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1-3p与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杜小林 王襄阳 +2 位作者 毛修月 李恒 田新华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4期4892-4897,4903,共7页
微RNA(miRNA)是一类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肿瘤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及在肿瘤早期检测、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而miRNAs*的作用却被忽视,近年来发现miRNA*可以作为功能链... 微RNA(miRNA)是一类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肿瘤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及在肿瘤早期检测、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而miRNAs*的作用却被忽视,近年来发现miRNA*可以作为功能链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分化、增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许多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的miR-21-3p,其功能广泛,包括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分化等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miR-21-3p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并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3p 肿瘤 致癌基因 抑癌基因 靶基因
下载PDF
胶质瘤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小林 王襄阳 +4 位作者 穆军博 童俊江 毛修月 李恒 田新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78-380,共3页
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ig Ca^2+-activated K^+channel,BKC)属于跨膜蛋白,也称为BKCa、Slo1、KCa、KCa1.1或MaxiK通道[1]。BKC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但其功能仍不清楚[2]。它... 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ig Ca^2+-activated K^+channel,BKC)属于跨膜蛋白,也称为BKCa、Slo1、KCa、KCa1.1或MaxiK通道[1]。BKC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但其功能仍不清楚[2]。它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尽管积极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平均寿命仍不足14个月,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10%,与肿瘤浸润转移、复发和对放化疗不敏感、易耐药等密切相关。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可以逆转多药耐药,因而离子通道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靶点[3]。本文就胶质瘤BK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3
作者 胡少荣 彭鹏 +3 位作者 陈锋 王襄阳 徐梦奇 李婧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9期844-849,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为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1月6例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治... 目的:分析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为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1月6例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实现肿瘤全切,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其中,1例肿瘤位于颈段椎管内外,无椎体破坏;1例肿瘤位于腰骶段椎管内,同时伴有椎体破坏;其余4例均位于腰段椎管内。术后随访12~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均未复发。结论: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大多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难以诊断。手术切除,特别是完整切除预后较好,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林晓宁 田新华 +5 位作者 童俊江 杜小林 王襄阳 陈鹭跃 董桂江 黄延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成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颅骨修补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30例)...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成人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成人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颅骨修补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个月,30例)和常规组(术后>3个月,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常规组,早期组在术前、术后GOS的变化值[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0(1.0,1.0)和1.0(0,1.0)]、术后KPS[分别为(70.3±23.3)分和(58.8±17.3)分)]以及术后MMSE评分[分别为(21.0±7.7)分和(17.5±6.2)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和常规组术后感染[分别为16.7%(5/30)和7.1%(3/42)]和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9.5%(4/4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术后>3个月修补相比,早期颅骨修补(术后≤3个月)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预后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颅骨修补 去骨瓣减压术 早期 预后
原文传递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林晓宁 田新华 +5 位作者 孙瑾 陈鹭跃 董桂江 王襄阳 杜小林 黄延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其中有2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复发率为14.8%。术后并发症包括:癫痫4例,颅内感染2例,硬膜下积液10例,颅内血肿1例,非张力性气颅2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服用抗凝药物、术前血肿宽度、术前中线移位及术后硬膜下间隙(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0.914,95%CI:3.451~126.741)、术前服用抗凝药物(OR=10.679,95%CI:1.873~60.880)、术前血肿宽度(OR=3.602,95%CI:1.029-12.611)及术前中线移位(OR=4.613,95%CI:1.222~17.418)与患者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70岁)、术前服用抗凝药物、术前血肿宽度(≥20 mm)以及术前中线移位(≥10 mm)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复发 危险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