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龙涛 袁博 +6 位作者 王郑浩 冯昱宁 李波 严雅静 杨爱国 李开南 贾子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下肢康复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常规康复治疗组(A组...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下肢康复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常规康复治疗组(A组)和下肢康复系统组(B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系统训练。分别在术前、康复治疗4周后及术后4月随访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下肢康复系统计算和统计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患足支撑时间/步态周期×100%)、标准化步幅(步幅/身高×100%)、步频、10m最大步行速度(cm/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康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单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最大步行速度、FAC分级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康复治疗后B组评分高于A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认为B组患者恢复更快、更好。在术后4个月复查时,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及FAC分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比较接近。但两组患者的单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及最大步行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认为B组的行走功能更好。结论:下肢康复系统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在术后早期明显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使患者更快恢复,在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康复 全髋关节置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4种大花蕙兰与国兰杂交F_1代核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丰妍 王长宪 +3 位作者 李承秀 张东旭 潘银萍 王郑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34-238,共5页
首次报道4种大花蕙兰与国兰杂交后代染色体形态与核型。结果如下:绿宝石×春剑(Cym.LovelyValley‘Evergreen’×Cym.Longibracteatum)后代2n=3x=45m+15sm,核不对称系数为59.75%,2B型;天使×蕙兰(Cym.KLR565×Cym.fabe... 首次报道4种大花蕙兰与国兰杂交后代染色体形态与核型。结果如下:绿宝石×春剑(Cym.LovelyValley‘Evergreen’×Cym.Longibracteatum)后代2n=3x=45m+15sm,核不对称系数为59.75%,2B型;天使×蕙兰(Cym.KLR565×Cym.faberi)后代2n=3x=42m+18sm,核不对称系数为59.33%,2B型;夏绿×春剑(Cym.SummerQueen×Cym.Longibracteatum)后代2n=2x=30m+10sm,核不对称系数为58.58%,2B型;圣蕾芬×春剑(Cym.SaintRaphin×Cym.Longibracteatum)后代2n=2x=34m+6sm,核不对称系数为57.15%,2B型;结合兰属植物若干稳定特化的形态学特征,讨论了兰属植物的核型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蕙兰 国兰 F1后代 核型
下载PDF
大花蕙兰及春剑间杂交结实率及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东旭 李承秀 +3 位作者 王长宪 潘银萍 王丰妍 王郑浩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103,共3页
采用8个大花蕙兰品种、大花蕙兰与墨兰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圣蕾芬’及国兰春剑进行杂交,对杂交种子进行无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结果率最低为5.1%,自交结果率为0%;其次为大花蕙兰与‘圣蕾芬’杂交,结果率为25... 采用8个大花蕙兰品种、大花蕙兰与墨兰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圣蕾芬’及国兰春剑进行杂交,对杂交种子进行无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结果率最低为5.1%,自交结果率为0%;其次为大花蕙兰与‘圣蕾芬’杂交,结果率为25%;最高的为大花蕙兰与春剑杂交,结果率为50%。经无菌萌发后,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果实未萌发;大花蕙兰与‘圣蕾芬’的杂交果实12个,10个萌发得到杂交后代,占83.39/6;大花蕙兰与春剑杂交果实共7个,5个萌发得到杂交后代,占71.4%。种子的采收期因不同组合而异,以国兰春剑为母本的种子采收时间应适当延长,以190-210d为宜,而以大花蕙兰和墨兰的杂交后代为母本的种子采收期以110~120d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蕙兰 杂交 组织培养
下载PDF
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步态分析的研究
4
作者 李波 李开南 +4 位作者 贾子善 龙涛 王郑浩 冯昱宁 袁博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537-1542,共6页
目的运用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从步态分析角度研究TKA术后步态变化特点,以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比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目的运用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从步态分析角度研究TKA术后步态变化特点,以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比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治疗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TKA术后康复1周时患者术侧和健侧的步态特征,包括步态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和时空参数。结果患者术侧矢状面活动度、冠状面活动度和水平面活动度分别为(40.1±10.4)°、(13.2±6.5)°和(10.6±4.3)°,均小于健侧的(49.3±6.9)°、(19.6±4.5)°和(12.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侧屈曲力矩、伸展力矩、外翻力矩和外旋力矩峰值均小于健侧,而术侧内翻力矩和内旋力矩大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侧单足支撑百分比为(31.3±8.4)%,明显小于健侧的(35.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步长、步速和步频在术侧和健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早期步态时空参数表明TKA对下肢步行能力改善有积极作用,但运动学活动度、动力学力矩和单足支撑百分比减弱表明患者平衡能力还未恢复,后续TKA患者康复阶段应重点针对平衡能力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平衡障碍 康复 机器人 生物力学 运动 步态分析
下载PDF
四川部分高校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5
作者 王郑浩 闫桂玲 +2 位作者 朱晓丹 坤开肖 周佳利 《食品安全导刊》 2015年第5Z期72-,共1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生展开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在学校及周边饮食、学生日常饮食习惯以及食品安全认知情况。回收问卷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反映出高校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对...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生展开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在学校及周边饮食、学生日常饮食习惯以及食品安全认知情况。回收问卷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反映出高校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对高校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在校生 食品安全意识 调查
下载PDF
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的优化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彭超 何智勇 +3 位作者 王郑浩 龙涛 兰海 李开南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行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手术资料,围手术期两组均行加速康... 目的探讨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行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手术资料,围手术期两组均行加速康复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含量、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Super PATH组65例,Gibson组57例。年龄60~89岁,平均74.59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含量、VAS疼痛评分、ASA分级等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手术时间,输血率,心血管、感染性、血栓、消化道、伤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与Gibson组的总失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均有下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后1个月及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AS理念指导下Super PATH入路相对于传统入路可进一步加速患者康复,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总失血量,减少住院天数,促进髋关节功能短期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入路 微创 并发症
下载PDF
开放性骨盆骨折分型及救治特点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开南 王郑浩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639-640,F0003,共3页
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死率高、合并伤多,救治难度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救治流程也在不断完善。本文从开放性骨盆骨折损伤的特点出发,总结其研究现状,介绍了一种以损伤区域划分与病死率及重要合并伤相关的新型诊治思路,... 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死率高、合并伤多,救治难度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救治流程也在不断完善。本文从开放性骨盆骨折损伤的特点出发,总结其研究现状,介绍了一种以损伤区域划分与病死率及重要合并伤相关的新型诊治思路,同时提出了全新的救治流程,有助于提高开放性骨盆骨折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折分型 病死率 救治
下载PDF
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2 位作者 郑江 陈尔东 陈明灿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6,共9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纳入的为建模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②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的为验证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的评价。建模组统计术后骨折不愈合率,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相关、手术复位相关、机械因素及生物学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验证组对影响因素再次评估,并对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49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在分析的13个潜在影响因素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骨折不愈合保护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列线图(又称诺莫,Nomogram图)。验证组102例中2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区分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3>0.7,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评估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χ2=2.921,P=0.71>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其保护因素。该风险评估模型有中等区分度以及较好的校准度,可为转子下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预测 校准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CT的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地图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2 位作者 汪学军 母健松 樊守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373-1380,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CT扫描数据绘制OTA/AO分型B型及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骨折地图,并描述骨折线形态学分布。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关节内骨折病例共209例,男92例,... 目的通过三维CT扫描数据绘制OTA/AO分型B型及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骨折地图,并描述骨折线形态学分布。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关节内骨折病例共209例,男92例,女112例,年龄32~86岁,平均(59.27±2.93)岁。209例AO分型B型C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对每例关节面处的骨折线形态学描述,包括骨折走形角度、骨折面积及骨折比。同时将关节面骨折模型叠加于标准模型,绘制骨折线、骨折区域分布图,以创建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地图。结果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209例(44.7%,209/468),B型67例,平均骨折高度(20.30±11.26)mm,宽度(12.24±6.83)mm,骨折面积(189.61±101.84)mm2,走形角度57.23°±14.95°,骨折面积比(骨折区面积/关节面面积比)为32.42%±10.24%;C型142例,平均骨折高度(24.43±11.37)mm,宽度(20.38±7.59)mm,骨折面积(425.26±314.31)mm2,走形角度51.26°±13.17°,骨折面积比73.81%±26.29%。根据由主要骨折线形成的骨折图,确定5个不同的骨折区域:①中心区63例(30.14%);②Lister’s结节区25例(11.96%);③舟骨窝区59例(28.23%);④月骨窝区36例(17.22%);⑤下尺桡区26例(12.44%)。主要骨折线集中于中心区域偏背侧的区域及舟骨区。B型骨折线主要集中于舟骨窝区占29.85%(20/67)偏背侧及中心区占26.87%(18/67)。C型在舟骨窝区占27.46%(39/142)及中心区占31.69%(45/142)骨折线仍集中,对于月骨窝区17.61%(25/142)及下尺桡区12.68%(18/142)较B型28.69%相对增加,骨折线总体分布相较于B型偏中央区域。结论绘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地图并量化骨折线形态学分布,可直观认识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线走形情况,同时完善OA分型中B型及C型对于关节面骨折线、骨折区域的描述,为关节内新分型、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成像 三维 地图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CT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地图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兰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45-751,共7页
目的通过绘制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地图,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线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36例累及后内侧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7例,女79例;... 目的通过绘制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地图,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线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36例累及后内侧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7例,女79例;平均年龄为64岁(48~81岁);骨折AO分型:31-A2型骨折101例,31-A3型骨折35例。收集其CT资料并予以三维重建,通过对股骨干及小转子特定标志物进行比对,将三维CT叠加并定向拟合于股骨转子间后内侧壁标准模型,绘制骨折地图。测量其后内侧壁骨折高度、宽度、面积及骨折线走行角度等,描述骨折线形态。结果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后内侧壁骨折高度为(48.76±4.11)mm、宽度为(29.78±3.29)mm、面积为(1468.47±75.26)mm^2,骨折线走形角度为49.93°±13.05°,骨折面积比(骨折区面积/后内侧壁面积比)为38.34%±16.58%。后内侧壁骨折地图的特点:骨折线在小转子区域及其前方分布密集。31-A2型骨折后内侧壁骨折线多集中于小转子及其下方,骨折线呈前上至后下方斜形破坏股骨距下段。31-A3型骨折线集中于小转子及其上方区域,呈前下至后上方斜形破坏股骨距上段。结论该骨折地图可以提高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壁骨折的直观认识,并完善AO分型中31-A2型、31-A3型骨折对后内侧壁骨折线分布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地图 成像 三维 股骨距 后内侧壁
原文传递
辅助钢板与钢丝加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2 位作者 兰海 员晋 胡正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患者...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辅助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钢板组39例和钢丝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钢板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钢丝组(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1±2.92)个月。钢板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至术后6、12个月时,钢板组的Harris评分仍高于钢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钢板组骨折复位质量优秀率为71.79%,钢丝组为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钢板组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2例;钢丝组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结论]对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钢丝环扎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早期改善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锁定钢板 环扎钢丝
原文传递
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取出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涛 彭超 +6 位作者 何智勇 苏镔 王郑浩 陈刚 母建松 汪学军 李开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3.3±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4.9±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8.3)min]、麻醉费用[(653.5±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0.6)h]显著少于全麻组患者[(52.3±9.5)min、(2475.6±261.8)元、(8.7±2.4)h],术后VAS评分(3.8±1.5)分显著高于全麻组患者[(2.5±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局部麻醉下应用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较于全身麻醉取出骶髂螺钉,其麻醉时间更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下地时间更早,但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骶髂关节 内固定器 麻醉 装置取出
原文传递
经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股骨头骨折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2 位作者 兰海 陈尔东 郑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50-756,共7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具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的双侧髋部进行解剖,观察其前内侧主要肌肉、韧带、血管及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等。在4具新鲜冰... 目的探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具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的双侧髋部进行解剖,观察其前内侧主要肌肉、韧带、血管及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等。在4具新鲜冰冻成人标本的双侧髋部模拟前内侧开窗入路,确定术中需剥离的肌肉及韧带的牵拉方向,观察显露的血管、神经,并确定其牵拉及保护方法,评估此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治疗的12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5岁(范围:37~59岁)。PipkinⅠ型8例,Ⅱ型4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解剖学方面,在尸体标本上行前内侧开窗入路显露股骨头,观察窗口内上界为耻骨体(髋臼前下部),外上界为髂肌及腰大肌,外侧界为股直肌、股血管,下界为旋股内侧动静脉横支,内侧界为耻骨肌、短收肌及长收肌,窗口内见耻骨韧带及髂股韧带,切开关节囊活动髋关节可在窗口内见股骨头前方4个象限。临床研究方面,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7.5 min(范围:90~135 min);术中出血量115.0 ml(范围:85~150 ml)。患者术后随访18.6个月(范围:12~28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44.2 d(范围:120~180 d);末次随访时按Thompson-Epstein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髋关节Harris评分85.1分(范围:75~93分)。结论经前内侧开窗入路行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是可行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前内侧入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绘制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79,共5页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诊断显像 综述 骨折 模型 地图 骨折线 形态学
原文传递
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的提出与救治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3,共6页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新分型及其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19例;年龄为12~68岁,平均3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A型23例,B型19例,C型25例...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新分型及其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19例;年龄为12~68岁,平均3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A型23例,B型19例,C型25例。主要创口分布:耻骨会阴部29例,髂腹股沟部20例,骶髂部7例,髂腹股沟-会阴部5例,骶髂-会阴部6例。结合Faringer分区,对本组患者的软组织进行评估,提出按区域损伤的新分型,比较各型的病死率和合并伤。分析区域损伤分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及各型的合并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积极救治无效死亡28例,病死率为41.8%(28/67)。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分为4型:Ⅰ型为会阴型,Ⅱ型为髂腹股沟型,Ⅲ型为骶髂型,Ⅳ型为复合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病死率分别为20.7%(6/29)、45.0%(9/20)、71.4%(5/7)、72.7%(8/11)。开放性骨盆骨折的病死率与区域损伤分型呈正相关(γ=0.620,P=0.001)。Ⅰ型以膀胱尿道损伤、肛门直肠损伤、感染为主,Ⅱ型、Ⅲ型以髂血管及其分支损伤为主,Ⅳ型以髂血管及其分支损伤、感染为主。Ⅲ型、Ⅳ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合并伤发生率[100.0%(7/7)、100.0%(11/11)]显著高于Ⅰ型、Ⅱ型开放性骨盆骨折[82.8%(24/29)、85.0%(1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标准明确,4型病死率逐型增加,且各型合并伤发生率不同,救治特点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开放性 分型 病死率 治疗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内侧支撑固定手术入路的选择
16
作者 李开南 王郑浩 徐锴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21-923,共3页
股骨近端骨折为老年人最多见的骨折,由于老年患者髋关节周围肌肉保护弱,反应时间增加,轻微暴力引起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股骨近端骨折。国内统计该部分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35.7%。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首... 股骨近端骨折为老年人最多见的骨折,由于老年患者髋关节周围肌肉保护弱,反应时间增加,轻微暴力引起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股骨近端骨折。国内统计该部分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35.7%。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首选治疗方式。但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效仍存在相当高比率,其产生原因除内固定物本身因素,骨折本身的复杂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股骨近端骨折后稳定性破坏的研究提出了股骨近端内侧壁和外侧壁的概念,股骨近端内侧壁及外侧壁是支撑其近端力学稳定性的重要部位,尤其是内侧壁的稳定性对于股骨近端骨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既往研究表明,股骨近端骨折同时存在内侧壁损伤的患者,内固定术后仍存在较大髋内翻畸形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内侧壁 手术入路 外侧壁 髋部骨折 内固定失效 髋内翻畸形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