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生标准化患者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畅 张莹莹 +2 位作者 张海龙 王随天 李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索学生标准化患者(SSP)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方法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作为试点对象,分别进行新型SSP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采取客观理论试卷考核、临床技能评分及学生主观评价的形式对教... 目的探索学生标准化患者(SSP)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方法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作为试点对象,分别进行新型SSP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采取客观理论试卷考核、临床技能评分及学生主观评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学生在试卷考核及临床技能考核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学生反馈良好。结论 SSP结合模拟病房的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项值得在中医外科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和推广的新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标准化患者 中医外科学 临床技能
下载PDF
地榆洗剂冷湿敷对急性湿疹模型皮损组织CGRP含量及组织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一鑫 贾淑琳 +3 位作者 吴静 王随天 杨嘉裕 赵雅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1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地榆洗剂冷湿敷对急性湿疹模型皮损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采取2,4-二硝基氯苯法建立60只豚鼠急性湿疹模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只。观察组使用地榆洗剂冷湿敷治疗,对照组使... 目的探讨地榆洗剂冷湿敷对急性湿疹模型皮损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采取2,4-二硝基氯苯法建立60只豚鼠急性湿疹模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只。观察组使用地榆洗剂冷湿敷治疗,对照组使用3%硼酸洗液湿敷。比较两组的疗效、皮损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细胞计数变化、皮损组织CGRP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丘疹、表皮脱落、苔藓化评分分别为(0.78±0.32)、(0.35±0.10)、(0.72±0.27)、(0.32±0.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0.39)、(1.67±0.41)、(1.42±0.33)、(1.50±0.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单核细胞计数、多形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8.11±1.21)、(38.32±3.65)、(41.49±20.62)、(35.31±12.96)×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43±1.35)、(61.68±3.92)、(79.68±20.27)、(53.78±16.5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组织CGRP含量为(141.36±9.87)ng/L,对照组皮损组织CGRP含量为(197.28±10.37)ng/L,两组皮损组织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洗剂冷湿敷对急性湿疹模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减轻皮损症状,抑制皮损内炎症反应,提高皮损内CGRP含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湿疹模型 地榆洗剂 冷湿敷 皮损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 组织炎症
下载PDF
地黄饮通过调控JAK1/STAT3信号通路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雪宁 张君成 +5 位作者 于腾 杨素清 温晓文 贾淑琳 王随天 张洁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9,共9页
目的:探讨地黄饮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润燥组(0.78 g·kg^(-1))、地黄饮高、中、低剂量组(40.30、... 目的:探讨地黄饮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润燥组(0.78 g·kg^(-1))、地黄饮高、中、低剂量组(40.30、20.15、10.08 g·kg^(-1)),每组12只,空白组12只,共72只。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纯净水,1次/d,连续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皮损及搔抓次数;取小鼠背部皮损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皮损组织中IFN-γ、IL-4、IL-6、Janus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JAK1、磷酸化(p)-JAK1、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可见大量结痂、干燥、糜烂、肥厚伴搔抓,皮损组织可见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伴水肿,真皮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部分处于脱颗粒状态,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背部皮肤仅见少量干燥、脱屑,细胞水肿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肥大细胞浸润数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中以地黄饮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结论:地黄饮能改善AD小鼠的皮损及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JAK1/STAT3信号通路有效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Th2轴上的细胞因子,影响皮肤屏障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饮 特应性皮炎 辅助性T细胞(Th)1/Th2 Janus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3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白鲜皮饮散联合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杨素清 王随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193-194,共2页
观察白鲜皮饮联合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受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治疗组采用自血疗法联合口服白鲜皮饮加减方,对照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观察疗程为8周,对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判定从而分析治... 观察白鲜皮饮联合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受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治疗组采用自血疗法联合口服白鲜皮饮加减方,对照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观察疗程为8周,对2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判定从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两组病例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鲜皮饮联合自血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荨麻疹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缩小风团面积、减少风团数量、缩短风团持续时间,疗效优于枸地氯雷他定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饮 自血疗法 慢性荨麻疹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