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流作用对江淮地区两次浮尘天气过程影响的差异研究
1
作者 王蓓元 谢真珍 +2 位作者 安礼政 宋昊冬 肖晨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本文以2021年3月16、28日两次沙尘天气为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HYSPLIT模型等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的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天气系统、颗粒物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边界层气象条件... 本文以2021年3月16、28日两次沙尘天气为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HYSPLIT模型等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的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天气系统、颗粒物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边界层气象条件变化等特征,特别探讨了回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均为浮尘天气,与暖区新生类蒙古气旋的活动有关。对江淮地区的影响分为冷锋后部污染物影响和高压后部污染物回流影响。前者容易引发单峰型2~4 h污染物爆发性增长,后者对应多峰型7~9 h污染物持续增长,最终产生1000μg·m^(-3)以上的严重污染。污染物均来源于蒙古和贝加尔湖,经过华北后传输高度降低至1 km以下,回流阶段的传输高度较低,仅为0.3 km左右。传输层风速加强至8~14 m·s^(-1)有利于污染物在地面的长时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 PM_(10)爆发性增长 蒙古气旋 回流 江淮地区
下载PDF
近地面冷池在飑线过程中对对流大风的预判作用浅析
2
作者 王蓓元 王艺橙 张梦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利用江苏省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所观测的极大风、气温数据对2022年7月10日、7月26日、7月28日江苏先后发生的3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3次飑线均出现了大范围对流大风,极端大风不仅出现在水体山地附近,还出现在人员密集的城镇。飑线的移动... 利用江苏省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所观测的极大风、气温数据对2022年7月10日、7月26日、7月28日江苏先后发生的3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3次飑线均出现了大范围对流大风,极端大风不仅出现在水体山地附近,还出现在人员密集的城镇。飑线的移动方向主要取决于500 hPa引导气流的方向,7月10日飑线发生在暖区中,7月26日和28日飑线发生在冷暖气流的对峙中,其中7月10日和26日动力条件起主导作用,28日850 hPa水汽为飑线的产生提供了能量,飑线的发生是动力条件和能量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冷池在近地面的活动对陆上极端大风的出现有一定的提前指示意义,在飑线影响下,站点气温的变化与风速的变化呈反相关,利用降温预判对流大风的提前量可以达到40 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冷池 飑线 对流大风
下载PDF
淮安地区重污染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3
作者 宋昊冬 谢真珍 +3 位作者 赵天良 安礼政 邵正艳 王蓓元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淮安地区2019年1月12—15日期间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地面均压场控制,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地面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且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大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差,有利于细颗粒物PM_(2.5)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模式对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和PM_(2.5)质量浓度有比较好的模拟效果,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模拟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63和0.74以上,并且均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此次重污染天气由本地累积和外来输送共同引起,江苏省内污染源排放的贡献率为47%,其中淮安占比为17%。区域污染物输送的输送主要来自偏西和偏北方向,其中山东、安徽和河南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20%、18%和10%,在区域传输中占较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PM_(2.5) 重污染天气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江苏地区冬季极端温度指数特征
4
作者 张梦 王艺橙 王蓓元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85-187,共3页
利用1979—2021年江苏地区69个台站逐日最低和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江苏地区冬季极端温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极端最低(高)温度阈值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形势,全球变暖之后冬季冷日(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暖日(... 利用1979—2021年江苏地区69个台站逐日最低和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江苏地区冬季极端温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极端最低(高)温度阈值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形势,全球变暖之后冬季冷日(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暖日(夜)日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较冷(暖)日而言,冷(暖)夜日数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此外,冷(暖)日(夜)日数均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年代际变化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江苏冷日日数前4波累计方差贡献率达30%的显著站点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暖日日数前4波累计方差贡献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应暖日日数无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冷夜和暖夜日数变化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冷夜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极端温度 冷(暖)日(夜)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小麦越冬期低温寒潮天气分析及其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云凤 刘杰 +2 位作者 解晓虹 多海伟 王蓓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6822-16823,16848,共3页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寒潮初始时间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越冬期 寒潮 数值预报
下载PDF
淮北地区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MCS过程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安礼政 刘安宁 +2 位作者 宋昊冬 夏网萍 王蓓元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7-667,共11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8月7日淮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rm,MCS)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MCS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场下,系统性上升运动较弱,对流层低层存在...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8月7日淮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rm,MCS)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MCS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场下,系统性上升运动较弱,对流层低层存在较弱的源自西北太平洋的偏东风转东南风的水汽输送作用;MCS移动和形态变化与地面辐合线演变特征较为一致,地面流场的演变与降水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本次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MCS演变过程中对流活动和地面辐合线相互作用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MCS在逐渐南移过程中完成了对流单体的更替,地面辐合线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流单体环境场的对流不稳定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弱天气尺度强迫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数值模式
下载PDF
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预报技术
7
作者 耿建武 陈翔 +1 位作者 夏网萍 王蓓元 《中国科技信息》 2016年第9期26-29,共4页
在收集整理2001~2013年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天气个例的基础上,酋先分析了大风气候特征,明确了大风产生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分析了关键区内多个因子与大风的定性定景关系,建立了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急流和强... 在收集整理2001~2013年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天气个例的基础上,酋先分析了大风气候特征,明确了大风产生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分析了关键区内多个因子与大风的定性定景关系,建立了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急流和强温度梯度带等是造成冷锋型大风天气的高空天气系统。强大的冷高压和与它配合的地面冷锋是大风天气的地面天气系统。关键区内地面上较大的气压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天气 地面冷锋 洪泽湖区 预报技术 地面天气系统 收集整理 气候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