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株VP7基因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端可 章青 +5 位作者 孙利炜 王承训 段招军 Xi Jiang Baoming Jiang 方肇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 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控制重症腹泻的首要措施。对当地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可以为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利用ELISA方法对长春地区1999~2005年的腹泻患儿标本检测A组轮状病毒,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发现长春地区2001年以后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血清为主。选取1999~2005年的G3型轮状病毒标本31份,对其VP7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经过计算机分析比对,31株G3型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流行季节的毒株具有较相似的遗传变异特征。在2003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内,有6株G3型分离株的VP7基因在碱基1038位置上出现一个碱基缺失。毒株发生在A、B、C三个高变区的碱基突变,位点相同或者位置临近。2002年以后毒株的基因突变增加,非高变区的碱基变异增加,这可能有助于维持G3型轮状病毒成为流行株。有规律的变异多发生在高变区,但是非高变区的非连续性变异的增加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RT-PCR VP7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3种方法检测1580例尿液标本结果比较分析
2
作者 闫丽荣 王端可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753-754,共2页
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查是诊断肾脏、尿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可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简称UF-100)是日本Sysmex公司近年推出的一套尿沉渣定量分析系统,此仪器操作简便、快速、参数多、重复性好... 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查是诊断肾脏、尿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可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简称UF-100)是日本Sysmex公司近年推出的一套尿沉渣定量分析系统,此仪器操作简便、快速、参数多、重复性好。我们于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与尿十一项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联合对1580例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液标本 检测 尿沉渣定量分析系统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显微镜检查 鉴别诊断 UF-100
下载PDF
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7
3
作者 金玉 黄湘 +4 位作者 方肇寅 谭家余 王端可 谢华萍 章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随机抽取271例进行轮状病毒(RV)、...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随机抽取271例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及星状病毒(AstV)检测。结果在271例标本中共检出RV感染153例(56.46%),其中G394例(61.44%),G24例(2.61%),G9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在随机抽取的69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RV的感染对象主要为6~23月龄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86.27%、73.81%)。在118例RVELISA阴性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例(11.02%),其中诺如病毒(NLV)GⅡ型11例,札如病毒(SLV)2例,未检出NLVGⅡ型,发病年龄1~18个月(11.31±4.53个月);同时检出AstV感染7例(5.93%),发病年龄4~12个月(8.27±2.69)个月,其中有1例合并有SLV感染,另有1例为迁延性腹泻。HuCV和AstV感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RV是兰州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HuCV和AstV亦是重要病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轮状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湘 金玉 +4 位作者 方肇寅 谭家余 王端可 谢华萍 章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ELISA法RV阳性率为56.46%(153/271),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年龄段最高,分别为57.38%、63.33%,但各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分别为86.27%和73.81%。在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法检出G394例(61.44%),G24例(2.61%),G9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52例(33.99%)未能分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其他未能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婴幼儿 轮状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中国1998-2004年G9型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章青 王端可 +9 位作者 叶新华 段招军 杜曾庆 金玉 唐景裕 孙利伟 Xi Jiang Duncan Steele Roger Glass 方肇寅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6期476-47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m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m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进行VP7基因全长克隆测序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8~2004年共检测出RV1 268份,其中45份为G9型(3.5%),昆明最多(34/45),其次是兰州(8/45)、长春(2/45)、卢龙(1/45),北京、郑州、杭州、福州、广州未检测到G9型毒株。对35份G9型标本进行P分型鉴定:15份为P[8]型,12份为P[6]型,5份为P[4]型,1份为P[8+4]混合型,2份未能分型。中国1998~2000年以P[8]G9毒株流行为主,而2001年后以P[6]G9毒株为主。22株G9型病毒VP7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流行的G9型毒株彼此同源性高,同属G9第3亚型。结论中国流行的RVG9型株与世界各地的流行株同源性较高,国内传播范围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G9血清型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