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专利化过程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特征分析——来自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比较证据 被引量:4
1
作者 马荣康 王艺棠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15,共10页
针对专利化过程的四个阶段(研发、申请、审查和授权)选择相应的特征指标,对突破性技术发明与非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特征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5—2016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获奖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揭示突破性技术发... 针对专利化过程的四个阶段(研发、申请、审查和授权)选择相应的特征指标,对突破性技术发明与非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特征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5—2016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获奖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揭示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特征。研究发现:与非突破性技术发明相比,突破性技术发明在研发阶段的专利优先权个数更多,即突破性技术发明往往具备更好的研发基础且更倾向于进行优先保护;突破性技术发明在申请阶段的权利要求项数和专利说明书页数更多,即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技术保护范围更广、技术复杂程度更高;突破性技术发明在审查阶段的申请到公开时滞和公开到授权时滞均更长,即突破性技术发明往往被专利权人延迟公开以防止核心技术内容泄露,也往往因技术内容复杂而被审查机构延长审查时间;突破性技术发明在授权阶段的权利要求数降低幅度更小、说明书页数增加幅度更大,即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技术权利和技术内容在授权后往往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发明 发明专利 专利化过程 中国专利奖
下载PDF
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与突破性发明形成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荣康 王艺棠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才能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团队学习理论,重点考察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才能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团队学习理论,重点考察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直接影响程度和交互影响效应,并揭示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89-2012年纳米技术领域的8334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与知识组合多样性相比,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2)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知识组合新颖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从知识元素和发明人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发明 知识组合 多样性 新颖性 发明人团队规模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相似度的突破性技术发明识别研究——以纳米技术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马荣康 王艺棠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3-160,共8页
随着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加,如何通过事前和事后指标测度并识别技术和经济价值高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就成为学术界面临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信息构建两两专利相似度指标,并引入时间维度对过去、当前以及... 随着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加,如何通过事前和事后指标测度并识别技术和经济价值高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就成为学术界面临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信息构建两两专利相似度指标,并引入时间维度对过去、当前以及未来三个时间段的专利相似度比较,测度专利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影响力,从而构建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综合识别方案。然后,以纳米技术为例,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1989—2010年的6618条授权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IPC分类相似度识别突破性技术发明具有可行性,基于专利IPC四位和六位分类的相似度指标分别可以识别出6.23%和5.06%的纳米技术专利为突破性技术发明;(2)基于专利相似度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与基于专利被引数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两类识别方法得到的结果中仅有不足总样本的0.5%是相同的,表明以往单纯依赖专利被引数据识别突破性技术发明可能存在一定偏差;(3)对突破性技术发明来源特征的实证检验表明,基于专利相似度和基于专利被引数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在发明人和组织来源特征方面基本一致,而在发明层面的知识来源特征方面则不一致,进一步反映出两类识别方案的差异性。本研究弥补了已有识别方案过于依赖专利引文信息的不足,既为企业在实践中挖掘和利用高价值发明专利提供参考,也对未来突破性技术发明相关研究达成一致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相似度 IPC分类 突破性技术发明 识别方案 纳米技术
原文传递
知识元素网络搜索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 被引量:7
4
作者 马荣康 陶雪蕾 +1 位作者 李少敏 王艺棠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4-804,共11页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通过知识搜索和重组形成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社会网络理论,考察知识元素网络搜索与突破性技术发...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通过知识搜索和重组形成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社会网络理论,考察知识元素网络搜索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并基于团队学习理论揭示发明人团队特征的调节作用。然后,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95-2010年纳米技术领域6132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知识元素的网络中心度越低,占据结构洞位置越少,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概率越高。(2)与合作发明人相比,单独发明人搜索网络中心度较低和结构洞较少的知识元素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概率更高。(3)发明人团队技术经验越丰富,搜索网络中心度较低和结构洞较少的知识元素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概率越高。本研究从知识元素网络和发明人团队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发明 知识元素网络 中心度 结构洞 发明人团队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