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立根 段磊 +2 位作者 丛燕 李红英 王萃山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初治、难治或复发MM患者 10例 ,沙利度胺起始剂量 5 0~ 2 0 0mg·d-1,每 2wk增加 5 0~ 2 0 0mg·d-1,直到患者能够耐受或有效 ;同时联合应用化疗。根据M蛋白评...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初治、难治或复发MM患者 10例 ,沙利度胺起始剂量 5 0~ 2 0 0mg·d-1,每 2wk增加 5 0~ 2 0 0mg·d-1,直到患者能够耐受或有效 ;同时联合应用化疗。根据M蛋白评定疗效为完全缓解 (CR)、很好的部分缓解 (VGPR)、部分缓解 (PR)、微小反应 (MR)和无反应 (NR)。同时对贫血、骨髓浆细胞比例和其他如口腔溃疡等进行评价。结果 :CR 3例 ,VGPR 3例 ,PR 4例。平均随访时间 5 0 5wk ,总生存率 90 %,无病生存率 30 %。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沙利度胺可作为初发或难治MM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沙利度胺 M蛋白 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水平的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立根 余桂军 +5 位作者 段磊 王妹芳 彭名淑 范伟峰 钱湘绮 王萃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5期229-232,共4页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infarct,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组织因子途径在LI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择确诊的LI患者 6 3例 ,采用酶...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infarct,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组织因子途径在LI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择确诊的LI患者 6 3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相关指标抗原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对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组之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LI患者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 (2 1 7.4± 1 0 1 .3pg/ml对 1 40 .9± 2 7.1 pg/ml,P =0 .0 0 0 3)、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 (41 .4± 1 6 .7ng/ml对 30 .0± 1 8.6ng/ml,P =0 .0 0 5) ;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LI患者血浆TFPI相关指标的改变不同 ;③LI患者血浆t TFPI和tr TFPI抗原水平与血浆TF抗原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抗原
下载PDF
53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萃山 何红 《中国微循环》 1993年第4期203-205,共3页
本文对5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92例健康人比较;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粘、高凝、高聚状态,并对其产... 本文对5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与92例健康人比较;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粘、高凝、高聚状态,并对其产生机理作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率 糖尿病患者 血液流变学观察 血液流变学检测 红细胞压积 全血比粘度 体外血栓形成 血浆比粘度 显著差异
下载PDF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与血栓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立根 王鸿利 +1 位作者 王萃山 梅振武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sticky platelet sndrome,SPS)的概念建立在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先天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并不少见,表现为患者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sticky platelet sndrome,SPS)的概念建立在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先天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并不少见,表现为患者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增高.可出现于许多原因不明的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 血栓形成 病理
下载PDF
尿激酶延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立根 董骏武 +2 位作者 王萃山 舒启丁 李中义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5期212-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 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静脉造影确诊后 ,采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 (5 0万 u10 m in内推入 ,随后 1h内静脉输液 10 0万 u,2~ 3d每天静脉输液 10 0万 u,4~ 14d每天静... 目的 :探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 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静脉造影确诊后 ,采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 (5 0万 u10 m in内推入 ,随后 1h内静脉输液 10 0万 u,2~ 3d每天静脉输液 10 0万 u,4~ 14d每天静脉输液 2 5~ 5 0万 u)加每天皮下注射肝素钙 5 0 mg(每 12 h1次 )和口服阿司匹林 10 0m g(每天 1次 )治疗 L EDVT患者 9例。结果 :血栓完全溶解 1例 (11.11% ) ,部分溶解伴再通 5例 (5 5 .5 6 % ) ,部分溶解伴未再通 3例 (33.33% )。仅 3例肝素注射部位有出血。结论 :采用尿激酶延迟溶栓疗法治疗 L EDV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溶栓疗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下载PDF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4例
6
作者 王萃山 《山西白血病》 199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长期接受化疗和/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白血病,称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leukemia,TRL)。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 例1,男63岁,因四肢瘀斑一月于1986年10月15日入院。一月前发现四肢瘀斑,大小不等... 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长期接受化疗和/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白血病,称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leukemia,TRL)。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报告如下: 例1,男63岁,因四肢瘀斑一月于1986年10月15日入院。一月前发现四肢瘀斑,大小不等,伴乏力。入院前两周曾发热,T39℃,经柴胡注射液治疗后,体温即降至正常。不伴骨、关节疼痛。1981--1983年因皮肤搔痒,'皮疹',服乙双吗啉,'皮疹'消退停药。无其他毒物接触史。体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相关性白血病
下载PDF
尿激酶、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
7
作者 刘立根 王萃山 +2 位作者 董骏武 舒启丁 李中义 《伤残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平均病程5周(其中10例患者病程2周~3周之间).静脉造影确诊后即予尿激酶(UK)50 万 ... 目的:探讨尿激酶、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平均病程5周(其中10例患者病程2周~3周之间).静脉造影确诊后即予尿激酶(UK)50 万 U10min内推入,随后 1h内静滴 100 万 U,第 2 天~第 3天每天静滴 100万 U,第 4天~第 14天每天静滴 25万U-50万U.同时每天予肝素钙50mg皮下注射1次/12h、阿司匹林75mg-125mg口服1次/日。结果:血栓完全溶解4例(23.53%),部分溶解件再通 6例(35.29%),部分溶解伴未再通 5例(29.41%),血栓无变化2例(11.77%),未见血栓进展病例。8例肝素注射部位出血。结论: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LEDV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肝素 阿司匹林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Caroli病1例报告
8
作者 段磊 刘立根 +1 位作者 范伟峰 王萃山 《中国临床医学》 2002年第2期183-184,共2页
Caroli病[1]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临床上较为少见,本院近期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CAROLI病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影像学检查 诊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腔隙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组织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立根 段磊 +5 位作者 朱宏钧 余桂军 彭名淑 王妹芳 周淑敏 王萃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88-489,共2页
关键词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急性期 血浆组织因子 检测
原文传递
酞胺哌啶酮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并颌面部浸润一例
10
作者 刘立根 丛燕 +2 位作者 李红英 鄢莉宏 王萃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5-305,共1页
关键词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颌面部浸润 药物疗法 酞胺派啶酮 治疗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