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山甲治疗骨髓炎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绪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5,共1页
穿山甲具有很好的消肿溃痈作用,其善于走窜,性专行散,活血化瘀之力强,能通行经络而直达病所,尤对于疮痈肿毒效果好,其能使痈肿未成脓者消肿,已成脓者速溃,为疡科要药,用其治疗骨髓炎,与皂角刺同用,可增强其作用,能促使炎证消退,加速病... 穿山甲具有很好的消肿溃痈作用,其善于走窜,性专行散,活血化瘀之力强,能通行经络而直达病所,尤对于疮痈肿毒效果好,其能使痈肿未成脓者消肿,已成脓者速溃,为疡科要药,用其治疗骨髓炎,与皂角刺同用,可增强其作用,能促使炎证消退,加速病变愈合。如治陈某某,男,10岁。因左下颌关节强直,功能紊乱,不能张口,乃手术矫正,但术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骨髓炎 消肿溃痈
下载PDF
《伤寒论》运用毒药浅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绪前 《国医论坛》 1995年第1期6-7,共2页
《伤寒论》全书载方115首(其中缺2方),含有毒药者54方,占总数的47%,共用毒药14味,即甘遂、大戟、芫花、吴茱萸、蜀漆、商陆、杏仁、巴豆、水蛭、虻虫、铅丹。
关键词 伤寒论 毒性药物 炮制 剂量 配伍 煎法
下载PDF
《本草纲目》“主治”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绪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29-430,共2页
从写作指点和临床意义两个方面对《本草纲目》中有关药物的“主治”进行了详尽分析。认为其对后人进一步认识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及开展经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主治 药性 功效
下载PDF
二妙散使用沿革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二妙散 《丹溪心法》 脚气 苍术 黄柏 风寒湿 热痛 工业 沿革 元代
下载PDF
《小儿药证直诀》制方用药研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绪前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7,共2页
从“法先贤,增损古方,勇于标新立异”,“识时务,潜心研讨,善于巧立新方”和“精用药,注重剂型,切实讲究实效”三方面,探讨了钱乙制方用药的学术特点。
关键词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制方用药
下载PDF
中药之“疏肝”与“舒肝”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绪前 《现代中医药》 CAS 2003年第4期57-58,共2页
肝主疏泄,喜条达,这是中医对肝的认识,"疏"有疏通、畅达和舒展、舒畅之意,从而维护气血平和,情绪畅达,故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说.对这一生理作用,从药物应用来说,当用"解郁"之品,而解郁有"疏肝解郁"与&qu... 肝主疏泄,喜条达,这是中医对肝的认识,"疏"有疏通、畅达和舒展、舒畅之意,从而维护气血平和,情绪畅达,故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说.对这一生理作用,从药物应用来说,当用"解郁"之品,而解郁有"疏肝解郁"与"舒肝解郁"之说,二者所表达的意义笔者认为应有区别.<中医辞海>、<简明中医辞典>并未"舒肝"之解释,但从"舒肝"命名的方剂则不少,如舒肝丸、舒肝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疏肝 舒肝 柴胡 薄荷 刺蒺藜 荔枝核 肝郁 肝病
下载PDF
试论中药配伍之“单行”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3年第3期30-31,共2页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载有七情配伍的内容.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对其中的"单行",自古至今有不同的看法,且分歧较大.笔者拟对此阐述个人意见如下.
关键词 中医方剂学 中药 配伍 单行 学术探讨
下载PDF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1年第6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针灸疗法 治疗
下载PDF
中药功效术语亟待规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1-12,共2页
中药学是以功效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以语言文字来正确表述中药功效,对教学及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中药学教材中一般记载500味左右中药,但中药功效术语极不规范.笔者从事中药学教学已近30年,深感中药学教材中的... 中药学是以功效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以语言文字来正确表述中药功效,对教学及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中药学教材中一般记载500味左右中药,但中药功效术语极不规范.笔者从事中药学教学已近30年,深感中药学教材中的这种弊端给中药教学与临床运用带来许多不便,故中药功效术语亟待统一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术语规范 功效术语 中药学 中药学教材
下载PDF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2年第8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脾虚泄泻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温胆汤治脏躁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0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温胆汤 脏躁病 中医药疗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熊魁梧论医谈方说药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绪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0年第8期3-4,共2页
关键词 熊魁梧 论医谈方说药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对玄参等5味中药性能的看法
13
作者 王绪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5-316,共2页
中药药性理论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日臻完善,对其认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加深的,由于中药性能直接对临床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说理更具体,更恰当,更切合药物的应用,鉴于此,笔者对几味中药的性能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1 玄... 中药药性理论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日臻完善,对其认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加深的,由于中药性能直接对临床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说理更具体,更恰当,更切合药物的应用,鉴于此,笔者对几味中药的性能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1 玄参能软坚散结 玄参可以用治瘰疬、痰核、瘿瘤等证,这在古今本草及临床上均是如此之用,但对玄参的这一治疗作用,古今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取其散火,如李时珍说“其消瘰疬亦是散火”。有认为是解毒散结,如《中华临床中药学》云:“玄参苦咸微寒,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多与牡蛎、贝母同用,如《医学心悟》消瘰丸。”有认为是软坚散结,如汪昂《本草备要》玄参条下云:治“瘰疬结核”是因其“寒散火,咸软坚”。笔者认为,玄参治瘰疬的作用,应是因味咸而软坚散结,理由如次:(1)玄参为苦甘咸寒之品,从中药药性理论分析,具有咸味而能散结的药物均称软坚散结,并且软坚散结药均具有咸味,如海藻、昆布,从常用中药来看,无一例外。(2)清热散结不同于软坚散结,清热散结是指具有清热,又能治疗“结”,如瘰疬、痰核、瘿瘤,这些药物主要有夏枯草、贝母、连翘等,玄参可以清热,也可以说清热散结,但由于其具咸味,也是其与贝母等药的主要区别,那么云玄参软坚散结则更确切。虽然消瘰丸(牡蛎、玄参、贝母)将3药同用,但所取作用并非相同,应用消瘰丸亦并非定要有热证。(3)具散结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能治瘰疬、瘿瘤,如瓜蒌清热散结,薤白行气散结。显然玄参具咸味是其特殊之处,也是与其它散结药的主要区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玄参 滑石 灶心 麻黄根 肉豆蔻 性能
下载PDF
临证用药辨析
14
作者 王绪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5期16-16,共1页
遗精遗精一证,其成因有阴虚内热,精液走泄;肾虚不藏,精关不固;湿热内蕴,精随湿下;心肝火旺,扰动精室。其治疗或泻火固精,或收敛固精,或祛湿固精。其发病虽与心肝肾有关,但尤以肾为至关重要。桑螵蛸、刺猬皮、乌贼骨、复盆子、金樱子治遗... 遗精遗精一证,其成因有阴虚内热,精液走泄;肾虚不藏,精关不固;湿热内蕴,精随湿下;心肝火旺,扰动精室。其治疗或泻火固精,或收敛固精,或祛湿固精。其发病虽与心肝肾有关,但尤以肾为至关重要。桑螵蛸、刺猬皮、乌贼骨、复盆子、金樱子治遗精,均取收敛固精作用。然五药又各有区别。桑螵蛸、复盆子助肾阳,既具助阳之功,又取固涩之力,强肾不燥热,固精不凝涩,而复盆子更为常用。金樱子、乌贼骨专取收敛作用,金樱子更为多用。刺猬皮收敛作用较弱,固精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精/中医药疗法 桑螵蛸/治疗应用 疟疾/中医药疗法 鸦胆子/治疗应用
下载PDF
对《中药学》七版教材的看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绪前 《光明中医》 2006年第5期32-35,共4页
关键词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校勘 商榷
下载PDF
中药相须配伍甄别(续)
16
作者 王绪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2期19-19,共1页
香薷紫苏均辛温而芳香,发散表邪。二药发散力不及麻黄、桂枝强。紫苏长于发散风寒,多用治外感风寒无汗之轻证。尚能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香薷长于发汗解暑,多用治夏月阳气受遏,发热无汗之阴暑证。尚能化湿和中。香薷扁豆均能化湿... 香薷紫苏均辛温而芳香,发散表邪。二药发散力不及麻黄、桂枝强。紫苏长于发散风寒,多用治外感风寒无汗之轻证。尚能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香薷长于发汗解暑,多用治夏月阳气受遏,发热无汗之阴暑证。尚能化湿和中。香薷扁豆均能化湿,和中,用于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腹痛吐泻等,常同用,如三物香薷饮。香薷解暑化湿作用胜于扁豆。且能利水消肿。扁豆和中升清作用胜于香薷,且能健运脾土。荆芥紫苏均辛温,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紫苏散寒力胜,偏入气分,且理气宽中,又能安胎。理气方中常用之。荆芥祛风力胜,亦入血分,炒炭能止血,又能透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配伍 中药鉴定学
下载PDF
熊魁梧教授治泄泻十法
17
作者 王绪前 《河北中医》 1985年第4期38-39,共2页
泄泻,四季皆有,而以夏季尤为常见,究其病因,不外外感内伤两端,而临证则内伤证更多。
关键词 泄泻 熊魁梧 十法 外感内伤
下载PDF
谈中药性味与功效的关系
18
作者 王绪前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6期13-14,共2页
中药的性味即塞热温凉平和酸苦甘辛咸涩淡。是构成药物基本性能的要素,是说明药物特点的重要依据,是治疗疾病的说理工具。临床中需准确无误的掌握几百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并非易事,但若掌握了某些中药的性味之后来推断功效,则可执简驭繁。... 中药的性味即塞热温凉平和酸苦甘辛咸涩淡。是构成药物基本性能的要素,是说明药物特点的重要依据,是治疗疾病的说理工具。临床中需准确无误的掌握几百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并非易事,但若掌握了某些中药的性味之后来推断功效,则可执简驭繁。 1.性味相同功效相似中药的性味相同,其作用也基本相似,适应证也大体相近,且临证常相须配伍使用。海浮石、海蛤壳、海藻、昆布性味皆咸寒,则均能软坚散结,清热而微利小便;青皮、大腹皮、白豆蔻性味辛温则皆能行气止痛;沙参、麦冬、玉竹性味甘寒,悉能养阴生津。因此临证若对这些性味相同的药味进行归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浮石 执简驭繁 养阴生津 海蛤壳 悉能 咸寒 甘寒 配伍使用 相须 大腹皮
下载PDF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
19
作者 王绪前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105-106,共2页
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 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疽。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故祛湿又可分为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临床应用 祛湿法 发热恶寒 脾肾阳虚 功能失常 食欲不振 湿邪 外湿 内湿
下载PDF
体虚型感冒适合用黄芪
20
作者 王绪前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9年第7期51-51,共1页
黄芪是一味良药,它性甘、微温,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是常用的补气药,尤其善于固护肌表之气,防止外邪侵袭,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类型感冒的作用。其生用能生肌,走表;炙用能补中气,走里。民间自古就有用黄茂滋补强身的习惯,... 黄芪是一味良药,它性甘、微温,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是常用的补气药,尤其善于固护肌表之气,防止外邪侵袭,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类型感冒的作用。其生用能生肌,走表;炙用能补中气,走里。民间自古就有用黄茂滋补强身的习惯,不仅用它入药,还可作为滋补食品,用于泡酒、做菜、煨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感冒 体虚 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 补气药 滋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