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9
1
作者 环文林 汪素云 +2 位作者 常向东 武宦英 李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构造形变
下载PDF
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多重破裂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环文林 葛民 常向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31,共11页
根据作者等人野外实地考察,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地层断层全长225km,共由6条几何参数不同的次级断层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每一条次级断层都可分为形变性质不同的三段,其中中段以水平走滑性质为主;两端以垂直形变为主,表现为... 根据作者等人野外实地考察,1920年海原8(1/2)级大地震的地层断层全长225km,共由6条几何参数不同的次级断层呈有规律的斜列状组合而成.每一条次级断层都可分为形变性质不同的三段,其中中段以水平走滑性质为主;两端以垂直形变为主,表现为逆断层和正断层性质.垂直和水平位移的测量数据也表明,每一条次级断层的中段水平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而垂直位移正好相反,中段小,两端大.整个断层的地震位移显示出多个峰值的形变特征.这种形变特征表明,海原大地震的6条次级断层都是各个相对独立的水平位移间断面(即位错面),每个位错面,都可以代表一次独立的次级地震破裂事件.作者等据此认为,巨大的8(1/2)级海原大地震可能是由6次相对独立的次级地震事件接续发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位错面 断层 多重破裂 形变带
下载PDF
对1556年84/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被引量:15
3
作者 环文林 时振梁 李世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32,共13页
郭增建先生 (195 7)称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 ,并绘制了等震线图。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 ,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 ,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80年代以来 ,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 郭增建先生 (195 7)称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 ,并绘制了等震线图。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 ,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 ,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80年代以来 ,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渐次提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的新见解。本文同意这些见解 ,并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和对发震构造的研究作进一步论证 ,提出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1)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极震区分布在蒲州 (今永济西黄河东岸 )、朝邑、潼关卫、华阴、华州、解州一带 ,故震中位置宜定在蒲州、潼关卫、华阴、朝邑之间 ,即北纬34°4 4′ ,东经 110°16′ ,震级仍沿用 1995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修订的 8 级。由于蒲州最重 ,可称为15 5 6年蒲州 8 级大地震。(2 )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只是华山山前断裂 ,而是大致沿黄河分布的北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南北两端相反方向分布的渭河拉分盆地和运城、临猗一带张性地堑、地垒带 ,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的走滑型发震构造带 ,为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56年 地震 震中位置 发震构造 震级
下载PDF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变形场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环文林 张晓东 宋昭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本系列的论文之一,讨论了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本文第一部...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本系列的论文之一,讨论了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模型,提出一条完整的走滑断层,并不是整条带上都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位错面的各个地段的变形性质是不同的,只有中部主体走滑段表现为走滑性质,而两端则以垂直变形为主要特征;本文第二部分通过近年来我国大陆内部发生的、且调查比较清楚的几次7级以上走滑型大地震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的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虽然各次地震都具有各自复杂的个性特征,但它们在共性上,这些地震的发震断层都具有上述相似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位错 位移 构造变形场 发震构造 中国
下载PDF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 被引量:6
5
作者 环文林 时振梁 杨玉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0-266,共7页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是北京城郊较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我国历史地震中资料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这些资料对研究北京的抗震防灾,社会地震学和历史地震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当时的清朝政府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留下了丰富...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是北京城郊较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我国历史地震中资料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这些资料对研究北京的抗震防灾,社会地震学和历史地震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当时的清朝政府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留下了丰富的调查史料。这在历史地震中尚属首例。新中国成立后,李善邦先生(196)对这次地震首先进行了研究,1968年由于北京地下铁道建设的需要,时振梁、环文林对这次地震再次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分别确定了各点的地震烈度,并绘制了详细的等震线图。1983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收录了该等震线图,1993年国家科委下达的85-907"十年尺度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项目又把这次地震列入重点研究项目,作者等人又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利用这次地震现有的全部史料,考证研究了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和人口伤亡等情况。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该区的近期小地震精定位资料,讨论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等震线图 发震断裂 圆明园地震 北京市
下载PDF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粘滑运动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环文林 张晓东 宋昭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本文是笔者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三,论文之一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论文之二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环文林等,1995).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大... 本文是笔者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三,论文之一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论文之二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环文林等,1995).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大陆内部数十次6级以上强震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分析,得到几乎所有的走滑型发震断层都具有斜列状分布特征,进而提出了走滑断层粘滑运动的“阻碍体”结构模式;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由于端部阻碍体破裂形式的差异而区分出的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 走滑断层 发震构造 粘滑运动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环文林 汪素云 宋昭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5-462,共8页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分布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走滑型地震,进而强调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根据各种性质断层面解的应力特征编制的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断层、正断层、逆断层的分布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走滑型地震
下载PDF
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破裂带调查与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环文林 葛民 +1 位作者 吴宣 李金臣 《城市与减灾》 2020年第6期21-35,共15页
本文作者正在编写《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断层破裂带调查与研究》一书,原意是想在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但由于作者已年逾八十,加之工作量巨大,遗憾未能如期。故撰此文,摘书中部分研究进展和收获,并对全书编写情况做一简单介... 本文作者正在编写《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地震断层破裂带调查与研究》一书,原意是想在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但由于作者已年逾八十,加之工作量巨大,遗憾未能如期。故撰此文,摘书中部分研究进展和收获,并对全书编写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作为对海原大地震的百年纪念。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板块内部近代所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隆起的东北缘,由于其所处的构造部位的特殊性,历来为国内外地学工作者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大地震 大陆板块 断层破裂 构造部位 地学工作者 青藏高原隆起 地震破裂带 百年纪念
下载PDF
山东海阳断裂东石兰沟段晚更新世以来地表断错特征与最大潜在地震估计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本刚 冉勇康 +1 位作者 环文林 冉洪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海阳断裂是胶东半岛NE向牟平 -即墨断裂带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 ,尽管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地表断错活动总体上已基本停息 ,但东石兰沟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发生在距今 3 7~ 1 2万年 ,但... 海阳断裂是胶东半岛NE向牟平 -即墨断裂带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 ,尽管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地表断错活动总体上已基本停息 ,但东石兰沟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发生在距今 3 7~ 1 2万年 ,但接近 1 2万年。地表破裂长度约6 5km ,活动段长度 8km。地表断错以走滑活动为主 ,可见最大倾滑位移 0 2m ;根据断层擦痕侧伏角推测最大水平位移 1 13m。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若以距今 1 2万年计算 ,则最大平均倾滑速率为 0 0 17mm/a ;最大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 0 0 94mm/a。野外观测到该活动段的断错活动表现为突发断错 ,根据地震地表破裂参数、活动段长度与地震的关系 ,估计其最大潜在地震为 6 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阳断裂 活动断裂 晚更新世 地表断错 最大潜在地震 山东
下载PDF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文彬 李小军 +5 位作者 宋毅盛 潘华 环文林 胥广银 姜慧 尤惠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360,共8页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断裂活动性 安徽 头坡断裂
下载PDF
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地震——一次破坏性的中源地震 被引量:18
11
作者 汪素云 时振梁 环文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7-143,共7页
本文对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 m_b=6.0,烈度为Ⅶ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中源地震,深度为90km,微观震中为36.4°N,76.9°E;而宏观震中则位于其北约90km 处(37.3°N,76.9°E).中源地震造成Ⅶ度... 本文对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 m_b=6.0,烈度为Ⅶ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中源地震,深度为90km,微观震中为36.4°N,76.9°E;而宏观震中则位于其北约90km 处(37.3°N,76.9°E).中源地震造成Ⅶ度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尚属首例.文中还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指出了逆断层型的断层活动.结合周围地震地质背景讨论了该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可能关系.本文结果指出,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应对某些特殊部位的中源地震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破坏性 烈度 中源地震 新疆
下载PDF
北京及邻区现代微震重新定位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汪素云 许忠淮 +1 位作者 俞言祥 环文林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本文采用Powell直接搜索定位方法对北京西北地区(39°-41°N,114°-117°E)1979—1992年3月发生的348个地震重新定位。通过震相到时的复核和补充、定位速度结构模型的修定以及定位... 本文采用Powell直接搜索定位方法对北京西北地区(39°-41°N,114°-117°E)1979—1992年3月发生的348个地震重新定位。通过震相到时的复核和补充、定位速度结构模型的修定以及定位程序的改进等措施,改善了定位效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给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数从原来的132个增至313个;定位结果均方根残差的均值从0.80±0.40s降至0.45±0.18s;各台P波到时残差下降;有近10%的地震震中位置移动了10km以上,它们多位于北京地震遥测台网边缘地区。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怀安、宣化、怀来、琢鹿等山间盆地内部并与盆地边缘断裂有关。此外,地震还分布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活动断裂 微震
下载PDF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素云 时振梁 环文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4-199,共6页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活动性 中国 海域
下载PDF
论核工程选址中的弥散地震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裕明 时振梁 +4 位作者 常向东 周本刚 环文林 董瑞树 冉洪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27-732,共6页
弥散地震评价是核工程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分析弥散地震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弥散地震评价中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等关键性技术内容。
关键词 核工程选址 弥散地震 安全性评价 抗震设计
下载PDF
中蒙弧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胥广银 汪素云 +3 位作者 环文林 吴清 高阿甲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72-2385,共14页
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天体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蒙古国及邻区M≥3.5的地震目录,研究了中蒙弧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相对应,研究区地震总体分布大致以107°... 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天体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蒙古国及邻区M≥3.5的地震目录,研究了中蒙弧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相对应,研究区地震总体分布大致以107°E为界,呈现西强东弱的特点,7级以上的强震集中于贝加尔湖、萨彦、阿尔泰以及天山地区,107°E以东,除纬度40°线附近(燕山地震带)地震较集中且强度大之外,其它地区地震稀少,强度也低.通过断层的野外调查和本地区震源机制解,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成因.研究区大部份地震都是走滑型断层活动的地震.逆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天山地区和中蒙边境一带的阿尔泰山地区,正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裂谷带,走滑兼倾滑断层活动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地区.研究区域内的大部份地区主压应力轴(P)的倾角都小于30°,为水平或近水平的构造应力场,自西向东主压应力轴的走向从近南一北方向逐渐转为北东一南西方向.断层的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表明,中蒙弧地区主要来自西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的碰撞挤压,通过青藏高原传递到本区,来自东面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已较微弱,这是研究区地震活动西强东弱、8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西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弧 地震活动性 地球动力学成因
下载PDF
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年平均发生率估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玮琼 常向东 +1 位作者 环文林 李文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4-50,共7页
根据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特征,本文讨论了目前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反映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解决了如何估计新区(至今从未... 根据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特征,本文讨论了目前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反映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估计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解决了如何估计新区(至今从未发生过M≥Mo地震)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年平均发生率 非均匀性
下载PDF
由近断层强震记录得到的断层位错过程对管道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刘爱文 环文林 +2 位作者 贺秋梅 张志中 李琪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302-302,共1页
在近些年的几次大地震中,例如,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等,获得了不少近断层乃至断层上的加速度强震记录。这些近断层加速度强震记录对研究近断层的地震动特征(如速度脉冲、方向性效应)、震源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加... 在近些年的几次大地震中,例如,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等,获得了不少近断层乃至断层上的加速度强震记录。这些近断层加速度强震记录对研究近断层的地震动特征(如速度脉冲、方向性效应)、震源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加速度记录进行2次积分,并经过适当基线校正后得到断层位错时程,发现其位移峰值往往大于断层的永久位移量。而目前埋地管道在断层位错下的反应分析方法一般直接输入的是断层的永久位移量。为了管道地震安全,研究了断层位错的时间过程可能对管道应变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强震记录 近断层 位错 加速度记录 方向性效应 位移量 集集地震
下载PDF
海洋石油平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常向东 环文林 冯启民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14,共7页
本文通过渤海石油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实例,概要地介绍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技术途径和海洋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特点,并根据我国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对于使用年限短、安全度要求高的特殊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震活动的时空不... 本文通过渤海石油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实例,概要地介绍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技术途径和海洋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特点,并根据我国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对于使用年限短、安全度要求高的特殊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活动特征 潜在震源区 海洋石油平台 破裂长度 强震活动 超越概率 地震活动性 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峰值
下载PDF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黄永华 尤惠川 +2 位作者 宋毅盛 郭玉贵 环文林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1期39-49,共11页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前者分属蓬莱-栖霞断裂系和即墨-牟平断裂带,为半岛的主体断裂构造;后者分布在半岛北缘及其北侧海域,由多条断裂组成。实地调查表明,断层在第四纪期间是活动的,控制着附近山地... 山东胶东半岛地区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前者分属蓬莱-栖霞断裂系和即墨-牟平断裂带,为半岛的主体断裂构造;后者分布在半岛北缘及其北侧海域,由多条断裂组成。实地调查表明,断层在第四纪期间是活动的,控制着附近山地和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地貌发育,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早期,垂直活动幅度可达百米以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迅速减弱,甚至停止,但依然发现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多个局部段落还在活动,明显地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垂直断距最大为1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活动性 山东 胶东半岛
下载PDF
粤东滨海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峰 环文林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8,共10页
我国东南沿海滨海断裂带是1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缘的粤东滨海断裂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该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位置与最新活动特征对科学评价华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 我国东南沿海滨海断裂带是1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缘的粤东滨海断裂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该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位置与最新活动特征对科学评价华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南海东北部海域地质地貌、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探测、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粤东滨海断裂带几何结构与分段活动性,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粤东沿海重大工程选址和地震区划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 滨海断裂带 活动特征 断裂几何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