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的婉辞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聚元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6期33-34,共2页
“死”,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恐怖、不祥的字眼,说到死,往往要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称代。修辞学讲“死”的替代语多称为“委婉语”、“婉辞”。在各民族语言的称代语中,“死”的婉辞是最多的。英语,据说就有102种。汉语里,“死”的婉辞到底... “死”,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恐怖、不祥的字眼,说到死,往往要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称代。修辞学讲“死”的替代语多称为“委婉语”、“婉辞”。在各民族语言的称代语中,“死”的婉辞是最多的。英语,据说就有102种。汉语里,“死”的婉辞到底有多少,笔者没有作过精确统计,易熙吾先生的《整理古今词汇提纲》(见易熙吾《文字改革论集》)搜集了203个,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汉语中“死”的婉辞如此众多,是由于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众多的婉辞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有关礼制的、民俗的、宗教的等诸多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家 称代 庶人 顺世 封建特权 委婉语 汉文化 返真 替代语
下载PDF
“孰与”句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聚元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6-67,共2页
文言表示抉择、比较的问句常用“孰与”来表示。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这种句子的结构该如何分析,值得讨论。有人在分析“孰与君少长”的结构时认为,“君少长”是补语... 文言表示抉择、比较的问句常用“孰与”来表示。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这种句子的结构该如何分析,值得讨论。有人在分析“孰与君少长”的结构时认为,“君少长”是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89年4期《疑难指要》)。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也把“孰与”后的成分都看作补语(参见该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句子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结构分析 主语 “孰” 补语 宾语 文言语法 谓语 介词“于” 《鸿门宴》
下载PDF
关于“质疑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聚元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1年第9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 实践 提出问题 整体感知 设疑 学生 归纳
下载PDF
教材文本解读必须实现视野融合——以《两小儿辩日》教学设想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聚元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5年第5期59-61,共3页
文章以《两小儿辩日》的两种不同解读为例,分析了教材文本解读与文学文本解读的不同并得出结论:教材文本解读不仅要实现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还必须顾及学生视野能否与教师视野融合,实现学生视野与教材文本视野的融合,更得处理好... 文章以《两小儿辩日》的两种不同解读为例,分析了教材文本解读与文学文本解读的不同并得出结论:教材文本解读不仅要实现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还必须顾及学生视野能否与教师视野融合,实现学生视野与教材文本视野的融合,更得处理好读者视野与教学视野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融合起来。概言之,就是把文本视野、读者视野、教材编者视野、学生视野等因素紧密融合在一起,才是教材文本解读的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文本 解读 《两小儿辩日》 视野融合
下载PDF
略说文言复式虚词“之于”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聚元 《语文知识》 1999年第3期30-32,共3页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译为:“我对待国家,可算是尽心尽意的了。”句中,文言虚词“之”介于主语“寡人”与状语“于国”间,用法比较特殊,值得讨论。一般来说,古汉语中主语与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间,是不...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译为:“我对待国家,可算是尽心尽意的了。”句中,文言虚词“之”介于主语“寡人”与状语“于国”间,用法比较特殊,值得讨论。一般来说,古汉语中主语与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间,是不必用“之”的,用“之”的目的是强调这一状语。对于此类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虚词 状语 主语 用法比较 孟子 介宾短语 文言虚词 黎锦熙 古汉语 句子
下载PDF
色彩词的构词方式及描写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聚元 《教育科学论坛》 1998年第2期25-26,共2页
记叙文中,写入、述事、绘景、状物常常需要绘色敷彩,这就离不开色彩词。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色彩词很广泛地使用着,人们把它称作语言的调色板。小语课本中,色彩词也大量出现。下面就其构词方式及描写功能略作介绍。一、色彩词的构词方... 记叙文中,写入、述事、绘景、状物常常需要绘色敷彩,这就离不开色彩词。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色彩词很广泛地使用着,人们把它称作语言的调色板。小语课本中,色彩词也大量出现。下面就其构词方式及描写功能略作介绍。一、色彩词的构词方式有一部分色彩词是单音节词,如:“他的脸红了”,“天黑以前”,“白头绳、乌裙、蓝夹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词 构词方式 视觉表象 调色板 景物描写 单音节词 记叙文 功能 文学语言 绘景
下载PDF
汉语年龄表述用语的文化底蕴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聚元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6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汉语 礼仪 习俗 文化底蕴 年龄表述用语 冠礼 发式 析字法 计数法 干支纪年法
下载PDF
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引领学生达成“确解”——理解性教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聚元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1年第9期17-19,共3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解作了全新的诠释.指出“‘真正理解’是衡量多元智能教学‘质’的指标”.倡导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理解”,并由此明确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口号...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解作了全新的诠释.指出“‘真正理解’是衡量多元智能教学‘质’的指标”.倡导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理解”,并由此明确提出了“为理解而教”的口号。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推进下,“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理解性教学”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潮。在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理解性教学 学生 多元智能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 教学理解 大学教授 80年代
下载PDF
阅读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聚元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0年第2期12-14,共3页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听说读写工具的掌握.还是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听说读写工具的掌握.还是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的“接受”过程所能奏效的。语文工具的掌握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就是体验与感悟的结果。人文素养的形成.要靠熏陶、感染,是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的结果。毫无疑问.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讲授性教学转向体验性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体验 有效组织 语文学科 反思 引导 人文素养 体验性教学
下载PDF
释“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聚元 《语文知识》 2003年第2期37-38,共2页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
关键词 “子” 释义 语文教学 汉语 词义
下载PDF
该不该用“之”
11
作者 王聚元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47-47,共1页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称+名<sub>1</sub>+为+名<sub>2</sub>”的句式,例如:“《水浒传》里称鲁智深为‘花和尚’。”这是古汉语称名式兼语句沿用至今的一种文言句式。有时,兼语“名<sub>1</sub>”...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称+名<sub>1</sub>+为+名<sub>2</sub>”的句式,例如:“《水浒传》里称鲁智深为‘花和尚’。”这是古汉语称名式兼语句沿用至今的一种文言句式。有时,兼语“名<sub>1</sub>”可用“之”来指代,成为“称之×”的形式:“鲁智深,《水浒传》里称之为花和尚。”这是主动句。如果要改成被动句,就得把兼语提置到句首作受事主语:“在《水浒传》里,鲁智深被称为花和尚。”也就是说,既然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称”已转为被动,它就成了不及物动词,后面就不应当有宾语(兼语),而与“为”连缀起来用。例如:“阿拉斯加,被称为美国‘最后的边疆,。”如果上面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以下例句中的“之”便都是不该用的: (1)《中华姓氏辞典》……以史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动句 现代汉语 名式 不及物动词 “把”字句 丛维熙 人民文学 《新民晚报》 学术界人士
下载PDF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商补
12
作者 王聚元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子路 商补 注释 “认为” 语法结构 “以” 动词 意思 课本
下载PDF
“东”“西”方位词的文化阐释
13
作者 王聚元 《学语文》 2001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东” “西” 方位词 文化 汉语 “东阳西阴”观 “东春西秋”观 “东主西宾”观 “东左西右”观 “东外西内”观
下载PDF
说“南”道“北”
14
作者 王聚元 《学语文》 2005年第4期48-48,47,共2页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关键词 方位词 “南” “北” 中学 语文 语言知识
下载PDF
从表层走向深层——关于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15
作者 王聚元 《学语文》 2004年第1期7-7,共1页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中学
下载PDF
古代尊左尚右观的文化解读
16
作者 王聚元 《学语文》 2004年第5期44-45,共2页
古代究竟是尊左还是尚右,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报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惜乎大多是列举一些现象罢了,说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学语文》2002年第2期上曾刊发过彭习银同志题为《浅谈古代汉语中的尊左尚右问题》... 古代究竟是尊左还是尚右,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报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惜乎大多是列举一些现象罢了,说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学语文》2002年第2期上曾刊发过彭习银同志题为《浅谈古代汉语中的尊左尚右问题》的一篇短文,从古代的车制、官制及坐席方面,阐述了。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左尚右” 语言文化 中学 语文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多义词词义引申的联想关系
17
作者 王聚元 《教育科学论坛》 1999年第3期29-29,共1页
多义词,由本义派生出若干个引申义,由指称这个对象而引申为指称另一种对象,这种引中,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基于两种对象间所具有的一定的关系,借助相应的联想来实现的。了解多义词义项间的各种联想关系,对于我们掌握多义词的特点、正... 多义词,由本义派生出若干个引申义,由指称这个对象而引申为指称另一种对象,这种引中,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基于两种对象间所具有的一定的关系,借助相应的联想来实现的。了解多义词义项间的各种联想关系,对于我们掌握多义词的特点、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并进而进行多义词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下面举例说明一下多义词词义引申所常用的几种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词义引申 联想关系 相关联想 积极作用 义项 正确理解 引申义 本义 相似联想
下载PDF
释“此其”
18
作者 王聚元 《语文知识》 1999年第9期36-37,共2页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课本未注,有些人认为,“此其志不在小”等于说“其志不在小”,“此其”为同义复用。似不妥。此例中,“此”、“其”两字虽然连在一起,但所指并不相同,不在同一个...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课本未注,有些人认为,“此其志不在小”等于说“其志不在小”,“此其”为同义复用。似不妥。此例中,“此”、“其”两字虽然连在一起,但所指并不相同,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不应该连读。“此”,指代“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用 鸿门宴 同义 指代 所指 用法 妇女 入关 层次 战国策
下载PDF
中学文言文无标志被动句例说
19
作者 王聚元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8年第11期29-30,共2页
高三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句式”中,介绍了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四种:①用“于”表示被动;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④用“被”... 高三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句式”中,介绍了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四种:①用“于”表示被动;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④用“被”表示被动。这些都是有标志的被动句,或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句 中学文言文 无标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 受事主语 能愿动词 兼语式 意动用法 《马氏文通》
下载PDF
汉语的夫妻称谓及其文化背景
20
作者 王聚元 《语文知识》 1997年第5期24-26,共3页
汉语有十分丰富的亲属称谓词。这些亲属称谓,有着十分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因此,其纷繁复杂是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亲属称谓的,本文拟就其中的夫妻称谓略作阐述。汉语夫妻称谓词中,蕴含着古代社会有关礼制的、心理的、民俗的等诸多的文... 汉语有十分丰富的亲属称谓词。这些亲属称谓,有着十分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因此,其纷繁复杂是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亲属称谓的,本文拟就其中的夫妻称谓略作阐述。汉语夫妻称谓词中,蕴含着古代社会有关礼制的、心理的、民俗的等诸多的文化现象,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背景 亲属称谓词 汉语 夫妻 男尊女卑 妻子 文化现象 古代社会 纷繁复杂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