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践与思考
1
作者 曹炜 武烽东 王隽雄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越来越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为规范和加强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管控人为水土流失,以生产建设活动集...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越来越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为规范和加强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管控人为水土流失,以生产建设活动集中、典型性突出的晋陕蒙接壤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调研,发现在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中存在植物措施养护和工程措施管护不到位、未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对象出现水土流失,以及监管部门人员和设备不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并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职能衔接、创新监管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考核指标、用好信用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向“有实、有效”纵深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晋陕蒙接壤地区
下载PDF
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智广 王隽雄 王海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2,共9页
科学、系统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定量分析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对指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水土保持信息支撑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水土保持碳汇作用机理、途径与其碳汇物质表现,... 科学、系统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定量分析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对指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水土保持信息支撑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水土保持碳汇作用机理、途径与其碳汇物质表现,参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益基础数据,提出并采用技术路线“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碳汇物质基础)→碳汇途径→碳汇实物表现→碳汇量”,分析和厘清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水土保持林地、水土保持草地、水土保持基本农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水水体、水土保持保土效益等5个一级类11个二级类的水土保持措施与其效益指标,以及对应的碳汇速率、固碳速率、有机质含量等。本研究提出的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指标是用来监测、估算和统计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与其效益碳汇功能大小的指标,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具有与统计工作可同步实施、获取数据方便等可操作性;在估算参数维度上,具有观测点位及数量与估算结果的空间对应性和准确性,其评估结果可用于区域碳汇能力与其变化趋势分析、生态系统质量与保护成效评价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碳汇 碳中和 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 区域
下载PDF
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格局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宇菲 王隽雄 李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基于1949—2018年陕西省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等数据,以人粮关系为主线,构建耕地压力分析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系统研究近70年陕西省耕地结构特征、粮食生产变化以及对人口分布的协同变化,研究土地资源承... 基于1949—2018年陕西省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等数据,以人粮关系为主线,构建耕地压力分析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系统研究近70年陕西省耕地结构特征、粮食生产变化以及对人口分布的协同变化,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近70年研究期内,①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减少面积占1949年耕地面积的31.52%,在最近的20年耕地数量稳定在293.33×10^(4) hm^(2)水平,耕地压力波动逐渐平稳,粮作比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0.078 hm^(2)低于全国人均0.098 hm^(2)的平均水平;②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3个波动周期,1949—1998年增长期,1999—2011年恢复期,2012—2018年稳定期;③从空间格局分析,西安、安康、商洛等市人粮关系超载程度随时间逐渐加剧,宝鸡和咸阳处于临界超载的紧平衡状态,榆林和渭南人粮关系向好发展。总体来说,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人口、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承载水平波动,但土地生产和承载能力并未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压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粮关系 时空格局 陕西省
下载PDF
200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梁程 苏惠敏 +1 位作者 张伊琳 王隽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生态恢复及生态健康评估提供支持。[方法]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NPP的时空变化... [目的]分析和探讨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生态恢复及生态健康评估提供支持。[方法]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并对植被NPP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关中平原城市群年均植被NPP值介于340.3~573.5 g C/m^(2),年均增长率为9.1 g C/m^(2),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不同地貌区NPP增长趋势相似。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变化速率大于0,且变异系数较小,植被NPP以小幅增加为主。空间上,植被NPP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具有明显空间分异性,是自然、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地貌及≥10℃积温,但因子间的复杂耦合作用对植被NPP的影响更为显著,如降水与气温的交互作用对植被NPP的解释力达到57%以上,探测结果表明两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呈现相互增强效应。[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有明显增长,表明区域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智广 王海燕 王隽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17,380,共7页
[目的]瞄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时间表,探索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途径与特征,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性地分析了水土保持碳汇的学科应... [目的]瞄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时间表,探索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途径与特征,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性地分析了水土保持碳汇的学科应用基础及其协同作用机理,主要途径和物质表现,总结提出了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特征。[结果]水土保持碳汇作用是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3大类水土保持措施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植物、土壤和水体等多种途径协同发挥的,可消减大气中CO_(2)并将其转化为多种含碳化合物储存在植物及其产品、土壤和水体中。水土保持碳汇途径包括植物途径、土壤途径和水体途径。水土保持碳汇物质包括生物量、无生命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和水体碳素。水土保持碳汇主要特征包括多种治理措施共同作用;多种碳汇途径相互交织;碳汇物质的现地性;碳汇特征短历时碳汇明显,全周期呈弱碳汇。[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应全面推行碳汇水土保持,实施碳汇监测评价,扩大高碳汇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避免水土流失与其治理措施损毁导致的碳排放,进一步提升碳汇增量,巩固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碳达峰 碳中和 碳汇 物质表现
下载PDF
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冯也 刘琼海 +1 位作者 王隽雄 田博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0期28-29,49,共3页
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优异,20世纪80年代初资源开发的乱挖滥采现象严重,造成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干流,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管控人为水土流失,全面落实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 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优异,20世纪80年代初资源开发的乱挖滥采现象严重,造成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干流,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管控人为水土流失,全面落实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注重监管能力建设和监管效能提升,水土保持监管在整治河道堆渣、整顿采煤秩序、调解矿界纠纷、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切实发挥。在未来的发展中,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要以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为原则,夯实体制机制基础,完善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体系,以数字化为驱动重点提升监管效能,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晋陕蒙接壤地区
下载PDF
浅议已验收运行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琼海 冯也 +1 位作者 王隽雄 田博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0期35-37,共3页
对已验收运行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运行期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水土保持设施管护组织机构及制度形同虚设、验收后遗留水土保持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不到位、新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对已验收运行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运行期生产类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水土保持设施管护组织机构及制度形同虚设、验收后遗留水土保持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不到位、新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运行期未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尾留工程未开展水土保持自主验收、弃渣场未开展稳定性评估等问题,并对事后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验收运行生产类项目 水土保持 监督检查
下载PDF
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成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江 刘琼海 +1 位作者 田博 王隽雄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5期5-7,共3页
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明确,晋陕蒙接壤地区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及区域内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推行水土保持法治管理开展了法规体系建设、执法体系建设、技术体... 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明确,晋陕蒙接壤地区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及区域内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推行水土保持法治管理开展了法规体系建设、执法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在该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治理试点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形式多样的监管、示范带动,在国家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实现了“三个100%”,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试点工作,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地表、重点防治区域等进行遥感监测监管,为全面推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技术提供了第一手现场实践经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防治成效 晋陕蒙接壤地区
下载PDF
西部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隽雄 金美君 +2 位作者 刘琼海 王宇菲 渊伟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5期26-29,共4页
基于文献分析理论并结合西部矿区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提出了西部矿区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极具代表性的乌海矿区作为实证区域,选取2000—2015年的多种驱动因素,综... 基于文献分析理论并结合西部矿区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提出了西部矿区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极具代表性的乌海矿区作为实证区域,选取2000—2015年的多种驱动因素,综合运用标准离差法、CRITIC法两种客观赋权法判定各指标的权重,初步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后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压缩指标维数,两种方法相互比较,互为验证。结果表明:西部矿区土地退化的第一驱动因子为矿区经济结构状况、第二驱动因子为区域水分条件状况、第三驱动因子为矿区社会发展水平、第四驱动因子为区域生物量状况;矿山资源开采活动对矿区的土地退化驱动作用最为直接,其次是以地区GDP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此外自然环境因素对矿区的土地退化也有加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 土地退化 评价指标体系 驱动力 防治措施 西部矿区
下载PDF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急需解决的遥感数据处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隽雄 李阳 王宇菲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1期65-68,共4页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从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遥感大数据的特征和并行处理研究现状,梳理了目前先进处理平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最新进展,讨论了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从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遥感大数据的特征和并行处理研究现状,梳理了目前先进处理平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最新进展,讨论了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平台相结合的云格遥感大数据处理平台设计框架,旨在为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遥感数据处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水利 遥感大数据 空天地一体化 云计算 云格
下载PDF
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微石 戴尔阜 +6 位作者 郑度 董玉祥 尹乐 马良 王隽雄 潘理虎 秦世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83-1995,共13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模拟是研究土地变化重要的方法。退耕还林是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前退耕还林模拟在综合社会与空间途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退耕还林模拟的空间精度及后续社会效益研究。结合社会和空间...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模拟是研究土地变化重要的方法。退耕还林是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前退耕还林模拟在综合社会与空间途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退耕还林模拟的空间精度及后续社会效益研究。结合社会和空间途径精确模拟退耕还林的空间过程可为该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东川区铜都镇为研究区,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实地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农民、农户和政府3类主体,基于多主体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空间模型,模拟了2010—2015年铜都镇具有空间特征的农户年收入、农户/政府退耕意愿和退耕还林工程空间实施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要与坡度、交通和农户收入有关,与土壤肥力相关性较小,坡度25°~30°的耕地占了81.47%,离道路0~2 km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段占56.37%,农户年收入较低的区域退耕还林比例较高,且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铜都镇收入,2010—2015年户均收入提高了1475元。本文模拟结果空间精度为91.12%。本文构建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方法可为其它区域提供方法借鉴,以期为中国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等工程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多主体模型 土地利用 铜都镇 山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