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RG-1对1型DM大鼠背根神经节影响的机制
1
作者 李海涛 林劲 +2 位作者 韩丽珍 王裕岱 滕丽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究神经调节蛋白(NRG)-1对1型糖尿病(DM)大鼠背根神经节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D大鼠,制成DM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方法进行,确定诱导成功后进行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细胞提取,对相关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神经细胞轴突长度,分... 目的探究神经调节蛋白(NRG)-1对1型糖尿病(DM)大鼠背根神经节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D大鼠,制成DM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方法进行,确定诱导成功后进行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细胞提取,对相关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神经细胞轴突长度,分析NRG-1对DM大鼠神经元生产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对整合素(ITG)B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分析NRG-1干预效果。结果DM组神经元细胞ITGB1mRNA含量明显低于NC组(P<0.05),DM组神经元细胞内ITGB1、FAK、p-FAK及AKT表达均明显低于NC组(P<0.05);NRG-1可使生长相关蛋白(GAP)-43、Tau表达上调及促进轴实生长,且20 ng/ml浓度时效果最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N组、DM+N+si组ITGB1、FAK、p-FAK、AKT及微管蛋白(Tubulin)-βⅢ表达明显高于DM组,而DM+si组明显低于DM组(P<0.05)。结论对于1型DM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生长,NRG-1干预可起到促进作用,猜测NRG-1可能是通过调节ITGB1/FAK/AKT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糖尿病 神经调节蛋白 轴突再生 整合素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炎性指标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裕岱 王苗 +1 位作者 李海涛 李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712-2714,共3页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血清内炎性指标水平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进行PCI手术的STEMI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193例。将患者分成发生MACE组和未发生MACE组。...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血清内炎性指标水平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进行PCI手术的STEMI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193例。将患者分成发生MACE组和未发生MACE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3种炎性指标与患者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生MACE组血清中hs-CRP、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s-CRP、TNF-α、IL-6是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s-CRP、TNF-α、IL-6是STEMI患者PCI围术期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三者联合可能作为临床上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是否发生MACE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炎症因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Marshall韧参与触发的慢性房颤1例
3
作者 王裕岱 李学文 +1 位作者 吕吉元 喻荣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2期1533-1534,共2页
关键词 CARTO三维标测系统 导管消融治疗 慢性房颤 ENSITE3000 触发 导管射频消融 电生理机制 心律失常
下载PDF
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玉冰 廖旺 +1 位作者 王苗 王裕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医院7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联合猪苓汤治疗,... 目的探讨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医院7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联合猪苓汤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6 min步行试验(6-MinuteWalk Test,6MWT),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95%(30/38)低于治疗组94.74%(3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sICAM-1分别为(225.03±19.03)μg/L、(211.39±17.58)μg/L,血清sVCAM-1分别为(830.16±23.12)μg/L、(815.36±20.29)μg/L,LVEF分别为(45.67±4.85)%、(49.81±5.03)%,LVEDd分别为(54.03±3.90)mm、(50.39±3.81)mm,6MWT分别为(461.89±81.50)m、(579.25±83.54)m,血IL-6分别为(7.89±2.16)ng/L、(6.57±2.03)ng/L,血TNF-α分别为(703.09±71.59)ng/L、(628.34±67.45)ng/L,对照组和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治疗组3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及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汤 氟伐他汀 心力衰竭 炎症因子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炎性反应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修献 林泽辉 +3 位作者 李海涛 李斌 王圣 王裕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438-2442,共5页
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炎性反应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炎性反应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流变学、血脂、炎性反应递质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21%,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流变学指标、高密度脂蛋白(HDL)、IL-6和TNF-α水平治疗后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调节脂代谢,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血流变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老年 冠心病 血液流变学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钟伟 王圣 +2 位作者 李斌 王裕岱 董小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3-247,290,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未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梗死时间...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未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梗死时间>12 h)的STEMI患者132例,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为静脉使用rhBNP组70例,第二组为未使用rhBNP的对照组62例,分别在发病第1、7天抽取外周血,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血EPCs,荧光显微镜鉴定EPCs,并检测EPCs数量及体外增殖、迁移、黏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发病第7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使用Rentrop侧枝循环分级法评估侧枝循环形成,并心脏彩超测量LVDD、LVEF及检测血浆BNP来评估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BNP组外周血EPCs的数量明显增加,EPCs增殖、迁移、黏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明显改善(P<0.01),冠状动脉侧枝循环明显丰富,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 rhBNP明显改善STEMI患者EPCs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 内皮组细胞(EPCs)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6 位作者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913-919,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发生率、临床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特点。探讨IPTE对于心脏结构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人...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发生率、临床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特点。探讨IPTE对于心脏结构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治的确诊为AMI并在住院期间接受PCI术的8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8例,平均年龄61.05±11.96岁;女128例,平均年龄68.18±10.42岁。将PCI术中出现血栓事件的患者入选IPTE组,未出现血栓事件的患者入选NIPTE组。所有入选患者行PCI术前送检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依据GRACE评分、CURSADE评分、SYNTAX积分及血栓负荷积分等进行危险分层,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出现IPTE 166例(19.86%),未出现IPTE 670例。IPTE组与NIPTE组SYNTAX积分无显著差异,但血栓负荷积分显著高于NIPTE组(1. 11±0. 78比0.57±0.70,P〈0.001)。IPTE组患者入院时首次CK-MB(127.20±138.36 U/L比89.67±139.25 U/L,P〈0.01)、首次TNT(2.30±3.04μg/L比1.81±2.59μg/L,P〈0.05)、hs-CRP(28.90±43.97 mg/L比22.96±30.92 mg/L,P〈0.05)、白细胞数(11.50±3.94 109/L比10.43±3.63 109/L,P=0.001)及Hcy(17. 26±15. 28μmol/L比14. 41±8. 33μmol/L,P 〈0.05)显著高于NIPTE组。IPTE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30.1%比22.2%,P〈0.05),两组死亡、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等事件无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9,95%CI为1.017~1.062,P〈0.001)、血糖(OR=1.107,95%CI为1.023~1.197,P〈0.05)、FIB降低(OR=0.758,95%CI为0.644~0.893,P〈0.05)、TT缩短(OR=0.994,95%CI为0.990~0.998,P〈0.01)、Hcy(OR=1.033,95%CI为1.010~1.058,P〈0.01)、RBC(OR=2.078,95%CI为1.357~3.183,P〈0.01)、TNT(OR=1.144,95%CI为1.048~1.249,P〈0.01)以及血栓负荷积分(OR=2.773,95%CI为2.067~3.719,P〈0.001)是出现IP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MI患者PCI术中IPTE发生率为19.86%; IPTE组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糖、FIB、TT、Hcy、RBC及血栓负荷积分是AMI患者PCI术中出现IPT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黄玉冰 廖旺 +1 位作者 王苗 王裕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6期2473-247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4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大剂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辅助通气、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治疗,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日20m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4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大剂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辅助通气、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治疗,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日20mg;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每日40mg,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包括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血清IL-6、TNF-α、hs-CRP、LVESD、LVEDD、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TG、TC、LDL-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LVEF和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大剂量组优于常规组(P<0.05)。随访6个月后,大剂量组心力衰竭复发住院率低于常规组(χ2=5.486,P=0.019)。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疗效更优,安全性好,并对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阿托伐他汀钙 炎症细胞因子 心功能 血脂
下载PDF
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钟伟 王圣 +2 位作者 李斌 王裕岱 董小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研究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2-10~2013-04收治的UAP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大剂量组术前3 ... 目的研究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2-10~2013-04收治的UAP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大剂量组术前3 d连续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小剂量组术前3 d予常规剂量20 mg。于术前及术后8 h、24 h测定肌钙蛋白Ⅰ(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浓度;术后随访1个月了解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大剂量组c Tn I、CK-MB及HsCRP浓度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CK-MB升高的发生率低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脂无明显差异,用药后血脂均有所下降,且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损伤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激活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衰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海涛 吴明 +4 位作者 马建林 林劲 张敬文 王裕岱 韩丽娟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6期2344-2346,共3页
目的观察给予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及抑制剂其对心力衰竭兔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构建容量及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家兔模型,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给药期间心律失常并进行心率变异性与心律震荡分析,比较平... 目的观察给予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及抑制剂其对心力衰竭兔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构建容量及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家兔模型,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给药期间心律失常并进行心率变异性与心律震荡分析,比较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给予β3-AR激动剂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增加SDNN、LF、HF、LF/HF值(P<0.05)及降低TO值,增加TS值(P<0.05),给予β3-AR抑制剂可以拮抗上述效应。结论激动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减少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与其对交感神经张力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 室性心律失常 心率变异性 心率震荡 心力衰竭
下载PDF
Crusade 评分系统评估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钟伟 王圣 +2 位作者 李斌 王裕岱 董小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运用危险分层级别( Crusade)评分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0-01~2014-06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共364... 目的:运用危险分层级别( Crusade)评分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0-01~2014-06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共364例,对每例患者进行Crusad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其中单纯应用双重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160例(对照组),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204例,观察住院7 d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364例患者中共有30例发生主要出血事件,出血发生率为8.2%。其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最高,占43%,其次为泌尿系统出血,呼吸系统、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相对较低。在160例单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患者中,住院期间有9例发生出血,总出血发生率为5.6%,由极低危组至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0、0.6%、1.9%和3.1%。在204例患者中使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患者中,住院期间有21例发生出血,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0.3%;由极低危组至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0、0.9%、3.4%和5.9%;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各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替罗非班患者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极低危组、低危组及中危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随着Crusade评分增加,各组出血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在评分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 Crusade评分系统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替罗非班的出血风险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危险分层级别(Crusade)评分系统 出血
下载PDF
神经调节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海涛 林劲 +2 位作者 韩丽珍 王裕岱 滕丽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NRG-1/TGF-β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的作用。方法取小鼠血管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对NRG-1干预后细胞收缩功能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鬼笔环肽、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NRG-1/TGF-β1表达,采用GST融合蛋白...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NRG-1/TGF-β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的作用。方法取小鼠血管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对NRG-1干预后细胞收缩功能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鬼笔环肽、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NRG-1/TGF-β1表达,采用GST融合蛋白沉降技术检测分析NRG-1-ICD与α-肌动蛋白(α-SMA)的共位性。结果 TGF-β1在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可上调NRG-1表达,经免疫荧光染色可发现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α-SMA与NRG-1存在共位性;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发现,在大鼠平滑肌细胞、人平滑肌细胞以及人内皮细胞中均存在NRG-1的mRNA表达。结论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TGF-β1可上调NRG-1的表达;在细胞收缩中,TGF-β1对于α-SMA与NRG-1-ICD之间的表达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Α-肌动蛋白 神经调节蛋白1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胞内结构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栓事件不同亚群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圣 孙翠芳 +7 位作者 廖旺 吴钟伟 王裕岱 黄修献 卢思稼 董小莉 帅付杰 李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术中血栓事件(IPTE)的出现情况;分析出现和不出现IPTE的情况下,单核细胞、不同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的变化。方法入选的AMI患者PCI术前抽血进行单核细胞亚群和MPA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根据血小板表面标志CD41的表达,利用绝对计数管中的荧光微球,进一步对单核细胞及3个亚群进行MPA的数量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检验方法分析。结果 IPTE组CD14+CD16++单核细胞较非IPTE组明显减少,且占总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与非IPTE组患者相比,IPTE组MPA、各亚群与MPA以及结合比例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各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MPA结合比率以及各亚群MPA结合比率对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IPTE组患者中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较非IPTE组患者显著减少,MPA结合比率及各单核细胞亚群MPA结合比率均显著高于非IPTE组患者,对于AMI患者PCI术中发生I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术中血栓事件 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
下载PDF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制的瘦素通路及上调的促炎症因子参与机制和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钟伟 王圣 +2 位作者 李斌 王裕岱 董小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45-448,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促炎症因子上调表达的参与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90例不稳定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 目的:分析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促炎症因子上调表达的参与机制及阿托伐他汀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90例不稳定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p.o),以初诊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及血清促炎症因子瘦素及其受体OBR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8(IL-6/8)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组瘦素及其受体和TGF-β表达明显增高,而TNF-α、IL-6、IL-8及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上调的TNF-α和异常的瘦素通路及IL-6改善老年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瘦素 肿瘤坏死因子 阿托伐他汀 促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修献 李海涛 +4 位作者 王圣 李斌 王裕岱 张力立 宋福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8期1254-125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过冠脉造影诊治的8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分为高龄组(≥80岁,n=252)、中老年组(45-79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过冠脉造影诊治的8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分为高龄组(≥80岁,n=252)、中老年组(45-79岁,n=291)、青年组(<45岁,n=330)。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特点。结果分析三组人群的临床特征发现,高龄组和中老年组较之青年组的吸烟情况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中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高血压比例、血红蛋白、血尿酸含量明显高于青年组,但高龄组的高血压比例、血红蛋白含量相对更高(P<0.05);三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面发现,在犯罪血管部位上,青年组的LAD(前降支)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老龄组的RCA(右冠状动脉)和LCX(回旋支)发病率占比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龄组在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及Gensini评分方面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和青年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年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特点不尽相同,其中老年更易发生三支病变和严重的血管狭窄,加强早期的诊疗和干预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龄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临床特征 冠脉造影特点
下载PDF
NPHP3-AS1通过调控miR-30a-5p影响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苗 王裕岱 +4 位作者 黄玉冰 陈芬 王圣 李斌 董小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8期918-922,926,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NPHP3-AS1)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对微小RNA-30a-5p(miR-30a-5p)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缺氧处理心肌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将缺氧处理的心肌细胞作为模型组。同...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NPHP3-AS1)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对微小RNA-30a-5p(miR-30a-5p)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缺氧处理心肌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将缺氧处理的心肌细胞作为模型组。同时将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将si-NC、si-NPHP3-AS1、anti-miR-30a-5p、si-NPHP3-AS1与anti-miR-30a-5p转染至心肌细胞,随后进行缺氧处理,分别记作模型组+si-NC组、模型组+si-NPHP3-AS1组、模型组+anti-miR-30a-5p组、模型组+si-NPHP3-AS1+anti-miR-30a-5p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PHP3-AS1、miR-30a-5p的表达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NPHP3-AS1、miR-30a-5p的靶向结合关系;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增殖标记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的表达量。结果缺氧处理后,心肌细胞中NPHP3-AS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Ki67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干扰NPHP3-AS1的表达后,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Ki67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NPHP3-AS1可靶向结合miR-30a-5p;干扰miR-30a-5p能减弱干扰NPHP3-AS1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结论干扰NPHP3-AS1可能通过上调miR-30a-5p的表达从而促进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NPHP3-AS1 miR-30a-5p 缺氧 心肌细胞
下载PDF
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曾昭凡 肖占祥 +3 位作者 戚悠飞 董文 王裕岱 王微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分析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年间所有本院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临床转归情... 目的分析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年间所有本院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急性PTE 296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12例,男女比例1.64∶1。年龄26~87岁,60岁以上占71.3%。危险分层高危14.6%、中危30.0%、低危55.4%;栓塞面积分级大块面积栓塞20.0%、次大块面积栓塞32.8%、非大块面积栓塞47.2%。PTE在海南各地区均有发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别(P>0.01);各季节均有发病,以冬季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险因素以深静脉血栓(DVT)最高66.5%。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79%,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1%,出现胸痛症状35%,出现咯血25%,同时出现三联征者19%,出现休克或低血压者14.5%。血气分析表现为低O2和(或)低CO2血症。心超提示肺动脉高压46.2%。超声提示63.1%合并下肢DVT,4.0%合并上肢DVT。心电图有SIQⅢTⅢ或SIQⅢ、电轴右偏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性表现者30.7%。均有D-二聚体升高。单纯抗凝治疗43.2%,介入碎栓溶栓治疗39.6%,系统性溶栓治疗17.2%。总好转率89.5%,总死亡率3.7%。复发12.5%,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13.8%。结论急性PTE也是海南省的多发病,以DVT以及恶性肿瘤为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跨度大,临床症状多样,隐蔽性强,初诊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高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于急性PTE的防控、诊断意识及治疗规范化程度,可以提高确诊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诊治方法
下载PDF
昼夜节律对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钙火花发生率及时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海涛 吴明 +4 位作者 马建林 林劲 张敬文 王裕岱 韩丽珍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1期3121-312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昼夜节律下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火花发生率、时空特性及对交感刺激的反应。方法家兔心衰模型采用主动脉返流加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依据相隔12 h的昼夜节律将心衰动物分为静息组及活动组,并分别按时间点分离心肌细... 目的观察不同昼夜节律下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火花发生率、时空特性及对交感刺激的反应。方法家兔心衰模型采用主动脉返流加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依据相隔12 h的昼夜节律将心衰动物分为静息组及活动组,并分别按时间点分离心肌细胞(每组24个细胞),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制作细胞悬浊液并进行观察,测量钙火花发生率、幅值、半高宽、半高时程、上升时间和半衰减时间的变化。结果静息组心肌细胞自发性钙火花发生率及钙火花幅值、半高宽、半高时程、上升时间和半衰减时间明显低于活动组(P<0.05);给予ISO灌流后,静息组心肌细胞钙火花发生率及时空特性参数明显高于活动组(P<0.05)。结论昼夜节律可影响衰竭心肌细胞局部钙释放及交感反应性,其可能是夜间或静息状态下高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火花 室性心律失常 昼夜节律 心力衰竭
下载PDF
CRP cTnT TSLP 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玉冰 廖旺 +1 位作者 王苗 王裕岱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90例...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YNTAX评分分为轻度组(0~22分,41例)、中度组(23~32分,32例)、重度组(≥33分,17例)。收集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三组患者的CRP、cTnT、TSLP、miR-30c-5p水平,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SYNTAX评分评估,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RP、cTnT、TSLP、miR-30c-5p水平与SYNTAX评分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CRP、cTnT、TSLP、miR-30c-5p水平及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对比LSD-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RP、cTnT、TSLP与SYNTAX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miR-30c-5p与SYNTAX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RP、cTnT、TSLP、miR-30c-5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早期检测以上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判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T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miR-30c-5p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下载PDF
胰激肽原酶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苗 董小莉 +4 位作者 王裕岱 黄玉冰 李斌 王圣 曹一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075-1078,1083,共5页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各14只。分别给予蒸馏水、阿司匹林30 mg/(kg·d)、胰激肽原酶800 U/(kg...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各14只。分别给予蒸馏水、阿司匹林30 mg/(kg·d)、胰激肽原酶800 U/(kg·d)治疗,持续给药8周,超声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收缩压(LVESP),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CD34+细胞和CD133+细胞表达及West-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4周与8周,实验1组、实验2组的LVEDD与LVESD都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也低于实验1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8周,实验1组、实验2组的LVESP、CD34+细胞和CD133+细胞比例都高于模型组,实验2组也高于实验1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心肌细胞肿胀,实验1组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减少,非梗死区心肌细胞肿胀;实验2组心肌细胞呈现正常组织结构,呈条索状与心肌纤维平行排列。给药后8周,实验1组、实验2组心肌细胞内CTGF、VEGF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实验2组也高于实验1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改善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况,激活CTGF、VEGF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激肽原酶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心肌细胞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