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文叙事与被解构的“作者”--《纽约三部曲》中的互文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立新 王跃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2,共7页
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力作。其中,奥斯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互文叙事颇有深意。借助这种内涵丰富的互文叙事,奥斯特解构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具有稳定控制权力的作者身份。通过对... 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力作。其中,奥斯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互文叙事颇有深意。借助这种内涵丰富的互文叙事,奥斯特解构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具有稳定控制权力的作者身份。通过对《堂吉诃德》《范肖》等文本的互文叙事,《纽约三部曲》表现了奥斯特独特的作者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叙事 作者身份 堂吉诃德 范肖
下载PDF
反讽之真——论《伊安篇》作为苏格拉底诗学
2
作者 王跃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伊安篇》与《理想国》第二、第三和第十卷历来被认为是柏拉图诗学观的代表文本。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矛盾之处。引入"苏格拉底诗学观"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伊安篇》所代表的苏格拉底诗学观,其实与《苏格拉底的申辩》构成... 《伊安篇》与《理想国》第二、第三和第十卷历来被认为是柏拉图诗学观的代表文本。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矛盾之处。引入"苏格拉底诗学观"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伊安篇》所代表的苏格拉底诗学观,其实与《苏格拉底的申辩》构成互文性,是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如此,《伊安篇》中所体现出的反讽性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反讽性是完全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安篇》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反讽
下载PDF
四部“外国文学史”教材比较研究
3
作者 王跃博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第11期200-203,共4页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学阅读视野,"外国文学史"课程也在中国高校中文系逐渐普及。伴随几代学人的努力,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逐渐完善,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为国内介绍外国文学。而一本文学系教材...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学阅读视野,"外国文学史"课程也在中国高校中文系逐渐普及。伴随几代学人的努力,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逐渐完善,更加深入和广泛地为国内介绍外国文学。而一本文学系教材其实是一种知识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从几个时代"外国文学史"教材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时期,研究者和其背后的权威所想要传达出的话语形式是怎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杨周翰 石璞 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教材
下载PDF
从侦探到反侦探:论《纽约三部曲》对阐释的抗拒
4
作者 王跃博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3,148,共9页
反侦探小说是一种出现并繁盛于20世纪的当代小说形式。学界对这一文类的讨论多着眼于其对侦探小说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阅读体验的颠覆,而忽略了其中的后现代和后结构语境对主体阐释行为的破坏。作为一部非常典型的反侦探小说,美国作家... 反侦探小说是一种出现并繁盛于20世纪的当代小说形式。学界对这一文类的讨论多着眼于其对侦探小说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阅读体验的颠覆,而忽略了其中的后现代和后结构语境对主体阐释行为的破坏。作为一部非常典型的反侦探小说,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颠覆了侦探小说中极为重要的阐释过程,使认知主体对世界和他者的有效认知成为不可能。经过分析,本文认为《纽约三部曲》中词与物关系的转变导致“文本”和“书写”这两个传统的阐释工具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的指涉和表意功能失效,“文本”因互文性错失意义,“书写”行为消解了主体和世界的存在。这些改变共同导致了《纽约三部曲》对阐释的抗拒,侦探小说中理性的认知主体沦为符号世界中的溺水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三部曲》 反侦探 阐释 文本 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