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价铝还原处理偶氮染料活性蓝222废水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超 李磊 +3 位作者 孙应龙 王邦达 徐辉 王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67-1074,共8页
为有效处理难生物降解的碱性偶氮染料废水,以典型偶氮染料RB222(活性蓝222)为处理对象,在碱性条件下直接采用零价铝进行还原处理,并系统评价了溶液p H、反应温度以及零价铝粉投加量等因素对偶氮染料分子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为有效处理难生物降解的碱性偶氮染料废水,以典型偶氮染料RB222(活性蓝222)为处理对象,在碱性条件下直接采用零价铝进行还原处理,并系统评价了溶液p H、反应温度以及零价铝粉投加量等因素对偶氮染料分子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 H从7.00增至12.00,脱色率从62.6%升至98.4%;零价铝粉投加量从5 g/L增至50 g/L,脱色率从90.8%升至98.8%.零价铝还原处理偶氮染料最优条件:温度为60~80℃,零价铝粉投加量为10~25 g/L,体系p H为11.在该条件下,经过2 h处理,脱色率超过99%,溶液可生化性〔ρ(BOD5)/ρ(CODCr)〕从0.169升至0.386,易于后续生化处理.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表明,偶氮染料中—NN—(偶氮键)被破坏,还原产物中有苯胺类小分子.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偶氮染料的还原路径:水中的质子接受零价铝表面的电子生成活性氢,活性氢攻击—NN—,将偶氮化合物还原裂解成易于生物降解的苯胺类小分子物质.通过处理江苏某地所取得的实际印染废水,废水的可生化性从0.126升至0.388,提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铝 还原处理 活性蓝222 含锑废水 活性氢
下载PDF
放射性废液中钚的耐辐射真菌吸附分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辉 王耀芹 +10 位作者 王卫宪 韩小元 梁威 翟秀芳 李伟平 王玮 孙应龙 李磊 袁超 王邦达 王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5-782,共8页
快速、高效、经济地清除放射性污染是核应急处置、污染场址修复的重点研究内容。从放射性污染土壤中提取、遴选出3种耐辐射真菌F3、F7和F16,研究了其对钚的吸附分离性能。3种真菌在弱酸性(pH=0.0~4.2)溶液中对钚均有较强的吸附,吸附率... 快速、高效、经济地清除放射性污染是核应急处置、污染场址修复的重点研究内容。从放射性污染土壤中提取、遴选出3种耐辐射真菌F3、F7和F16,研究了其对钚的吸附分离性能。3种真菌在弱酸性(pH=0.0~4.2)溶液中对钚均有较强的吸附,吸附率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升高。25℃下,10 m L pH值1.0溶液中10 ng/m L的钚几乎可被3种真菌完全吸附(吸附率>95%),实测F3、F7和F16对钚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11 747±539)、(17 890±757)、(11 946±477)ng/g(干菌),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受体扩散、粒内扩散等过程控制。以0.5 mol/L的Na HCO3为解吸剂,可定量回收吸附于微生物上的钚;用3种真菌吸附回收放化实验室高盐度放射性废液中的钚,全程回收率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吸附 回收
下载PDF
环境土壤样品微波消解及钚的ICP-MS测量 被引量:4
3
作者 徐辉 马特奇 +4 位作者 李冬梅 占佳 王耀芹 王邦达 王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3-610,共8页
钚是环境放射性污染调查和核事故应急监测重点关注的污染核素,土壤样品中钚的定量分析包括样品消解、化学分离和仪器测量等3个步骤。为缩短样品消解时间、提高化学分离效率,对土壤样品微波消解和钚的阴离子交换分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微... 钚是环境放射性污染调查和核事故应急监测重点关注的污染核素,土壤样品中钚的定量分析包括样品消解、化学分离和仪器测量等3个步骤。为缩短样品消解时间、提高化学分离效率,对土壤样品微波消解和钚的阴离子交换分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微波消解-阴离子交换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量-同位素稀释法定量分析污染土壤样品中^(239)Pu的流程。以6 mol/L盐酸为浸取试剂,在浸取液体积与土壤质量之比为4∶1~5∶1 mL/g时,5 g土壤样品中^(239)Pu的加标回收率大于99%。以氢氟酸、硝酸和盐酸的混酸为消解试剂,在氢氟酸浓度为13.2 mol/L时,1 g土壤样品中^(239)Pu的加标回收率大于94%。用所建流程测得的IAEA-375土壤标准样品中^(239)Pu的含量与参考值无显著差异,该流程对1 g土壤样品中^(239)Pu的检出限为84 mBq/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波消解 ICP-MS 分析
下载PDF
粉煤灰源C-S-H吸附U(Ⅵ)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祁光霞 雷雪飞 +5 位作者 孙方研 孙应龙 李磊 袁超 王邦达 王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55-4263,共9页
以粉煤灰铝回收过程的脱硅液为原料,通过控制钙硅摩尔比的常规沉淀法制备得到大比表面积介孔C-S-H(401 m2·g-1),系统研究了初始浓度、投加量、p H和离子强度对C-S-H吸附U(Ⅵ)过程的影响,以及吸附的热动力学特征,并评价了C-S-H... 以粉煤灰铝回收过程的脱硅液为原料,通过控制钙硅摩尔比的常规沉淀法制备得到大比表面积介孔C-S-H(401 m2·g-1),系统研究了初始浓度、投加量、p H和离子强度对C-S-H吸附U(Ⅵ)过程的影响,以及吸附的热动力学特征,并评价了C-S-H去除实际含铀废水中毒性金属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实现了低品质硅钙渣向高附加值吸附材料的转变。0.75 g·L-1 C-S-H在p H 2仍具有较高的平衡吸附容量(qe=67.9 mg·g-1),在富含CO32-的碱性溶液中UO2(H2O)52+转变为UO2(CO3)34不利于带负电的C-S-H表面吸附U(Ⅵ)。当C-S-H投加量升高至2-5 g·L-1,材料对U(Ⅵ)的吸附去除效率即能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C[U(Ⅵ)]initial=500 mg·L-1,去除率88.3%-93.5%),吸附可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两阶段Weber-Morris方程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84.6%)和表面络合。材料对含铀废水中的U、Zn、Hg、Mn和Cd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去除性能,因而C-S-H可成为在废水毒性金属去除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可持续性 吸附剂 多孔材料 吸附 废水
下载PDF
“γ射线-BaF2-纳米TiO2”辐照催化体系降解金橙Ⅱ
5
作者 祁光霞 张希 +5 位作者 张思梦 李磊 王邦达 任连海 王毅 王伟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15,共8页
为实现含偶氮染料废水妥善处理,采用三步式制备工艺合成硅基负载"BaF_2-纳米TiO_2"复合材料,实现了含金橙II染料废水的脱色与降解矿化。研究发现,辐照时间和溶液p H值为确保低剂量辐照催化降解效果的重要条件参数,BaF_2与TiO_... 为实现含偶氮染料废水妥善处理,采用三步式制备工艺合成硅基负载"BaF_2-纳米TiO_2"复合材料,实现了含金橙II染料废水的脱色与降解矿化。研究发现,辐照时间和溶液p H值为确保低剂量辐照催化降解效果的重要条件参数,BaF_2与TiO_2存在最适掺杂比例(mBaF_2:mTiO_2=1:1),N2气氛有利于生成更多的羟基自由基降解金橙II。"γ射线-BaF_2-纳米TiO_2"辐照催化体系对金橙II、活性黑5和活性蓝222的脱色率可分别达到96.8%、95.3%和99.9%,TOC去除率分别为92.5%、40.2%和98.6%。研究结果说明,该复合材料可应用于含混合偶氮染料分子的印染废水处理,扩展了TiO_2光催化技术的环境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辐照催化 闪烁体 复合材料 偶氮染料
下载PDF
碳中和新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探析
6
作者 马良 吴霁薇 +1 位作者 靳紫恒 王邦达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2年第4期176-179,共4页
在我国在加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亟需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依托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碳中和新教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在碳中和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按照... 在我国在加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亟需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依托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碳中和新教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在碳中和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然后综合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课前,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课中,多元化授课方式,提高和巩固课程成效。课后,理论结合实践,让碳中和理念扎根于心,并实行由线上平台、小组汇报和实践报告三部分分数组成的形成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新教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 实践应用
下载PDF
PMMA/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确定:几种流变学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邦达 强晓莲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比较了动态温度扫描、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损耗角正切的频率依赖性)等3种流变方法在确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差异。流变研究结果表明:用动态温度扫描的方法得到的体系相分离温... 比较了动态温度扫描、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损耗角正切的频率依赖性)等3种流变方法在确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差异。流变研究结果表明:用动态温度扫描的方法得到的体系相分离温度受动力学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具有频率和升温速率双重依赖性,因此很难通过外推来得到准确相分离温度。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均避免了动力学效应的影响,而Cole-Cole曲线得到的相分离温度要低于似凝胶行为法,这种差别与两种方法对相结构的敏感性有关。此外,还讨论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加入对这3种流变学方法的相分离敏感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离温度 共混物 纳米粒子 流变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