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MSM缓释微球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鑫众 刘建国 +3 位作者 唐宇锋 王宇 章培标 陈学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4-991,共8页
采用膜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出担载二甲基砜(MSM)的聚乳酸(PLA)微球(PLA/MSM),并研究了膜孔径、搅拌转速和MSM浓度对载药微球形貌、尺寸、载药量、体外释放及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微球形貌、尺寸及分布... 采用膜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出担载二甲基砜(MSM)的聚乳酸(PLA)微球(PLA/MSM),并研究了膜孔径、搅拌转速和MSM浓度对载药微球形貌、尺寸、载药量、体外释放及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微球形貌、尺寸及分布,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检测PLA/MSM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采用ESEM观察微球内部结构,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噻唑蓝(MTT)法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膜乳化法制备的载药微球规整,呈典型的圆球状,表面光滑,内部有多孔结构.当膜孔径为5.1μm且搅拌转速为500 r/min时,PLA/MSM微球大小更为均一;当体系中MSM质量分数为8.6%时,载药量可达到77.43%.随着膜孔径减小及药物浓度的增加,体外释放速率加快,但初期均无明显的突释现象,约10 d后累积释放量达到89.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在膜孔径为5.1μm且MSM质量分数为8.6%的条件下,制备的载药微球在细胞培养7 d时表现出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乳化 聚乳酸 二甲基砜 微球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2
作者 王鑫众 赵振刚 +2 位作者 魏慧明 李贵斌 戴彬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10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62例,其中包括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分为2组,A组为镇痛泵组,B组为镇痛泵+氟比洛芬酯组。采用视觉... 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62例,其中包括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分为2组,A组为镇痛泵组,B组为镇痛泵+氟比洛芬酯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进行术后疼痛强度评价。动态监测血常规和生化。并记录镇痛时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6小时和24小时A组(2.76±0.25,2.81±0.29)与B组(2.59±0.29,2.17±0.36)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给药后12小时B组(2.32±0.25)明显低于A组(3.17±0.33)( P<0.05),48小时则B组(1.76±0.35)镇痛效果再次优于A组(2.69±0.27)( P<0.05)。 B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68%)明显低于A组(32.2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氟比洛芬酯后对血常规及生化无明显影响。结论: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可降低芬太尼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老年人 髋部骨折
下载PDF
老年人EvansⅢ、Ⅳ型转子间骨折DHS和PFNA的选择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树 王鑫众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2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DHS或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EvansⅢ、Ⅳ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老年人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68例患者进行随访。本组研究病例随机采用DHS(A组)或PFNA(B组),其中A组32... 目的探讨采用DHS或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EvansⅢ、Ⅳ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老年人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68例患者进行随访。本组研究病例随机采用DHS(A组)或PFNA(B组),其中A组32例,B组36例,依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6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2.0±2.6)个月,A组Harris评分,患肢功能优18例,良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78.1%。B组优24例(Hariss90分),良9例(Hariss82分),可2例(4%),差1例(2%),优良率91.6%。相比较,B组临床愈合时间短,并发症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切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于多数老年人EvansⅢ、Ⅳ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内固定牢固,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好,临床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EvansⅢ、Ⅳ 转子间骨折 DHS PFNA
下载PDF
五年145例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技巧探讨
4
作者 时春雷 何鹏 王鑫众 《中国农村卫生》 2016年第04X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4年,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145例病例中73名女性,72名男性,年龄13-81岁,平均52岁。其中56例有腰痛表现,...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4年,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145例病例中73名女性,72名男性,年龄13-81岁,平均52岁。其中56例有腰痛表现,余均为体检发现,其中36例有镜下血尿,囊肿直径5cm-15cm,73例为单发,72例为多发,44例位于肾上极,51例位于肾下极,14例位于肾中部,14例位于肾中上极,22例位于肾中下极。结果:144例肾囊肿顺利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75例行左侧去项术,68例行右侧去顶术,1例行双侧手术,1例因术中肾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125 min,平均33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5-60 ml,平均35 ml。住院天数3-17天,平均10.5天。术后住院2-7天,平均5.5天。16例术后应用曲马多或盐酸哌替啶止痛。145例病理报告均为符合肾囊肿壁良性病变。全部病例随访半年-五年,1例术后6个月超声复查见囊肿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已取代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成为肾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术式,总结探讨该手术的技巧,有益于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腹腔 腹腔镜 肾囊肿 去顶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利恒 李亮 +7 位作者 孙铭 门宏亮 罗浩 王鑫众 冯宪发 李凤立 李树里 马云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731-5733,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入路保留囊壁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302例有膝关节症状、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囊肿与后关节腔相通的腘窝囊肿患者。局麻下经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行膝关节腔清理,后... 目的探讨常规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入路保留囊壁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302例有膝关节症状、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囊肿与后关节腔相通的腘窝囊肿患者。局麻下经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行膝关节腔清理,后内侧不做辅助入路。通过髁间窝的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将关节镜和手动器械伸到后内侧间室,以扩大腘窝囊肿与关节腔之间的通道口(5 mm×5 mm),不做囊壁切除。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方法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22~26个月随访,平均(23. 4±2. 1)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明显缓解,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评分结果分别为:术后0级264例,I级35例,Ⅱ级2例,复发1例。好转率100%优良率99. 0%,复发率0. 3%。结论局麻下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不做囊壁切除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效果评价优良率高。手术具有费用低、麻醉风险小、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日短、复发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腘窝囊肿
下载PDF
骨肉瘤化疗及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范璐 臧俊亭 +1 位作者 冯娜 王鑫众 《癌症进展》 2019年第21期2495-2497,2555,共4页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容易复发和转移,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对放疗不敏感,单纯手术治疗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化疗是目前提高骨肉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常用手段。虽然化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容易复发和转移,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对放疗不敏感,单纯手术治疗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化疗是目前提高骨肉瘤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常用手段。虽然化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部分患者化疗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且部分骨肉瘤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出现微小转移灶,治疗效果较差。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是导致骨肉瘤患者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率。明确骨肉瘤化疗的耐药分子机制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已成为目前骨肉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骨肉瘤的化疗及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或逆转骨肉瘤的化疗耐药性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化疗 不良反应 耐药 进展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效果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利恒 马云杰 +7 位作者 孙铭 李亮 门宏亮 罗浩 王鑫众 冯宪发 李凤立 李树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9期135-138,共4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腘窝囊肿患者196例(200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腘窝囊肿192例,双侧腘窝囊肿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98例(10...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腘窝囊肿患者196例(200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腘窝囊肿192例,双侧腘窝囊肿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98例(100肢)]和B组[98例(100肢)]。A组患者采用前路通道扩大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评定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P = 0.04)。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10 ~ 12个月,平均(11.2±0.3)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两组患肢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3)。结论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治疗腘窝囊肿与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路通道扩大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术后功能训练依从性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腘窝囊肿
下载PDF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鑫众 张利恒 +2 位作者 罗浩 马云杰 李光淳 《系统医学》 2019年第9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研究与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Stoppa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显著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 0、2.078 3、12.503 5、2.752 8、2.3365,P<0.05)。观察组盆骨骨折优良率84.0%(42/50)、髋臼骨折优良率82.0%(41/50)较对照组72.0%(36/50)、68.0%(34/50)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5 8、5.226 7,P=0.040、0.02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较对照组18.0%(9/50)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0 2,P=0.001)。结论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采取Stoppa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减少患者手术创伤,促进其骨折愈合,改善预后,又能减少各种并发症,因而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不同能量的体外冲击波对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马云杰 王鑫众 +4 位作者 张利恒 孙铭 门宏亮 罗浩 李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13-211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对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Dornier Aries智能变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不同能级将89例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随机分成4组:5级(0.062 mJ/mm^2)组、6级(0.084 mJ/mm^2)组、7级(0.096 mJ/m... 目的探究不同能量体外冲击波对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Dornier Aries智能变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不同能级将89例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随机分成4组:5级(0.062 mJ/mm^2)组、6级(0.084 mJ/mm^2)组、7级(0.096 mJ/mm^2)组、8级(0.117 mJ/mm^2)组,分别给予对应能级冲击波2000次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 w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CMS),判定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1 w、2 w、4 w的VA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级组VAS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治疗后1 w、2 w、4 w的C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6级组CMS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治疗后4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老年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可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在能量为0.084 mJ/mm^2时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二头肌长头腱炎 体外冲击波疗法
下载PDF
肩关节前方不稳定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树 吴秋季 +2 位作者 王鑫众 杨晶 吕佳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8期1421-1423,共3页
肩关节不稳定导致疼痛及活动受限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碰到的一类问题.在各院医疗急慢诊工作中,30%[1]的患者有类似肩周炎改变,其中50%的患者为肩关节不稳定并发疼痛活动受限且70%误诊为肩周炎,且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良,并逐渐演变... 肩关节不稳定导致疼痛及活动受限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碰到的一类问题.在各院医疗急慢诊工作中,30%[1]的患者有类似肩周炎改变,其中50%的患者为肩关节不稳定并发疼痛活动受限且70%误诊为肩周炎,且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良,并逐渐演变为冻结肩。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均有了极大的进展.基础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损伤 冻结肩 肱骨头 盂肱韧带 后脱位 临床分析 盂肱关节 肩关节脱位 喙突 半脱位
下载PDF
关节镜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晋 张利恒 +4 位作者 王鑫众 罗浩 玄锋学 郭梓恒 孙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0期74-75,共2页
目的 探究关节镜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治疗时... 目的 探究关节镜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治疗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58.09±5.22)d、术后治疗时间(4.98±1.90)d、术后疼痛消失时间(3.23±1.50)d均短于对照组(95.23±13.13)、(9.44±1.93)、(7.83±1.87)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0.05)。观察组患者自主活动、步行距离以及后足活动评分分别为(6.2±1.2)、(2.7±0.9)、(3.8±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1±1.1)、(1.8±0.5)、(0.4±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后活动、地面步行、踝后足稳定性、足部对线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给予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术后治疗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加快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 关节镜 创伤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3束支变异1例
12
作者 宋辰光 王鑫众 +1 位作者 李晋 张利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73,共1页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1例前交叉韧带3束支变异,为了积累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类似案例提供参考,报道如下:患者女,59岁,因"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于2016年2月26日入院。病史:患者自述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疼痛症状,...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1例前交叉韧带3束支变异,为了积累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类似案例提供参考,报道如下:患者女,59岁,因"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于2016年2月26日入院。病史:患者自述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疼痛症状,随疼痛进展出现活动受限。入院时:右膝关节略肿胀,浮髌试验(+),内、外侧间隙压痛(+),半月板研磨试验(+)。患者自带右膝MRI示:右膝关节内游离体、右膝半月板损伤、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患者自述 右膝关节 束支 膝半月板损伤 浮髌试验 活动受限 膝关节疼痛
下载PDF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鑫众 张利恒 +1 位作者 范璐 李晋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1期1478-1480,148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MRI检查均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均接受关节镜下的自体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MRI检查均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均接受关节镜下的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重建手术,并在治疗前和术后1年后对患者的患侧前交叉韧带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比治疗后患侧与健侧的膝关节活动程度。结果患者术后1年患侧前交叉韧带Lysholm评分[(92.62±2.94)分vs(39.54±3.36)分,t=77.323,P=0.000]、IKDC评分[(84.63±3.94)分vs(27.58±4.06)分,t=64.661,P=0.000]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屈曲度、伸直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在关节镜下实施自体腘绳肌腱及Rigidfix横穿钉固定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侧膝关节功能,帮助其恢复前交叉韧带的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重建 自体腘绳肌腱 横穿钉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
原文传递
强骨胶囊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鑫众 张利恒 +2 位作者 罗浩 玄峰学 郭梓恒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强骨胶囊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 目的探讨强骨胶囊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联合骨瓜提取物注射液与强骨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为7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1,P=0.001)。比较骨痂骨密度(BMD)、股骨颈BM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试验组分别为(0.58±0.14)、(0.85±0.17)、(75.18±6.37)、(1.72±0.28)、(9.41±1.24),对照组分别为(0.51±0.09)、(0.74±0.19)、(67.92±6.23)、(2.83±1.16)、(10.93±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6、2.694、5.129、5.808、4.744,P=0.010、0.008、0.000、0.000、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以及24 h尿标本中羟脯胺酸(HO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2、0.335、1.633、0.101、0.282,P=0.688、0.738、0.106、0.919、0.778);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088、2.170、3.321、2.254、3.865,P=0.040、0.033、0.001、0.027、0.000)。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采用强骨胶囊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骨胶囊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 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3D打印导向器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辰光 王鑫众 +4 位作者 李晋 张利恒 余家阔 罗浩 玄峰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向器辅助镜下固定ACL胫骨撕脱骨折患者20例。按照术前CT扫描数据,建立伤...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3D打印导向器辅助镜下固定ACL胫骨撕脱骨折患者20例。按照术前CT扫描数据,建立伤膝3D模型,预演直接定位骨道位置,并设计打印相应的导向器。实际关节镜术中,采用3D打印导向器引导下建立骨道,引入缝线,对撕脱骨块编织复位固定。[结果]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术中出血量(59.35±6.10) ml、手术操作时间(46.74±6.52) min、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39.69±2.55) d、骨折愈合时间(2.28±0.42) m。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40.26±3.15)显著提高至术后6个月(89.37±4.25)分(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操作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撕脱骨折 3D打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