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
14
1
作者
王承纶
王辉先
+1 位作者
王野岸
路红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1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1936年广东等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做了试验;五十年代赤眼蜂在广东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甘蔗螟和玉米螟等害虫;六十年代以来,赤眼蜂的利用研究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防治对象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作物害虫
甘蔗螟
大面积推广
玉米螟
五十年代
个体发育
防治对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虱缨小蜂对褐稻虱寄生作用函数的研究
2
作者
王野岸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1期40-47,共8页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褐稻虱
寄生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
14
1
作者
王承纶
王辉先
王野岸
路红
机构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出处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1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文摘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1936年广东等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做了试验;五十年代赤眼蜂在广东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甘蔗螟和玉米螟等害虫;六十年代以来,赤眼蜂的利用研究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防治对象不断扩大。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作物害虫
甘蔗螟
大面积推广
玉米螟
五十年代
个体发育
防治对象
分类号
S47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虱缨小蜂对褐稻虱寄生作用函数的研究
2
作者
王野岸
机构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出处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1期40-47,共8页
文摘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褐稻虱
寄生作用
Keywords
Anagrus nilaparvatae
Niloparvate lugens function f(N,P)
mutual interference searching constant
分类号
S47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王承纶
王辉先
王野岸
路红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1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稻虱缨小蜂对褐稻虱寄生作用函数的研究
王野岸
《昆虫天敌》
CSCD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