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亚视野下的角壶与仿角壶陶器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铃梅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103,共13页
在南西伯利亚至新疆一带公元前1千纪中叶至下半叶广泛流行着一类陶器,过去往往被称为“仿皮囊陶壶”,然而,根据新疆吐鲁番盆地和阿尔泰地区发现的角壶实物,显然这类陶器更可能仿角壶而制。由于多出自被盗墓,无从完整获取墓葬信息,新疆... 在南西伯利亚至新疆一带公元前1千纪中叶至下半叶广泛流行着一类陶器,过去往往被称为“仿皮囊陶壶”,然而,根据新疆吐鲁番盆地和阿尔泰地区发现的角壶实物,显然这类陶器更可能仿角壶而制。由于多出自被盗墓,无从完整获取墓葬信息,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的角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从阿尔泰山区巴泽雷克文化墓葬的材料来看,角壶是当时最上层游牧贵族的身份象征物,具有非凡的仪式功能。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吐鲁番盆地出土的角壶,以及角壶在苏贝希文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仿角壶陶器的出现,源自游牧社会普通民众对上层社会的追逐与效仿,并很快地在南西伯利亚至新疆的广阔地域内流行、传播,最后演变为陶器的一种独特纹饰。从角壶到仿角壶陶器,向我们勾勒出公元前1千纪中叶至下半叶,南西伯利亚至新疆一带游牧社会上、下层之间的文化认同与互动,以及这一区域存在庞大的人群观念、审美和日常器用方面频繁的交流与互动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壶 仿角壶陶器 南西伯利亚 新疆 巴泽雷克文化 苏贝希文化
原文传递
扎滚鲁克出土绞缬织物工艺类型分析
2
作者 汪训虎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0,共8页
绞缬是具有相同工艺原理多种工艺的总称。以往的研究将其统称为绞缬,缺少对工艺类型的分析与梳理,更出现对工艺的误判。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地出土了我国已知最早的绞缬织物,呈现出多种流传至今的基本工艺类型。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 绞缬是具有相同工艺原理多种工艺的总称。以往的研究将其统称为绞缬,缺少对工艺类型的分析与梳理,更出现对工艺的误判。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地出土了我国已知最早的绞缬织物,呈现出多种流传至今的基本工艺类型。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从基本防染原理出发,结合实验考古试验,进行工艺类型分析。认为其中揽括了“缝”这一类型中“平缝”“折缝”“绕缝”,扎这一类型中的“扎点”“束状捆扎”。这些分析将为古代绞缬工艺体系构建,及古代绞缬工艺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滚鲁克 绞缬 工艺类型
原文传递
新疆吐鲁番市胜金店墓地M15号墓葬服饰研究
3
作者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林铃梅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0-250,共11页
胜金店M15出土的精美的皮靴、皮带、丝质上衣、毛皮裤装等,生动地展现了苏贝希文化晚期人们的穿着打扮。以毛、皮为主,兼用丝织品的服饰材质结构,可能反映出吐鲁番盆地在汉初丝绸之路开通后所经历的服饰文化的变革,在延续一贯的游牧服... 胜金店M15出土的精美的皮靴、皮带、丝质上衣、毛皮裤装等,生动地展现了苏贝希文化晚期人们的穿着打扮。以毛、皮为主,兼用丝织品的服饰材质结构,可能反映出吐鲁番盆地在汉初丝绸之路开通后所经历的服饰文化的变革,在延续一贯的游牧服饰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与汉地日益频繁的交往交流中荻得丝织品,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服饰创作中,形成了融合游牧文化和汉地文化的服饰风格,充分地体现了胜金店居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金店墓地 服饰 苏贝希文化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防染剂“蜡”与蜡染在古代织物中应用减少关系再识
4
作者 汪训虎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曹洪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1-255,共5页
宋代及以后蜡染在古代织物装饰中应用减少,以往有研究将其归因为蜡染的防染剂"蜡"采集艰难,中原产蜡少,蜡稀缺。本文重新研究了传统蜡染工艺中防染剂"蜡"的种类,产蜡动物"蜂"、"白蜡虫"的养殖... 宋代及以后蜡染在古代织物装饰中应用减少,以往有研究将其归因为蜡染的防染剂"蜡"采集艰难,中原产蜡少,蜡稀缺。本文重新研究了传统蜡染工艺中防染剂"蜡"的种类,产蜡动物"蜂"、"白蜡虫"的养殖,蜡的获取方式,梳理了宋代的产蜡区域,通过文献对岁贡、朝贡、互市易物中有关的"蜡"记载,探讨宋代蜡的产量。认为宋及以后"蜡"的采集较前朝更容易,获取渠道增加,防染剂"蜡"稀缺并非蜡染在古代织物装饰中应用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染剂“蜡” 蜡染 再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