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以前中原内地人口进入北方草原的原因及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珠飒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0,共5页
针对清代以前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人北上活动进行历史性考述,有助于对各个历史时期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族移民活动、人口数字、影响等进行研究。从战国时期已开始的汉族移民北上的活动,虽然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但由于朝代的更... 针对清代以前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人北上活动进行历史性考述,有助于对各个历史时期进入内蒙古地区的汉族移民活动、人口数字、影响等进行研究。从战国时期已开始的汉族移民北上的活动,虽然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但由于朝代的更替、封建王朝的衰变等原因,始终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移民群体社会,时间上亦只是时断时续地进行。就其影响而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时段,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内蒙古地区的游牧经济始终立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以前 汉民 北上 北方草原
下载PDF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珠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4,共6页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 清朝建立到灭亡(1644-1911)的二百多年是内地汉人流入蒙地的重要时期。内地人地矛盾、自然灾害和战乱、清朝的政策导向、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等都是汉族移民进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其中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战乱等迫使内地汉人走上背井离乡的移民路。清朝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农耕发展农业的政策和全面放垦蒙地政策的实施以及蒙旗私招私垦现象的存在,也促使大量内地汉人流入内蒙古地区并加快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内地汉人 流入 内蒙古地区 原因
下载PDF
全面放垦蒙地与移民 被引量:3
3
作者 珠飒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全面放垦蒙地是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转折点,1902年清政府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请,派垦务大臣贻谷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开垦蒙地。随之,东北三将军也对各自管辖范围内蒙旗地方实行招民放垦。至此,蒙古地区向内地农民全面开放,进入了官... 全面放垦蒙地是清朝政府对蒙政策的转折点,1902年清政府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的奏请,派垦务大臣贻谷到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开垦蒙地。随之,东北三将军也对各自管辖范围内蒙旗地方实行招民放垦。至此,蒙古地区向内地农民全面开放,进入了官放蒙地的阶段。全面开垦蒙地政策的实施迎来了又一次移民浪潮。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改变了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等诸多领域。本文对全面开垦蒙地政策的历史背景、全面开垦蒙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全面开垦蒙地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性的考察,研究了蒙古地区民族结构与人口构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放垦蒙地 移民 民族结构 人口构成 变迁
下载PDF
近代“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
4
作者 珠飒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几百年来,"民族主义"这个因素和变量,几乎席卷了一切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相对平衡的世界格局,几度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有人视"民族主义"为国家独立与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有人视"民族主义"为非理性意识和社... 几百年来,"民族主义"这个因素和变量,几乎席卷了一切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相对平衡的世界格局,几度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有人视"民族主义"为国家独立与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有人视"民族主义"为非理性意识和社会行为。本文通过回顾"民族主义"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和近代中国的话语,阐述"民族主义"的含义、过程、作用和影响等问题,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民族主义"的特点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理论 近代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选择
5
作者 佟双喜 珠飒 《内蒙古宣传》 2001年第6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畜牧业 改善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 环境工程 生态保护 战略 土地权力 资源富集区
下载PDF
从行商到坐商:清代商民路票档案中的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
作者 珠飒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清代商民路票档案,是汉蒙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史料。商民路票档案中的商人身份、货物种类和商队成员信息,对研究清代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论著,需要挖掘... 清代商民路票档案,是汉蒙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珍贵史料。商民路票档案中的商人身份、货物种类和商队成员信息,对研究清代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论著,需要挖掘和利用。论文选取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境内商民路票档案,对商民改用蒙古名字现象进行历史性考察,分析了从行商向坐商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揭示了汉蒙民族在商业贸易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阶段性特征。商民在行商阶段改用蒙古名字,是商民在蒙古族人聚居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该阶段汉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在汉蒙贸易双方互相认同和接纳时,双方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蒙古族人开始学会经商,出现汉蒙民众合伙经营贸易的新形式。早期商民的蒙古化和蒙古族人日趋汉化的现象,都是汉蒙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交融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民 路票档案 汉蒙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蒙汉两种语言互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佟双喜 珠飒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6-172,共7页
明末阿拉担汗时期,就有数万内地人民流入丰州滩,开垦农田,经营商业或手工业。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农耕经济的推广,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和府、厅、州、县的建立,无不意味着该地区社会环境的变迁。在这种蒙古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蒙古化变化中... 明末阿拉担汗时期,就有数万内地人民流入丰州滩,开垦农田,经营商业或手工业。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农耕经济的推广,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和府、厅、州、县的建立,无不意味着该地区社会环境的变迁。在这种蒙古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蒙古化变化中,蒙汉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尤为突出。然而在这样双向互动关系中,该地区原著民蒙古人的语言逐渐被新的强势语言——汉语所代替。在汉语取代蒙古语、逐渐形成土默特地区方言过程中,出现了蒙汉复合词汇、借用蒙古语词汇和音译蒙古语并保留原意词汇等诸多现象。在语言的互动关系中应鼓励自然的涵化,而不是人为的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归化城土默特 蒙汉两种语言 互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