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与不治:不同境况下王船山对待夷狄的两种判断
1
作者 王羿龙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同时,也从族群生成的角度对“夷狄”进行了区分。王船山延续了《春秋公羊传》中的“王者不治夷狄”观念,一方面,从天命分殊、事有善恶的角度,将“不治”限制在“四裔之夷狄”之下,并为这种“不治”的正当性做了形而上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对于九州之内的夷狄,注重其中国属性,从而将“不治”引向了“不得不治”。这两种境况下的不同判断共同为船山夷夏观中的民族主义面向做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夷夏观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下载PDF
明代名节论的衍变及其影响——以明季士人殉节为中心
2
作者 王羿龙 《天府新论》 2024年第1期34-47,共14页
以对陈白沙“名节,道之藩篱”一语的诠释为中心,明儒的名节观分化成了两种路径:一部分士人坚守名节自身所带有的防闲之义与道德意涵,但因“非圣人则非人”而导向的严苛的工夫论,使得明清之际死节几乎成为“名节”的唯一表现形式;另一部... 以对陈白沙“名节,道之藩篱”一语的诠释为中心,明儒的名节观分化成了两种路径:一部分士人坚守名节自身所带有的防闲之义与道德意涵,但因“非圣人则非人”而导向的严苛的工夫论,使得明清之际死节几乎成为“名节”的唯一表现形式;另一部分士人对“名节”这一所指的认知虽无不同,但通过对“藩篱”一词中“非道”这一潜在语义的表彰,确已形成了与传统名节观截然不同的路径。出于对明朝灭亡与满族入关两种失序的反省,明遗民试图通过矫正学术之偏以建构一种儒家理想下的政治图景。一方面,注意于“名节”的自觉性与“士风”或“学风”间的关系,试图重塑“士人”这一政治身份在道统观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罔死”与“变节”的批评在延续明季道德严格主义风向的同时,也经由对名节观的厘正,而为自身在不仕清廷的前提下打开生存空间。回视程伊川之论党锢,在某种程度上,此两者皆可视为丧乱之后对宋学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节论 殉节 道德严格主义 明遗民
下载PDF
夷夏之辨视域下明遗民对不仕问题的正当性论说——以对许鲁斋的评价为中心
3
作者 王羿龙 《切磋集系列》 2023年第1期93-112,共20页
引论对于身丁阳九之厄、亲历国破家亡之世的明季诸人而言,不论生死或出处,其对自身的正当性说明往往会涉及前人事例。此所谓涉及者,与援引经典的再解释不同:既有通过比拟或效仿,从而为自身的正当性作证;亦不乏通过对前人的褒贬,以体现... 引论对于身丁阳九之厄、亲历国破家亡之世的明季诸人而言,不论生死或出处,其对自身的正当性说明往往会涉及前人事例。此所谓涉及者,与援引经典的再解释不同:既有通过比拟或效仿,从而为自身的正当性作证;亦不乏通过对前人的褒贬,以体现出自身的一种或数种价值取向。此所谓前人事例者,从商周之际的夷、齐、箕、微,到逊国时期的方、黄、三杨、东湖樵者,间千余年,凡关乎节义者靡不为其所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丁 夷夏之辨 明遗民 商周之际 正当性 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