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功能连接的脑磁弱源成像方法
1
作者 张军鹏 王籼君 黄韫栀 《智慧健康》 2017年第20期5-7,共3页
目的广泛使用的时空脑成像方法 beamformer在用于脑磁(MEG)源成像时,经常无法有效定位弱源。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尝试发展一种针对MEG信号的弱源成像方法。方法我们首先利用经典成像方法 beamformer获取源空间的源强度和波形,然后选取种子... 目的广泛使用的时空脑成像方法 beamformer在用于脑磁(MEG)源成像时,经常无法有效定位弱源。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尝试发展一种针对MEG信号的弱源成像方法。方法我们首先利用经典成像方法 beamformer获取源空间的源强度和波形,然后选取种子点(产生最强磁场的源),获取功能连接图,最后根据功能连接的强度得到相关弱源的定位及其波形。结果在听觉刺激MEG数据上的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有效地定位脑磁强源和弱源。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功能连接的脑磁弱源成像方法可以识别经典方法不能定位的弱源,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如定位癫痫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连接 源成像 脑磁图 脑网络 波束形成
下载PDF
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籼君 梁茂金 +2 位作者 张军鹏 黄华 郑亿庆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673,共7页
人工耳蜗植入(CI)是目前有效治疗先天性重度耳聋的唯一方法。然而,目前对于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在重建听力后,其大脑皮层结构、功能发生调整和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基于耳聋患者大脑跨模态功能重组相关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视觉刺激诱... 人工耳蜗植入(CI)是目前有效治疗先天性重度耳聋的唯一方法。然而,目前对于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在重建听力后,其大脑皮层结构、功能发生调整和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基于耳聋患者大脑跨模态功能重组相关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视觉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利用大脑皮层功能活动源定位技术针对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内(0、1、3、6、9、12个月)大脑皮层活动变化的情况,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听力恢复与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在耳聋期间存在大脑皮层的跨模态功能重组;当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后,随着听力恢复,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出现逆转,各相关功能皮层活动相继达到正常水平。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指导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恢复的训练和评估可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重度耳聋儿童 人工耳蜗植入 事件相关电位 源定位 跨模态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先天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大脑皮层活动演变与康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籼君 梁茂金 +2 位作者 张军鹏 黄华 郑亿庆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32-1638,共7页
目的:针对先天性聋患儿群体在人工耳蜗植入(CI)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诱发脑电源活动角度探讨影响患儿CI术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的内在机制。方法:首先征集先天性聋患儿23例以及正常对照儿童10例,于术前(0个月)及术后3... 目的:针对先天性聋患儿群体在人工耳蜗植入(CI)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诱发脑电源活动角度探讨影响患儿CI术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的内在机制。方法:首先征集先天性聋患儿23例以及正常对照儿童10例,于术前(0个月)及术后3、6、9和12个月定期采集视觉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在CI术后12个月依据听觉功能恢复评估情况,将患儿划分为恢复"良好"与"较差"组。然后采用标准低分辨率层析成像(sLORETA)源定位分析技术,呈现出2组患儿相关大脑皮层的ERP演化情况,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先天性聋患儿耳聋期间存在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在CI术后患儿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逐渐退化,相关脑区活动随之趋于正常,在术后第12个月听觉功能恢复"良好"与"较差"组患者在颞叶和顶叶周边联合皮层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聋患儿大脑皮层跨模态重组的正常化逆转与CI术后患儿听觉功能的恢复情况相关,特别是患儿颞叶和顶叶周边视听联合皮层的异常活动的正常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觉功能的恢复效果,对指导患者CI术后听力恢复训练和康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人工耳蜗植入 源定位 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 康复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