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湍流通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
1
作者 王自流 吴梅 +2 位作者 曾妮 何斌 邓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225-227,共3页
利用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较好的ERA-interim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全球站点降水资料,通过EOF方法分析了2007—2017年共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及青藏高原湍流通量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较好的ERA-interim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全球站点降水资料,通过EOF方法分析了2007—2017年共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及青藏高原湍流通量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少西多和南多北少的特征。当青藏高原湍流通量偏强(弱)时,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偏西(东)等影响,则会造成该区域的降雨带偏北(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解 青藏高原 地表湍流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下载PDF
2022年7月18—20日贵州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妮 方鹏 +3 位作者 王自流 邓安 胡秋红 王兴菊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5期17-23,共7页
利用FNL 1°×1°再分析资料、FY-2H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18—20日发生在贵州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在112°~116°E之间稳定维持,对850 hP... 利用FNL 1°×1°再分析资料、FY-2H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18—20日发生在贵州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在112°~116°E之间稳定维持,对850 hPa切变线的南压有阻碍作用,造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切变线附近发展增强,从而形成了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强降水区上空700 hPa比湿≥11 g·kg^(-1),850 hPa比湿≥16 g·kg^(-1),且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达-7×10^(-5)g·hPa^(-1)·cm^(-2)·s^(-1)以上,从近地面到300 hPa为一致的上升运动,其中心值达-1 Pa·s^(-1),近地面有高能舌存在,其中心值达360 K,同时低层暖平流和中层冷平流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层结稳定度,为能量和潜热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增强了上升运动;在强降水发生的第Ⅰ阶段MCS呈团状结构,其大范围的云顶亮温TBB<-70℃,表明云体内上升运动发展强烈,是造成第Ⅰ阶段降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当中α尺度对流云团分裂为多个中β尺度时,降水强度达到最强;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的MCS呈带状结构,其TBB<-70℃的范围较小,且产生暴雨的区域内TBB大多在-60℃左右,表明此阶段云体内的上升运动强度小于第Ⅰ阶段,降水强度远弱于第Ⅰ阶段,但由于云带在贵州中部一带稳定维持超过14 h,是造成第Ⅲ阶段暴雨影响区域最广,累积降水量最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持续性暴雨 TBB 假相当位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