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雪柔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3-124,F0003,共3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政府在该制度中的主导性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政府在该制度中的主导性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主体,必须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 职能 财政
下载PDF
大学青年教师时间焦虑的群体困境及超越——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2
作者 王雪柔 《文教资料》 202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首先,本文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讨了大学青年教师时间焦虑的三个现实困境,即学术深耕的“慢”需求与结果导向的“快”文化的冲突、行政事务对专业事务时间的挤占以及个人时间自主权的丧失。其次,本文从文化、社会变迁和行政逻辑三个... 首先,本文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讨了大学青年教师时间焦虑的三个现实困境,即学术深耕的“慢”需求与结果导向的“快”文化的冲突、行政事务对专业事务时间的挤占以及个人时间自主权的丧失。其次,本文从文化、社会变迁和行政逻辑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时间焦虑的生成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回归“慢学术”削减行政类事务和注重发展性评价的应对策略,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青年教师时间焦虑问题的关注,反思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焦虑 大学青年教师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下载PDF
《喜家慈病愈》与陈献章诗境的禅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 王雪柔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陈献章作于1476年的《喜家慈病愈》,是其以儒家学者身份,直言称赞禅学的现实功用并将禅学观念化入其诗境的关键节点。1476年之前,陈献章诗歌的立意与诗境处在儒、禅观念影响下的摇摆期。1476年陈母病愈,既给了陈献章直言称赞禅学的契机... 陈献章作于1476年的《喜家慈病愈》,是其以儒家学者身份,直言称赞禅学的现实功用并将禅学观念化入其诗境的关键节点。1476年之前,陈献章诗歌的立意与诗境处在儒、禅观念影响下的摇摆期。1476年陈母病愈,既给了陈献章直言称赞禅学的契机,诗境也活泼自然且富有生活气息,又使其在生死观上实现了从“执”到“破执”的转变,即不贪恋天伦之乐,对生死问题释怀。故而在1480年后,其诗境具有明显的禅化色彩,融禅心、自然、性情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喜家慈病愈》 禅学 诗境
下载PDF
汪裕雄审美意象学的视野与方法——以当代审美心理研究与意象论美学为背景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柔 李伟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第12期27-32,共6页
“中西参证”是汪裕雄审美意象学的总体视野,他以一种中性态度,抓住中西文化的根本精神,自觉避开片面的、牵强附会的认识论误区与功利主义倾向。在当代审美心理研究热潮中,汪裕雄坚持审美本位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立足审美活动与审... “中西参证”是汪裕雄审美意象学的总体视野,他以一种中性态度,抓住中西文化的根本精神,自觉避开片面的、牵强附会的认识论误区与功利主义倾向。在当代审美心理研究热潮中,汪裕雄坚持审美本位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立足审美活动与审美经验分析,自觉避开横移普通心理学原理的时代倾向,将审美心理学究推进到审美心理结构的基元。在意象论美学的基础研究中,汪裕雄将“意象”溯源至文化的源头与审美意识产生的原始语境,为意象建立一部“前史”,开辟出“文化意象”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裕雄 审美意象 意象论美学
下载PDF
“艺术自律”何以可能:“艺术自律”作为范畴、命题与观念
5
作者 王雪柔 李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2-67,共6页
艺术自律是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经典话题,目前学界对其认知较含混,不能笼统地认为“艺术自律”是一个命题、范畴或观念,应将其限定在具体的范围内。把“艺术自律”整体上当作一个范畴,则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表现,从艺术的观... 艺术自律是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经典话题,目前学界对其认知较含混,不能笼统地认为“艺术自律”是一个命题、范畴或观念,应将其限定在具体的范围内。把“艺术自律”整体上当作一个范畴,则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表现,从艺术的观念史中抓住“艺术”与“自律”凝结起来的节点,以此把握“艺术自律”这一范畴的变化;把“艺术自律”当作一种命题,则要循着美学学科、审美鉴赏与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脉络,提炼出“艺术自律”作为美学命题时的发展理路及其自身复杂多变的特征;把“艺术自律”当作一种观念是在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中的一种主流声音,是形式观念与审美人生的两大主题的交相辉映,二者也构成了艺术自律观念的两大主题。揭示“艺术自律”从范畴到命题再到观念的内在逻辑,对“艺术自律”的研究而言是一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自律 范畴 命题 观念
下载PDF
先秦时空意识的自觉及其物态化建构——以观物取象、秩序感与共通感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雪柔 夏兴才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23-128,共6页
从人类学与美学观点来看,《周易》中包牺氏“观物取象”背后的“象思维”在个体的层面上,以“观”与“取”这两个饱含生命主体意识的操作步骤,推动了先秦时空意识的个体自觉;以生存为首要目的的“四时五色”意义系统以及先民们对空间实... 从人类学与美学观点来看,《周易》中包牺氏“观物取象”背后的“象思维”在个体的层面上,以“观”与“取”这两个饱含生命主体意识的操作步骤,推动了先秦时空意识的个体自觉;以生存为首要目的的“四时五色”意义系统以及先民们对空间实用性的追求,促进了秩序感的产生与完善,进而在群体的层面上实现了时空意识的群体自觉;以“和”为宗旨的先秦礼乐文化,借共通感实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相互贯通,无意中建构了时空意识的物态化形式,此物态化形式为时空意识的审美化作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意识 观物取象 秩序感 共通感
下载PDF
“危机”与“生机”:“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雪柔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10期29-32,共4页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关于寻找合适的生存家园与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意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以美学实践连结人与自然是一条于“危机”中寻求“生机...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关于寻找合适的生存家园与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意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以美学实践连结人与自然是一条于“危机”中寻求“生机”的道路,生态美学的建立以生态与环境为导向,强调生态美学和其他诸学科理论的互动,注重将生态美学运用到城市建设等具体实践方面上来。而生态文明美学强调在文明的发展中寻找人类的家园感,倡导“乐居”的思想理念。因此,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美学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内涵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后疫情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推动下,二者又显示出一定的价值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从《乐章集》看柳永的禅学观
8
作者 王雪柔 《华夏文化》 2022年第1期37-39,共3页
柳永,字三变,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生于公元987年,于公元1031年登进士科及第,曾在科举应试中经历两次失败,宦海沉浮,坎坷漂泊。虽《宋史》无传,但柳永是开一代词风之大家,富有传奇色彩。柳永词通俗且有境界,苏轼赞其“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字三变,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生于公元987年,于公元1031年登进士科及第,曾在科举应试中经历两次失败,宦海沉浮,坎坷漂泊。虽《宋史》无传,但柳永是开一代词风之大家,富有传奇色彩。柳永词通俗且有境界,苏轼赞其“不减唐人高处”。由于佛教在宋朝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禅宗也有了新的发展,士人参禅风尚盛行,柳永在经历了仕途的跌宕起伏后,其思想中亦渗透着禅学观念,其著作《乐章集》中的许多词篇亦颇具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章集》 宦海沉浮 柳永词 《宋史》 北宋初期 禅学 苏轼
下载PDF
意象范畴的普遍化:朱志荣审美意象学的一个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兴才 王雪柔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朱志荣先生近年来的意象学理论,呈现出意象范畴普遍化的总体特征,是其审美意象学的一个维度,具体体现在朱志荣先生的审美意象本体论、对艺术意象的重视以及“美是意象”的内在要求等方面。他的意象本体论力图确立意象对于审美活动的本... 朱志荣先生近年来的意象学理论,呈现出意象范畴普遍化的总体特征,是其审美意象学的一个维度,具体体现在朱志荣先生的审美意象本体论、对艺术意象的重视以及“美是意象”的内在要求等方面。他的意象本体论力图确立意象对于审美活动的本体意义,是意象范畴在本体上的普遍化;他对艺术意象的研究,承接了汪裕雄与宗白华的思路以及治学方法,同时又填补了二者的空白,真正将意象范畴应用于艺术领域,是意象范畴普遍化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他提出的“美是意象”,要求看到审美活动对“美”的意义,要求适用于一切真正的审美活动。意象范畴的普遍化,是“美是意象”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志荣 意象 审美 审美意象学
下载PDF
想象与自由:狄尔泰历史研究的文本诉求及意义
10
作者 夏兴才 王雪柔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6-70,共5页
狄尔泰的历史研究以人的研究为中心,致力于揭示人与历史的共生共存的关系,以传记的形式,呈现出对富有想象力于创造力文本的诉求。这种文本诉求,背后一方面是与狄尔泰对历史理性批判任务的规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狄尔泰在施莱尔马赫之... 狄尔泰的历史研究以人的研究为中心,致力于揭示人与历史的共生共存的关系,以传记的形式,呈现出对富有想象力于创造力文本的诉求。这种文本诉求,背后一方面是与狄尔泰对历史理性批判任务的规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狄尔泰在施莱尔马赫之后,致力于建设普通解释学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他把人的整体性经验及其意义作为历史认识论的基础与解释学的出发点,目的是为历史理性批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以及构建不可分割的各具体科学间的联系,为普通解释学的建立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尔泰 文本诉求 历史研究 解释学
下载PDF
弥合、联合与综合:20世纪艺术知觉的一条进路--以阿恩海姆、贡布里希、克拉里为中心
11
作者 夏兴才 王雪柔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2-47,共6页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考夫卡为意识的能动性正名之后,由阿恩海姆通过肯定知觉的认识功能,弥合了知觉与思维的断裂,实现了知觉与艺术的结合。继而贡布里希跨学科地借鉴并联合非艺术领域的相关成果,以“图式”理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艺术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考夫卡为意识的能动性正名之后,由阿恩海姆通过肯定知觉的认识功能,弥合了知觉与思维的断裂,实现了知觉与艺术的结合。继而贡布里希跨学科地借鉴并联合非艺术领域的相关成果,以“图式”理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艺术知觉的运作机制。克拉里在前二者的理论之上进一步反思了知觉的现代性,提出以综合的艺术知觉视域看待主体的知觉及其意义,为对抗现代化进程中艺术与知觉的断裂以及主体意义建构时造成的临时性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了知觉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知觉 阿恩海姆 贡布里希 克拉里
下载PDF
康德“审美无利害”命题的结构论析
12
作者 夏兴才 王雪柔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2期27-34,156,共9页
理解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命题涉及对其核心词义的分析,及其与“鉴赏判断”的关系。在核心词义方面,汉语康德学界几位学者将ästhetisch译为“审美的”“感悟的”或“感性的”。对照中文与康德的文本,可将其看作三个角度:“审美的... 理解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命题涉及对其核心词义的分析,及其与“鉴赏判断”的关系。在核心词义方面,汉语康德学界几位学者将ästhetisch译为“审美的”“感悟的”或“感性的”。对照中文与康德的文本,可将其看作三个角度:“审美的”考虑到了中文与德文语境中对“思维方式”的侧重,“感悟的”看到了康德在人的各种能力间揭示出的关联性,“感性的”直接指出了审美与鉴赏的本质。且三种角度结合才可兼顾康德之审美与鉴赏的过程性意义。“感性的”“审美的”与“感悟的”是主体审美与鉴赏的三个阶段性特征,三者是后者包容前者的关系。现今将Interesse译为“利害”或“兴趣”,亦不能完全兼顾康德的原义,也造成了对“审美无利害”与鉴赏判断是否产生、带有兴趣的讨论;根据康德原文“兴趣”与“愉悦”的关系,可知鉴赏判断与“审美无利害”的关系:前者在经验层面上虽能产生“鉴赏的兴趣”,却只是强调“鉴赏”本身,而非指向对对象“实存”的兴趣,因而,后者仍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 感性 兴趣 审美无利害 鉴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