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4 位作者 陈兵 罗奇 张劲 王飏 安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研究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成人头颅标本,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内容包括: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 目的:研究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成人头颅标本,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内容包括: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0.06±4.25)mm、(27.55±4.02)mm;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3.00±0.56)mm,距下颌角(12.20±1.09)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位置距离下颌角(10.36±0.41)mm。结论: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特点研究,总结一般规律,为下颌角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 面动脉 面静脉 下颌后静脉 面神经下颌缘支 面神经颈支
下载PDF
面下部轮廓整形术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4 位作者 罗奇 张劲 王飏 安阳 文辉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235-1237,共3页
目的:探讨面下部轮廓整形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95例要求手术重塑面下部轮廓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采用口内入路,以双侧下颌角整形术为主,结合面部吸脂术、颊脂垫部分摘除术、部分咬肌去除术、颏成形术等对患者下面部轮廓进行综合整... 目的:探讨面下部轮廓整形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95例要求手术重塑面下部轮廓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采用口内入路,以双侧下颌角整形术为主,结合面部吸脂术、颊脂垫部分摘除术、部分咬肌去除术、颏成形术等对患者下面部轮廓进行综合整形。结果:所有患者面下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其中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血肿2例,一侧颏神经损伤2例,口角拉伤3例。结论:以双侧下颌角整形术为主,结合其他手术方式重塑面下部轮廓,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入路 面下部轮廓 综合整形
下载PDF
影响下颌骨轮廓解剖分区的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3 位作者 邵云霞 王暖华 朱昕 罗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50-1953,共4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影响下颌骨轮廓的解剖分区,探讨下颌骨轮廓的影响因素。方法:60例汉族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影响下颌骨轮廓解剖分区的下颌骨及外板厚度。结果:下颌骨厚度:下颌骨升支后缘(6.96±0.63)mm,...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影响下颌骨轮廓的解剖分区,探讨下颌骨轮廓的影响因素。方法:60例汉族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影响下颌骨轮廓解剖分区的下颌骨及外板厚度。结果:下颌骨厚度:下颌骨升支后缘(6.96±0.63)mm,下颌角区(7.10±0.50)mm,下颌骨下缘(10.74±0.87)mm;下颌骨外板厚度:下颌骨升支后缘(3.12±0.34)mm,下颌骨下缘(3.97±0.34)mm,斜线区(5.33±0.42)mm。结论:通过对影响下颌骨轮廓的解剖分区的三维重建测量研究,将为下颌角整形手术术前设计、术后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轮廓 解剖分区 三维重建 下颌角整形术
下载PDF
G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竞鹏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8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信号传导途径 protein GTP酶 嘌呤核苷酸 异源三聚体 外周蛋白 亚基组成 分子质量 GDP
下载PDF
美容外科医师应具备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素质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竞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861-862,共2页
关键词 美容外科医师 心理学 伦理学 素质 生活质量 强身健体 除病痛 人体美
下载PDF
内眦韧带的解剖研究及其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6
作者 王飏 柳大烈 +3 位作者 陈兵 王竞鹏 安阳 乔锋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测量和组织学观察内眦部解剖结构,探寻内眦赘皮矫正术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对9具尸头内眦部进行解剖观察并进行测量;对内眦韧带标本纤维走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内眦韧带前支平均长0.834cm,上支平均长0.641cm,前支止点距内眦动静脉为0.079cm,前支起点距降眉肌为0.744cm。结论:内眦赘皮是由内眦韧带至皮肤纤维连接及眼轮匝肌错构形成,内眦赘皮矫正术应充分注意内眦赘皮产生的解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韧带 内眦赘皮 内眦赘皮矫正术
下载PDF
正常女性下颌角区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罗奇 柳大烈 +2 位作者 韩路军 张劲 王竞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测量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的厚度,为下颌角缩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60例正常青年女性的下颌骨,MPR重建后测量双侧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三段内外板及边缘骨皮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 目的测量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的厚度,为下颌角缩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60例正常青年女性的下颌骨,MPR重建后测量双侧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三段内外板及边缘骨皮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左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3±0.29)mm,(2.89±0.35)mm,(4.40±0.66)mm;左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5±0.35)mm,(2.91±0.36)mm,(5.80±1.23)mm;左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0±0.41)mm,(3.02±0.42)mm,(4.31±0.68)mm。右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4±0.25)mm,(2.73±0.29)mm,(4.17±0.59)mm;右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5±0.25)mm,(2.76±0.32)mm,(5.60±1.06)mm;右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40±0.39)mm,(2.99±0.41)mm,(4.15±0.65)mm。双侧下颌骨后缘外板、下颌角外板及下颌骨下缘内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侧各段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对下颌角缩小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保手术精确实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 成形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三维重建模拟技术在下颌角缩小整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罗奇 韩路军 +2 位作者 张劲 王竞鹏 柳大烈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提供客观、精确的手术参考和评价依据。方法:对接受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患者进行术前扫描重建下颌骨三维图像,计算机进行三维设计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效果,并与术后扫描...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为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提供客观、精确的手术参考和评价依据。方法:对接受下颌角缩小整形术患者进行术前扫描重建下颌骨三维图像,计算机进行三维设计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效果,并与术后扫描重建图像对比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04年11月~2008年11月共实施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28岁,随访3~12个月,患者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术前三维CT重建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患者下颌骨个体化解剖结构的细节;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提供数字化的手术方案;三维模拟与术后图像的比较是对手术效果最直接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CT重建 截骨术
下载PDF
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劲 罗奇 +2 位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黄世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建立了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经过薄层CT断层扫描得到DICOM格式文件,经Mimic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 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建立了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经过薄层CT断层扫描得到DICOM格式文件,经Mimic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只受拉的Link10单元模拟下颌韧带和咀嚼肌约束,采用接触单元对关节窝进行约束。结果: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可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实验分模型。结论: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下颌角截骨整形生物力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截骨整形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钳夹破坏眼轮匝肌的鱼尾纹去除术 被引量:13
10
作者 乔锋丽 陈兵 +1 位作者 柳大烈 王竞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674-675,共2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易并有效去除鱼尾纹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睑缘切口在修复下睑袋的同时钳夹破坏外眦部眼轮匝肌,减少外眦动力性皱纹的形成。结果:本组36例,随访4月~2年,术后鱼尾纹改善明显,外眦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钳夹破坏眼轮... 目的:探索一种简易并有效去除鱼尾纹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睑缘切口在修复下睑袋的同时钳夹破坏外眦部眼轮匝肌,减少外眦动力性皱纹的形成。结果:本组36例,随访4月~2年,术后鱼尾纹改善明显,外眦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钳夹破坏眼轮匝肌去除鱼尾纹的手术方法简单可行,效果可靠,可与下睑袋手术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轮匝肌 鱼尾纹去除术
下载PDF
宽鼻缩窄截骨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阳 柳大烈 +6 位作者 陈兵 单磊 王竞鹏 王飏 袁继龙 周智 杜本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用局部解剖的方法观察鼻背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结果鼻背骨结构由鼻骨、上颌骨鼻突、额骨鼻突组成。其中:(1)鼻骨间缝合长度(25.2&#...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用局部解剖的方法观察鼻背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结果鼻背骨结构由鼻骨、上颌骨鼻突、额骨鼻突组成。其中:(1)鼻骨间缝合长度(25.2±2.91)mm;(2)鼻颌缝合长度(29.2±2.51)mm;(3)上颌骨鼻突厚度①梨状孔起点处(1.86±0.22)mm,②眶下缘平面(2.18±0.22)mm,③内眦平面(2.78±0.10)mm;⑷鼻颌沟到鼻泪管之间的距离①顶部(3.52±1.22)mm,②中部(5.10±1.48)mm,③底部(5.62±1.26)mm;⑸内眦韧带止点与鼻颌缝的距离(2.87±0.08)mm。结论鼻背缩窄的侧鼻安全截骨线为:截骨术要从下鼻甲上部的附着部位开始,于骨膜下沿鼻颌沟进行,避开鼻外侧静脉,于眼窝内下方大约相距3.5mm左右,到鼻根点部位于内侧截骨线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背宽大 截骨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口内入路应用直角钻打孔法截骨和摆动锯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辉才 柳大烈 +4 位作者 巫国辉 陈兵 单磊 王竞鹏 黄文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472-1474,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而且风险小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方法:对7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口内入路。A组37例,全部应用传统的摆动锯进行下颌角截骨术;B组39例,全部应用直角钻打孔法截骨,即在下颌角的预设截骨线上打一排全...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而且风险小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方法:对7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口内入路。A组37例,全部应用传统的摆动锯进行下颌角截骨术;B组39例,全部应用直角钻打孔法截骨,即在下颌角的预设截骨线上打一排全层穿通的小孔,然后用骨凿凿下要切除的下颌骨。结果: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明显少于A组,B组术中未有1例损伤知名血管,而A组有3例分别损伤了面动脉和下颌后静脉,术后B组较A组患者肿胀轻,恢复快。随访6个月~1年,两组患者下颌角间距明显变小,外形满意,两组患者满意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直角钻打孔法截骨和摆动锯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都能达到满意效果,但前者比后者更安全、并发症更少、风险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畸形 打孔法 下颌修复术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刺激性G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立新 王竞鹏 +1 位作者 潘登 陈刚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1期13-15,F0004,共4页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的刺激性G蛋白(Gs)免疫组化分析,探讨刺激性G蛋白(Gs)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作用。方法手术切取18-38岁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病理性瘢痕和术中多余全厚正常皮肤各20例,病理性瘢痕和正...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的刺激性G蛋白(Gs)免疫组化分析,探讨刺激性G蛋白(Gs)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作用。方法手术切取18-38岁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病理性瘢痕和术中多余全厚正常皮肤各20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均取自同一个病人。以上标本均经过病理HE染色证实。把标本分成两组即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每组各20例。取部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对标本染色后大体观察发现两种组织均有刺激性G蛋白的表达。表达分布在表皮的基底细胞内、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基底细胞和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表达均为阳性,但无明显差异。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均为强阳性,正常皮肤中两种细胞表达均为阳性。表达存在差异。结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均有刺激性G蛋白的表达;其表达在表皮的基底细胞内无明显差异;但在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高于后者。这可能与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G蛋白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鼻外侧超薄皮瓣修复下睑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辉才 柳大烈 +3 位作者 巫国辉 陈伯华 王竞鹏 黄文博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8-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下睑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评价鼻外侧超薄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患者应用鼻外侧超薄皮瓣转移修复同侧下睑组织缺损。其中下睑外翻10例,下睑瘢痕畸形8例,下睑黑毛痣4例。结果22例转移皮瓣全部存活,转移皮瓣面积1.0 c... 目的探讨下睑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评价鼻外侧超薄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患者应用鼻外侧超薄皮瓣转移修复同侧下睑组织缺损。其中下睑外翻10例,下睑瘢痕畸形8例,下睑黑毛痣4例。结果22例转移皮瓣全部存活,转移皮瓣面积1.0 cm×3.0 cm^2.2 cm×6.0 cm,最大长宽比例为4.5∶1。术后随访6个月~2年,转移皮肤质地、颜色与下睑皮肤相仿,外观与对侧基本对称,供区瘢痕隐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鼻外侧超薄皮瓣是下睑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 超薄皮瓣 组织缺损
下载PDF
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Cadherin-11的构建及其在BMSCs内的表达
15
作者 柳大烈 王竞鹏 +3 位作者 林立新 王晋煌 陈兵 陈伯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构建pIRES2EGFP-Cadherin-1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Cadherin-11 cDNA中扩增出Cadherin-11基因后,以内切酶Xho I和EcoR I进行双酶切,将其插入用相同酶处理的载体pIRES2EGFP;将重... 目的构建pIRES2EGFP-Cadherin-11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Cadherin-11 cDNA中扩增出Cadherin-11基因后,以内切酶Xho I和EcoR I进行双酶切,将其插入用相同酶处理的载体pIRES2EGFP;将重组质粒转染BMSCs,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Cadherin-11基因序列正确,大小为2390bp;Western blot表明,Cadherin-11蛋白在BMSCs中正确表达,大小约88kD。结论Cadherin-11蛋白能在BMSCs中高度表达,可望用于提高BMSCs与支架材料的粘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组织工程 细胞粘附 构建
下载PDF
胆道疾病并心电图异常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尤军 张永生 王竞鹏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9年第6期42-42,44,共2页
目的探讨胆道系统疾病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50例胆道疾病并心电图异常患者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房性过早搏动占30%,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左偏各占1... 目的探讨胆道系统疾病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50例胆道疾病并心电图异常患者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房性过早搏动占30%,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轴左偏各占10%,窦性心律不齐、左室高电压各占6%,室性过早搏动、结性过早搏动、肢导低电压、ST-T改变各占2%。结论胆道疾病并心电图异常表现多样,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心电图异常 心律失常 诊断
下载PDF
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孝良 姜茂华 +3 位作者 黎英豪 魏述强 蒋万顺 王竞鹏 《青岛医药卫生》 2016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采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采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的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同样手术方式,但术后未进行加压包扎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皮下积液3例,发生率5.36%;发生皮瓣坏死4例,发生率7.14%。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6例,发生率26.09%;发生皮瓣坏死7例,发生率30.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菱形筋膜皮瓣 骶尾部褥疮 加压包扎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下载PDF
下颌角整形术安全平面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5 位作者 陈兵 单磊 王飓 安阳 文辉才 袁继龙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和下颌管走行特点的解剖观察,探讨下颌角整形术的安全平面。方法选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在下颌骨各特定截面上测量下颌管后缘与下颌骨升支后缘以及下颌管下缘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各数据计算进行... 目的 通过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和下颌管走行特点的解剖观察,探讨下颌角整形术的安全平面。方法选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在下颌骨各特定截面上测量下颌管后缘与下颌骨升支后缘以及下颌管下缘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各数据计算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3.00±0.56)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12.20±1.09)mm。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的距离分别为(30.06±4.25)mm、(27.55±4.02)mm。第三磨牙外缘下颌管下缘距下颌角、颏孔处距下颌骨下缘分别为(16.64±0.88)mm、(15.22±1.29)mm。结论下颌角区域血管和下颌管解剖结构关系复杂,但又有一定规律;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安全平面,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整形术 面动脉 面静脉 下颌后静脉 下颌管 安全平面
原文传递
下颌角相关角度三维重建测量与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1 位作者 徐永成 陈兵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和下颌角间距,探讨各数据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以及下颌角间距.测量结果输入SPSS13.0软件,分析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以及各相关角度与...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和下颌角间距,探讨各数据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以及下颌角间距.测量结果输入SPSS13.0软件,分析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以及各相关角度与下颌角间距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下颌角相关角度:下颌角(124.28±4.12)°,下颌仰角(25.52±2.22)°,下颌角外翻角(9.35±7.85)°,下颌夹角(77.32±2.34)°,下颌切线角(105.53±1.79)°.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及其与下颌角间距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通过下颌角各相关角度的测量,及其与下颌角间距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为下颌角整形手术术前设计、术后效果评价等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 相关角度 三维重建 相关性分析 下颌角整形术
原文传递
成年女性头面部骨性轮廓正面比例的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竞鹏 柳大烈 +1 位作者 杨孝良 袁继龙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7-50,共4页
【摘要】目的研究成年女性头面部骨性轮廓正面比例特点。方法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线距指标,计算头面部骨性轮廓正面比例。结果颅骨最大宽/面宽(颧点间宽):1.09±0.02、面宽(颧点间宽)/下颌... 【摘要】目的研究成年女性头面部骨性轮廓正面比例特点。方法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线距指标,计算头面部骨性轮廓正面比例。结果颅骨最大宽/面宽(颧点间宽):1.09±0.02、面宽(颧点间宽)/下颌角间宽(下面宽):1.38±0.03、颅骨最大宽/下颌角间宽(下面宽):1.49±0.03、颅顶点-鼻根点/鼻根点-上齿龈前点(上面高):1.53±0.03、鼻根点.上齿龈前点(上面高)/上齿龈前点-颏下点:1.48±0.07、颅顶点-鼻根点/上齿龈前点-颏下点:2.27±0.09、鼻根点-上齿龈前点(上面高)/鼻根点-颏下点(全面高):0.62±0.02、上齿龈前点-颏下点/鼻根点-颏下点(全面高):0.42±0.02、颅顶点-鼻根点/鼻根点-颏下点(全面高):0.95±0.02、颅骨最大宽/颅顶点-鼻根点:1.38±0.05、面宽(颧点间宽)/鼻根点-上齿龈前点(上面高):1.94±0.10、下颌角间宽(下面宽)/上齿龈前点-颏下点:2.09±0.10。结论通过三维重建对头面部骨性轮廓的正面比例进行研究,将为临床诊断颅颌面畸形,以及颅颌面整形手术术前设计、术后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头面部 骨性轮廓 正面比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