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生和阳生环境下慈竹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1
作者 王钧琦 陈君卓 +1 位作者 王倩 郑敏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3期32-34,共3页
为探究慈竹叶片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取相同长势的阴生叶和阳生叶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两者F_(0)、S_(M)、Fv/Fm、DI_(0)/RC、TR_(0)/RC、DF_(abs)、DF_(total)、PI_(tota)l的数值差异。结果表明,两者最大的光化学效率Fv/Fm相近;阳生... 为探究慈竹叶片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取相同长势的阴生叶和阳生叶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两者F_(0)、S_(M)、Fv/Fm、DI_(0)/RC、TR_(0)/RC、DF_(abs)、DF_(total)、PI_(tota)l的数值差异。结果表明,两者最大的光化学效率Fv/Fm相近;阳生叶光合系统的驱动力(DF_(total))和活性(PI_(total))显著高于阴生叶(P<0.05),反映出阳生叶的光合性能高于阴生叶,叶绿体光系统比较发达;阴生叶捕获总能量(TR_0/RC)和耗散总能量(DI_(0)/RC)显著高于阳生叶(P<0.05)。本研究对了解慈竹叶片对光环境适应机制和慈竹栽培的光环境需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竹 阴生叶 阳生叶 叶绿素 荧光参数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三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梁明 杨桂棠 +6 位作者 孙鸣宇 金志清 吕洋 张奇 王钧琦 韩雅玲 王祖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前与左后分支分叉处2例;主动脉右冠窦瓣下1例。3例患者VA发作时V波前均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电位)和/或希氏束电位,且最早激动P电位均临近高位室间隔。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表现为窄QRS波,多种电生理机制参与其发生,通过细致的电生理检查,谨慎选择消融靶点,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室性 希氏-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基础阻抗对消融指数指导射频消融组织损伤范围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 梁明 +9 位作者 刘瑞雪 张奇 王钧琦 费亚兰 蔡政 张帅 朱静华 代玙璠 韩雅玲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38-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在消融指数(AI)指导下,不同基础阻抗对射频消融组织损伤范围的影响。方法模拟人体内部环境,在猪心心外膜侧心肌组织进行射频消融。将猪心分为A、B两组,A组应用不同AI值行射频消融,观察不同AI时,损伤深度及宽度的变化特征;B调整... 目的探讨在消融指数(AI)指导下,不同基础阻抗对射频消融组织损伤范围的影响。方法模拟人体内部环境,在猪心心外膜侧心肌组织进行射频消融。将猪心分为A、B两组,A组应用不同AI值行射频消融,观察不同AI时,损伤深度及宽度的变化特征;B调整基础阻抗行射频消融,测量不同基础阻抗时对损伤深度及宽度的影响。结果在基础阻抗相对恒定时,消融损伤深度、宽度与AI呈明显正相关(r=0.933、0.902,P<0.05)。AI值较为固定时,消融损伤深度、宽度与基础阻抗呈明显负相关(r=-0.930、-0.920,P<0.05)。结论将基础阻抗整合在内的新型AI值可增加消融范围预测精确度,为射频消融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 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消融指数
下载PDF
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明 张奇 +6 位作者 杨桂棠 孙鸣宇 金志清 吕洋 王钧琦 韩雅玲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 目的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起源于LPPM的VA患者17例设为LPPM组,起源于LPF的VA患者22例设为LP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结果。结果 LPPM组患者中,12例表现为单纯室性早搏(PVC),5例术中合并存在同形态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LPPM组中V1导联存在Q波患者13例(76. 5%),LPF组中12例(54. 5%),两组V1导联存在Q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LPPM组QRS波时程、VA时与窦性心律(SR)时的QRS波宽度比值(VA/SR)均大于LP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纳入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消融,LPPM组中13例患者于消融靶点处可标测到高尖的浦肯野纤维电位。LPPM组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为76. 5%(13/17),其中,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84. 6%(11/13)。LPF组患者全部应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100. 0%(22/22)。术后随访,LPPM组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患者中2例复发,4例应用普通大头导管消融的患者中1例复发。LPF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与LPF起源的VA患者比较,LPPM起源的VA患者的体表QRS波时程宽,VA/SR比率大;V1导联存在q波的比例高。LPPM起源的VA消融靶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结合CARTO,可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左室后乳头肌 左后分支 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