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承纶 王辉先 +1 位作者 王野岸 路红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1年第4期317-326,共10页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1936年广东等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做了试验;五十年代赤眼蜂在广东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甘蔗螟和玉米螟等害虫;六十年代以来,赤眼蜂的利用研究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防治对象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作物害虫 甘蔗螟 大面积推广 玉米螟 五十年代 个体发育 防治对象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对褐稻虱寄生作用函数的研究
2
作者 王野岸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1期40-47,共8页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褐稻虱 寄生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