忧虑成疾,不久便去世了。小梅尔维尔不得不辍学做工,以帮助养家。他先后当过银行小职员、农场工人、皮货店小伙计、农村教师等。家庭的不幸与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梅尔维尔感到被生活所遗弃,形成了复杂深沉的性格。 为了摆脱穷困,年仅十九岁的梅尔维尔到一艘开往英国的货轮上当差。
-
关键词
梅尔维尔
《白鲸》
捕鲸业
主人公
爱默生
斯巴达克
莎士比亚悲剧
寓言故事
《李尔王》
超验主义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汤亭亭:《第五部和平之书》
被引量:3
- 4
-
-
作者
王立礼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9-92,共4页
-
文摘
汤亭亭:《第五部和平之书》王立礼近年来,“多元文化”的思潮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群体意识正不断增强。“亚太美国传统月”是这一群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这是美国大陆和一些太平洋岛屿一年一度、旨在挖掘和发...
-
关键词
汤亭亭
托妮·莫里森
旧金山湾区
美国华裔文学
普林斯顿大学
《孙子兵法》
群体意识
一切皆空
中国移民
高速公路
-
分类号
I7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威廉·福克纳其人
- 5
-
-
作者
王立礼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6,20,共5页
-
文摘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美国文坛相继涌现出一批南方作家。如埃伦·格拉斯哥、凯瑟琳·安·波特、卡罗琳·戈登、托玛斯·沃尔夫、罗伯特·佩恩·沃伦、尤多拉·韦尔蒂、田纳西·威廉斯等。他们的文学活动和成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被称为美国的“南方文学复兴”。他们之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威廉·福克纳,他在文学创作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一生创作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多以他的南方家乡为背景。
-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田纳西·威廉斯
诺贝尔文学奖
南方文学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文学活动
凯瑟琳
卓越贡献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与《看不见的人》
被引量:6
- 6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8-83,共6页
-
文摘
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他曾与另一位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在纽约市的哈莱姆区相识。埃利森和赖特均以黑人为主题创作,但赖特的《土生子》(Native Son,1940)等作品用血和泪控诉和抗议白人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歧视;而埃利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
-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利森
美国作家
黑人作家
理查德·赖特
《土生子》
主题创作
白人社会
Native
纽约市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押沙龙,押沙龙》的多层次和多视角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5-39,共5页
-
文摘
和许多伟大文学作品一样,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所表现的意义是丰富复杂的、多层次的、无穷尽的、对不同读者和评论家可能也是不相同的、甚至是矛盾的。虽然自该作于1936年发表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各种评论源源不断,数不胜数,但至今,《押沙龙》所开辟的思考争论和重新评价的源泉远远没有枯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着小说中心人物汤马斯·塞德潘之悲剧的含义。伊尔斯·杜斯瓦·林德指出塞德潘失败的计划与老南方的衰落有相似之处。他认为:“塞德潘有两个儿子。
-
关键词
《押沙龙
多视角
塞德潘
失败的计划
福克纳
文学作品
老南方
新评价
中心人物
小说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福克纳的家书
- 8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1-24,共4页
-
文摘
威廉·福克纳曾于1925年访问欧洲。当时,他很年轻,还没有名气。许多美国作家都去过欧洲旅游或暂住,这是当时的风气。福克纳在欧洲呆的时间不长,但此次访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封给母亲的信中,福克纳描写了自己的观感,在细微的观察中,他将法国人的生活与本国人生活相比较,将两种文化相对照,赞扬他人的优点,批评自我的缺点。福克纳的文学作品大多较为难读,因为他的小说结构复杂,经常运用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句子长,语法不规范,等等。但他的家书却写得平易亲切,可以使读者了解福克纳的另一侧面。
-
关键词
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
多角度叙述
意识流手法
文学作品
小说结构
美国作家
两种文化
人的生活
本国人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评介谭爱梅的《喜幸俱乐部》
- 9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86-88,共3页
-
文摘
小说《喜幸俱乐部》是美国女作家谭爱梅(Amy Tan)的第一部作品,1989年初发表后立即引起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重视和好评。一些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如《时代》、《今日美国》等相继发表书评。
-
关键词
母亲
文学评论
小说
报刊杂志
作品
麻将
俱乐部
丈夫
婚姻
牌桌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全球气候危机在每个人身边——读《难以忽视的真相》
- 10
-
-
作者
王立礼
-
出处
《知识就是力量》
2007年第12期68-69,共2页
-
文摘
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美闲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分享。前者是一个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0位科学家组成的集体。每年负责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以及环境影响的报告。他们的报告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广泛得到各困政府和世界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后者作为个人对提高地球公民对全球变暖的意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
关键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气候危机
人身
诺贝尔和平奖
环境影响
全球变暖
联合国
科学家
-
分类号
X1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喜幸俱乐部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谭爱梅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3-38,共16页
-
文摘
这里我们选译了吴精妹的两篇故事,即原书中的第一篇《喜幸俱乐部》和最后一篇《两张机票》。这两篇在内容和时间上紧密衔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故事。作者将其拆为两半,一半放在书的开端,一半置于书的结尾,首尾遥相呼应,在中间插入四对母与女的十多篇小故事,其中大部分已被译出(分别见程乃珊、严映薇译《三个东方女性在美国》,文汇月刊,1989年第11期,王晓路译《两种类型》,外国文学,1990年第2期)。加上这里的两篇,读者可对全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关键词
日本人
两种类型
麻将
东方女性
旧金山
母亲
名字
衣服
小故事
美国人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
- 12
-
-
作者
威廉.福克纳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4-20,共7页
-
文摘
Ⅰ 埃尔诺拉从她的后院小屋出来走到院子里。在漫长的午后时光,这座巨大的方形住宅以及整个院子静静地、睡意蒙胧地躺在大地上。自从约翰·沙多里斯从卡罗来纳迁到此处建造它以来,它已经这样度过了近一百年。沙多里斯先生及其儿子贝亚德均在这里去世。
-
关键词
女王
住宅
睡意
年轻女人
孟菲斯
北方佬
彩色玻璃
轮椅
弗吉尼亚
小姐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美国80年代的剧作家
- 13
-
-
作者
玛丽.亨德森
王立礼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6-31,共6页
-
文摘
在任何社会或文化中,戏剧的骨格、肌肉和纤维都是由剧作家构成的,没有他们的创作,我们所说的戏剧便不复存在。1920年至1970年之间的50年是美国戏剧界最为繁荣的时期。在那些年代里,尤金·奥尼尔,桑顿·王尔德,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罗伯特·舍伍德,考夫曼和哈特,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姆斯和威廉·英格等剧作家的创作之笔源源不断地写出悲、喜剧两种风格的作品,它们皆为犀利的。
-
关键词
剧作家
阿瑟·米勒
百老汇
美国戏剧
作品
戏剧学校
安德森
话剧
喜剧性
剧中人物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