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方伦理思想下的悲剧比较——以《武陵王·恨海情天》与《俄狄浦斯王》为例
1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4期133-136,共4页
作为当代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武陵王·恨海情天》大气磅礴,呈现出与《俄狄浦斯王》极为相似的悲剧性,震撼人心。论文通过中西方的伦理视角来对这两部作品展开文本细读和分析,分别从伦理悲剧因素、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和中西... 作为当代长篇历史传奇小说,《武陵王·恨海情天》大气磅礴,呈现出与《俄狄浦斯王》极为相似的悲剧性,震撼人心。论文通过中西方的伦理视角来对这两部作品展开文本细读和分析,分别从伦理悲剧因素、悲剧中的中西方伦理思想比较和中西方伦理下的悲剧审美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寻蕴含在悲剧性背后的中西方伦理思想以及从中揭示中西方悲剧审美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王 悲剧 中西方伦理 审美比较
下载PDF
梁宗岱小诗的创译跨界与纯诗化探源
2
作者 王金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小诗创作危机,获得海外文坛的热切回应与思想共鸣。与此同时,他积极探溯西欧诗学的源头,从契合求真的象征主义诗论中重新发现韵律的必要性,并提出和确认诗人宇宙意识的永恒推动力。最终,将小诗纯诗化的实践付诸于旧体小词的创作上,这不仅可以看出梁宗岱试图消泯诗体之中西、新旧、大小偏见与壁垒的努力,也为小诗乃至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由外观内、审度改造的内生增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创译跨界 宇宙意识 契合求真 小诗纯诗化
下载PDF
文本决定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24,共8页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双向阐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项难于操作甚至无法操作的学术难题;其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应该是由多元发展的地方学术研究组合而成的汇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文本才是采取何种理论批评方法的决定因素。只有重视和凸显中国文学在中外文学对话中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想活力,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术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阐发研究 双向阐发 文本决定论 中外文学对话
下载PDF
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互动:“文化景观”与“文学景观”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金黄 丁萌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27-33,共7页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发轫于"景观",经历了"景观"向"文化景观"的嬗变,其总体涵义指彰显文化属性的实体景观。"文化景观"的指涉范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成为跨学科联系...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发轫于"景观",经历了"景观"向"文化景观"的嬗变,其总体涵义指彰显文化属性的实体景观。"文化景观"的指涉范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成为跨学科联系的高频词汇,如与文学地理学所建立起的跨学科互动。这种互动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人文地理学关键词"文化景观",与文学地理学关键词"文学景观"之间相联又相离的关系;其二为"文化景观"自身包含的人文地理学科方法论,与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方法论之间,形成了互视、借鉴的有机模式。跨学科互动的双向审视,既修补了文化景观研究中偏离本体研究的不足,也成为检验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话语权及现实功用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文学景观 文学地理学 学科互动 学科互视
下载PDF
世界文学的区域形态及其基本方式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金黄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0-86,共7页
从文学地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世界文学的区域构成形态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世界文学以地方文学为区域构成主体,先后经历了发源地形态、文学圈形态和文学区形态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地区文学、地方文学与区域文学共同组成了文学区... 从文学地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世界文学的区域构成形态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世界文学以地方文学为区域构成主体,先后经历了发源地形态、文学圈形态和文学区形态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地区文学、地方文学与区域文学共同组成了文学区形态的三级结构体系。同时,各个文学区域下的地方文学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构成多元并存的共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区域形态 文学区 地方文学
下载PDF
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金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8,共7页
地理感知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文学创作者对天地万物的心理化感应以及对人地关系的观念性感知,是一切自然现象和以地方为生存基础的人类活动在作家和诗人感官系统上的客观投射与审美观照。在微观维度上,地理感知以即... 地理感知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文学创作者对天地万物的心理化感应以及对人地关系的观念性感知,是一切自然现象和以地方为生存基础的人类活动在作家和诗人感官系统上的客观投射与审美观照。在微观维度上,地理感知以即时或间接的方式,与创作主体的社会阅历、家族环境、修养性情以及地理空间中复杂的权力关系一起,共同作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宏观维度上,地理感知则与地方文学的兴起发生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人类早期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它还参与并促进了地域文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感知 文学创作 影响机制 地方文学 地域文学
下载PDF
在比较中思考、前行——2016年外国诗歌研究综述
7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1,共7页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对象有待扩展,研究深度也有待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诗歌研究 外国诗歌文本研究 外国诗歌比较研究 外国诗歌翻译研究 外国诗歌历史研究
下载PDF
《长征演义》的得与失
8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长江文艺评论》 2017年第3期125-128,共4页
一长征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引人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以及当代中国的命运,许多中国人对此都感兴趣,想知道它的来龙与去脉、过程与内容,价值与意义。然而,一般的作家不太容易涉及这个题材,一是因为它本身比较敏感... 一长征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引人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以及当代中国的命运,许多中国人对此都感兴趣,想知道它的来龙与去脉、过程与内容,价值与意义。然而,一般的作家不太容易涉及这个题材,一是因为它本身比较敏感与重要,二是因为其中有一些问题,至今也还难以看得很清楚,所以要写好一部关于红军长征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关于长征及其意义,历史上已经有过定论,那就是全盘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小说 文学 农民起义 农民运动 作家 历史根据 故事情节
下载PDF
周作人的小诗翻译与创作观念溯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金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4-83,共10页
在新诗发展史上,周作人的小诗探索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方面,他通过对日本俳句、短歌、俗歌、童谣以及希腊古诗等作品的大量翻译,为小诗运动的发生和兴起提供了可资借鉴且丰富多元的外来资源。另一方面,在译介的基础上汲取日本和古希腊... 在新诗发展史上,周作人的小诗探索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方面,他通过对日本俳句、短歌、俗歌、童谣以及希腊古诗等作品的大量翻译,为小诗运动的发生和兴起提供了可资借鉴且丰富多元的外来资源。另一方面,在译介的基础上汲取日本和古希腊小诗的精髓,提出简洁含蓄的形式主张与人间本位主义的小诗观念,在日常情感的表达与世俗欲望的书写中品味人生。同时,以审慎“即兴”的方式进行小诗创作,彰显出新文学为人生的底蕴。从翻译实践到观念建构,再到创作尝试,周作人的小诗探索都离不开欧日渊源施加的双重影响,并在小诗运动的助推下汇入新诗发展的血脉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小诗创作观念 人间本位主义 欧日渊源 审慎即兴
下载PDF
易卜生戏剧中的牧师形象及其宗教伦理蕴含——以《布朗德》《群鬼》《罗斯莫庄》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本文以《布朗德》《群鬼》《罗斯莫庄》三部戏剧为例,分别从基督信仰与世俗生活的伦理冲突、宗教伦理的人性复苏以及宗教伦理意识的衰退与淡化三个层面入手,重点分析易卜生作品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牧师形象:布朗德、曼德牧师和罗斯莫。... 本文以《布朗德》《群鬼》《罗斯莫庄》三部戏剧为例,分别从基督信仰与世俗生活的伦理冲突、宗教伦理的人性复苏以及宗教伦理意识的衰退与淡化三个层面入手,重点分析易卜生作品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牧师形象:布朗德、曼德牧师和罗斯莫。他们身上被赋予了耶稣受难般的悲怆命运和追求理想的献身精神,集中体现了易卜生在不同创作时期对人神关系、信仰与自由等宗教伦理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其背后蕴含着宗教美德典范被普世化伦理吸纳与合流的趋向,也反映出基督教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牧师 宗教伦理 人本主义 世俗价值
下载PDF
易卜生早期戏剧宗教伦理思想的转变——以《武士冢》、《苏尔豪格的宴会》和《海尔格伦的海盗》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3期154-161,共8页
《武士冢》、《苏尔豪格的宴会》和《海尔格伦的海盗》三部早期戏剧真实地反映了基督教从南向北迅速传播并逐渐取代北欧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易卜生宗教伦理思想的转变过程。本文以这三部戏剧为例,集中探讨了易卜生早... 《武士冢》、《苏尔豪格的宴会》和《海尔格伦的海盗》三部早期戏剧真实地反映了基督教从南向北迅速传播并逐渐取代北欧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易卜生宗教伦理思想的转变过程。本文以这三部戏剧为例,集中探讨了易卜生早期创作阶段(1850—1867)宗教伦理思想的转变问题。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具有的文化基因以及当时挪威社会的历史语境,分别从基督教与北欧原始宗教在世俗社会的伦理冲突、圣灵感召下的伦理救赎以及易卜生基督教信仰的确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了易卜生由武力至上、欢愉享乐的原始宗教伦理思想逐步转变为宽恕容忍、博爱忠贞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由原始思维支配下的绝对意志逐渐向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的过渡。在早期创作阶段,北欧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两种信仰在易卜生内心深处相互较量,最终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主体地位而实现了宗教伦理思想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戏剧 易卜生 基督教 宗教伦理思想 北欧原始宗教
下载PDF
演化与共生:易卜生戏剧中的伦理哲思及其价值考辨
12
作者 王金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9-66,共8页
从历时与共时的人类文明视角,易卜生戏剧始终保持着对伦理命题的宏观探索。他在深入思考北欧历史的伦理演化、挪威共同体伦理建构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伦理结构关系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演化与共生的思想,二者皆源于作家“在高处”的... 从历时与共时的人类文明视角,易卜生戏剧始终保持着对伦理命题的宏观探索。他在深入思考北欧历史的伦理演化、挪威共同体伦理建构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伦理结构关系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演化与共生的思想,二者皆源于作家“在高处”的人生态度和世界体验。前者从伦理制度、制度伦理以及伦理观念三个层面,揭示了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伦理选择的历史进程,修正和补充了19世纪盛行的社会进化学说。后者围绕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民族生态,试图勾勒出权利共享与精神互进的普遍理想,虽然对西方传统的共同体伦理体系起着推陈出新的作用,但并未跳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固有的改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戏剧 演化 共生 进化论 共同体伦理
下载PDF
评宋炳辉《视界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13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例证。所以,对中外文学关系进行重新发现和整理就显得十分迫切、必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和...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例证。所以,对中外文学关系进行重新发现和整理就显得十分迫切、必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作为比较文学研究重要部分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就日益成为众多国内学者共同关注的领域。但由于它自身的学科交叉性和20世纪文学关系的独特性,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关系 中外文学 宋炳 比较文学研究 学科交叉性 比较文学学科 当代文学 发展前景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PDF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交流史还原问题——以《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为例
14
作者 王金黄 《学术评论》 2018年第5期69-76,共8页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复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取得了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比较文学”丛书(乐黛云主编)、“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复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取得了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比较文学”丛书(乐黛云主编)、“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乐黛云、钱林森主编)以及“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系列”丛书(钱林森主编)等,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中国文学 文学交流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比较文学研究 北欧 还原 中国比较文学
下载PDF
比较文学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评陈惇主编《比较文学基础教程》
15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3期230-233,共4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在中国正式兴起,相继产生了以朱光潜《诗论》和钱钟书《谈艺录》为代表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曾一度停滞,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在中国正式兴起,相继产生了以朱光潜《诗论》和钱钟书《谈艺录》为代表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曾一度停滞,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又再次复兴,在大陆成为“显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较文学学科作为大学课程的恢复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教材 性问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社会不稳定因素 教程 主编 《谈艺录》
下载PDF
从经验重塑到话语增值——易卜生戏剧的中国旅行
16
作者 王金黄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69-75,共7页
在后经典时代,世界文学经典的中国旅行与中国文学经典的世界旅行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学话题,而且对于前者的研究能够为后者带来切实可靠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易卜生戏剧的考察,重点回顾了它在五四时期... 在后经典时代,世界文学经典的中国旅行与中国文学经典的世界旅行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文学话题,而且对于前者的研究能够为后者带来切实可靠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易卜生戏剧的考察,重点回顾了它在五四时期引发的“社会问题热”,以及新时期以来的本土阐释境况,进而描绘出这一北欧文学经典从文本经验重塑到理论话语增值的动态旅行路径。同时,基于易卜生戏剧文本百年接受的问题梳理,可以为世界文学经典的深度旅行和诗学对话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戏剧 中国旅行 本土接受 经验重塑 话语增值
下载PDF
《建筑师》伦理解读:“十”字架上的苦难与救赎
17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易卜生的后期象征剧《建筑师》展开解读,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因人物群像的双重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以及蕴含其中的社会、婚姻家庭、宗教三重伦理困境,进而探究并揭示出易卜生对...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易卜生的后期象征剧《建筑师》展开解读,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因人物群像的双重伦理关系而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以及蕴含其中的社会、婚姻家庭、宗教三重伦理困境,进而探究并揭示出易卜生对人生伦理困境的哲理化探索以及对献身理想、回归本真生命伦理的充分肯定和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架 伦理关系 伦理困境 生命伦理
下载PDF
论《竹雨松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18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3期47-50,共4页
邹惟山十四行组诗《竹雨松风》是其中期十四行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观念与鲜明的艺术风格。通过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差异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邹惟山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识,以及中英两位不同诗人... 邹惟山十四行组诗《竹雨松风》是其中期十四行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观念与鲜明的艺术风格。通过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差异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邹惟山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识,以及中英两位不同诗人的审美理想,感受与认识其十四行抒情诗所独具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雨松风》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审美观差异
下载PDF
《空心人》与《2001年,9月11日》中的荒原叙事
19
作者 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1期152-156,共5页
《空心人》探讨了在虚无主义弥漫的战后世界里人类集体的精神惨状;《2001年,9月11日》则描绘了"9·11"事件之后的社会荒原景象,控诉人性中的罪恶,并对当代文化进行理性而深入的反思。本文从荒原叙事的角度入手,对艾略特... 《空心人》探讨了在虚无主义弥漫的战后世界里人类集体的精神惨状;《2001年,9月11日》则描绘了"9·11"事件之后的社会荒原景象,控诉人性中的罪恶,并对当代文化进行理性而深入的反思。本文从荒原叙事的角度入手,对艾略特长诗《空心人》和胡丘陵长诗《2001年,9月11日》展开平行比较;论述和分析二者在荒原记忆、危机与困惑以及对精神荒原的批判和拯救等方面的异同,以求发现两组诗歌在叙事上的各自特征及美学追求;并从中揭示出《2001年,9月11日》这组新诗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上为荒原叙事带来的创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人》 胡丘陵 荒原叙事
下载PDF
学科建设、文本主体与比较视域——邹建军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20
作者 王金黄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8期17-22,共6页
邹建军先生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十余年,取得了丰硕而深厚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与繁荣。总体来说,他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具有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与理论建构上的开拓创新,着重以文学文本为主要... 邹建军先生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十余年,取得了丰硕而深厚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与繁荣。总体来说,他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具有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与理论建构上的开拓创新,着重以文学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开展多维度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同时,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呈现出跨学科的显著特点,为建立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建军 文学地理学批评 学科建设 文本主体 比较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