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以来女性作家的家庭叙事——以姚鄂梅《家庭生活》为中心
1
作者 班易文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2-99,共8页
女性与家庭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新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的家庭叙事中呈现出清晰的女性主体性叙事的倾向。姚鄂梅的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聚焦中国女性的家庭生活场域,塑造了因家庭主义放弃个人发展的牺牲者、被剥夺了... 女性与家庭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新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的家庭叙事中呈现出清晰的女性主体性叙事的倾向。姚鄂梅的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聚焦中国女性的家庭生活场域,塑造了因家庭主义放弃个人发展的牺牲者、被剥夺了社会性母亲身份的无望的救赎者,以及为情感殉道的另类第三者形象。其将女性的欲望叙事内蕴于家庭叙事的结构之中,小说通过有关生育的事件进行倒叙,勾连人物的身体记忆,揭露了女性围绕生育产生的耻感与隐痛是父权制家庭政治的恶果。同时,作者超越以往女性主义作家通过身体写作批判父权制度的层面,揭示了家庭内感情危机背后的物质主义的弊病,探讨了女性不平等地位的经济根源,反思了单向度理念化的家庭已有的权力关系。因此,应当从加强个体责任意识与完善社会制度的角度寻找应对家庭危机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鄂梅 《家庭生活》 家庭叙事 女性
下载PDF
时间的乡愁与记忆的传承——文化记忆视野中的《农历》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班易文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47,共5页
宁夏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小说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以六月一家的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出极富诗意的乡村生活图景。小说标题“农历”是在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计时方式,劳动人民重视天气,... 宁夏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小说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以六月一家的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出极富诗意的乡村生活图景。小说标题“农历”是在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计时方式,劳动人民重视天气,根据耕种经验总结历法和节气,并形成节日民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郭文斌 小说标题 文化记忆 节日民俗 农耕文明 中国传统节日 乡愁
下载PDF
创意写作视野下美国犯罪类型剧的叙事话语——以美剧《绝命毒师》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班易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12,共5页
犯罪类型美剧《绝命毒师》的主创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工坊式协作,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技巧,自成"风格";该剧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犯罪类型剧,具有创意性;反映了近年来美国犯罪类型剧呈现出反类型与类型融合的倾向。从创意写作的角... 犯罪类型美剧《绝命毒师》的主创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工坊式协作,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技巧,自成"风格";该剧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犯罪类型剧,具有创意性;反映了近年来美国犯罪类型剧呈现出反类型与类型融合的倾向。从创意写作的角度研究《绝命毒师》等美剧,可以对创意写作学科内的编剧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工坊制 类型剧 绝命毒师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4
作者 班易文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89,共6页
本文研究对象是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论文梳理了其小说中的酷刑记忆、饥饿记忆、爱欲被压抑的记忆、死亡记忆等创伤性记忆的类型,分析了其所书写的文化创伤记忆与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本文运用文化记忆、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阐... 本文研究对象是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论文梳理了其小说中的酷刑记忆、饥饿记忆、爱欲被压抑的记忆、死亡记忆等创伤性记忆的类型,分析了其所书写的文化创伤记忆与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本文运用文化记忆、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阐释了莫言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创伤记忆进行重构,并通过建立自足的审美世界达到对创伤记忆的疗愈效果。最后,通过创伤记忆的视角,说明了莫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创伤记忆 叙事
下载PDF
迷宫·基石·分身——后人类与数据化背景下的《西部世界》叙事分析
5
作者 班易文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6期90-93,共4页
2020年3月,《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三季在美国HBO电视台播出,该剧目前共有三季,前两季分别在2016年、2018年播出,由曾经创制了同样涉及人工智能题材的《疑犯追踪》的乔纳森·诺兰主笔,该剧作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执导的同名... 2020年3月,《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三季在美国HBO电视台播出,该剧目前共有三季,前两季分别在2016年、2018年播出,由曾经创制了同样涉及人工智能题材的《疑犯追踪》的乔纳森·诺兰主笔,该剧作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执导的同名电影《西部世界》(1973年),故事围绕德洛斯公司开发的主题公园“西部世界”展开。其融合了西部片的类型风格,但本质上是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这一议题的科幻类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世界》 疑犯追踪 人工智能 主题公园 叙事分析 数据化 同名电影 克莱顿
下载PDF
1920至1930年代清华大学“通才教育”理念下的文学教育
6
作者 王丽娜 班易文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40-148,共9页
通过对1920至1930年代清华大学的教学资料与校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阐述了清华大学培养"通才"的教育宗旨,并且梳理在这一宗旨下文学教育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首先,本文论述了当时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等一批教... 通过对1920至1930年代清华大学的教学资料与校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阐述了清华大学培养"通才"的教育宗旨,并且梳理在这一宗旨下文学教育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首先,本文论述了当时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等一批教育家的"通才教育"理念,阐述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文理并重的学程设置的建立过程;其次,分析了清华大学文学课堂的三点重要特征: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引入新文学;最后,分析了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术专业性和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从游"的学风,以及主要校园文学社团与期刊的情况。这种梳理作为历史对照,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下文学教育的意义,重新确立文学教育的时代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文学教育 通才教育
下载PDF
重塑记忆的形式和时间的秩序——韩少功寻根小说新论
7
作者 班易文 《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以文化记忆研究的角度切入,重读韩少功寻根小说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会有不同体悟。20世纪80年代初,韩少功由现实主义书写转向文化寻根书写,即个人记忆的抒情化表达转向巫楚文化记忆的知识型表达;寻根小说中丙崽、... 以文化记忆研究的角度切入,重读韩少功寻根小说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会有不同体悟。20世纪80年代初,韩少功由现实主义书写转向文化寻根书写,即个人记忆的抒情化表达转向巫楚文化记忆的知识型表达;寻根小说中丙崽、幺姑、“我”等人物都存在记忆缺失或混乱的现象,折射出个体身份认同的困境与集体文化记忆的断裂;针对这一现象,《爸爸爸》中的“唱古”仪式试图以小说语言重现起源神话的“神话动力”,延续至《马桥词典》,作者对边缘文化的语言系统加以想象和勾勒,通过语言的仪式激活楚文化记忆,启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学想象如何转化“非规范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韩少功 寻根文学 巫楚文化
原文传递
以共同的记忆抵抗命运 论王占黑小说的城市平民书写
8
作者 班易文 《上海文化》 CSSCI 2023年第5期35-43,共9页
生于1990年代的年轻作家如何叙述1990年代是值得研究并且值得期待的。这一代作家的成长伴随着城镇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1990年代的下岗潮是他们含混不明的童年记忆,致力于书写下岗潮下的小人物,但她拒绝充斥道德崇高感的苦难叙事,拒绝被... 生于1990年代的年轻作家如何叙述1990年代是值得研究并且值得期待的。这一代作家的成长伴随着城镇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1990年代的下岗潮是他们含混不明的童年记忆,致力于书写下岗潮下的小人物,但她拒绝充斥道德崇高感的苦难叙事,拒绝被纳入底层文学的范畴,也拒绝将下岗等社会问题处理为怀旧伤感的青春回忆或难以逾越的历史伤痕,她远离自恋与恋物的新自由主义美学,但也很难被纳入“新左翼”的叙事框架。作家持以平民主义的态度,这与她的叙事方式是吻合的,其“街道英雄”系列中的叙事者小王本身就是在街道里成长和生活的一员,作家保持“贴着写”的方式,即平民写平民;另一方面,作家关注“男保女超”(2)现象下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对平民权力有着某种自觉,平民的生存逻辑与伦理体系在面对现代性的冲击时,仍保有源于民间传统的强大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主义 童年记忆 苦难叙事 叙事者 底层文学 恋物 生存逻辑 叙事框架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与人民关切:老舍《茶馆》再解读 被引量:4
9
作者 班易文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2020年第3期84-91,159,共9页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可对《茶馆》进行再解读。首先,《茶馆》借由人物的回忆建构起戏剧结构,并通过茶馆这一“记忆场”呈现出人物的命运;其次,剧本中常四爷的身份、康顺子的心理创...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可对《茶馆》进行再解读。首先,《茶馆》借由人物的回忆建构起戏剧结构,并通过茶馆这一“记忆场”呈现出人物的命运;其次,剧本中常四爷的身份、康顺子的心理创伤、子承父业的戏剧化设置、崔久峰的革命记忆等,具体呈现了《茶馆》中的民族创伤记忆书写;最后,通过《茶馆》第三幕结尾“追忆与祭奠”的记忆仪式,可以解析老舍对北京民间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茶馆》既是作者个人记忆的曲折展现,又是文化记忆的时代之书,而个人记忆被激活与文化记忆被形塑的出发点在于老舍对人民的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文化记忆 人民关切 再解读
原文传递
论范小青小说中的“寻找”叙事——以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班易文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既是虚构,也来自对真实的人生与命运的体察。而真实的人生充斥着“寻找”,寻找的对象抑或是抽象的价值、自我理想、真理、自由等,抑或是具体的物件或生命。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叙事 范小青 王村 自我理想 人生 虚构
原文传递
论21世纪西方科幻作品中的中国想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班易文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4期42-48,125,共8页
21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彼此之间的交融越来越深刻,全球化的图景时刻投射在大众文化中,而科幻类型,无论是作为一种小说类型还是电影类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业已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严肃... 21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彼此之间的交融越来越深刻,全球化的图景时刻投射在大众文化中,而科幻类型,无论是作为一种小说类型还是电影类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业已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反映着文艺创作者对科技的反思、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关怀。本文关注的是在21世纪的西方科幻作品中,对于中国的描绘和想象经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及其成因,从而探寻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如何在想象与真实之间书写作为他者的中国,探寻审美内部折射出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大国关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 中国想象 全球化
原文传递
另类补偿仪式 朱文小说再发现
12
作者 班易文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1,共8页
从《我爱美励到《云的南方》 在朱文的诗歌中,“父亲”是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词汇,题目中出现“父亲”的就有《父亲》、《十二只小兽的父亲》、《我感觉到父亲六十年代触摸到的那份无聊》、《父母在,不远游》等。在诗歌主体部分,“父... 从《我爱美励到《云的南方》 在朱文的诗歌中,“父亲”是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词汇,题目中出现“父亲”的就有《父亲》、《十二只小兽的父亲》、《我感觉到父亲六十年代触摸到的那份无聊》、《父母在,不远游》等。在诗歌主体部分,“父亲”的出现就更加频繁了,例如《如歌的行板》、《扫雪的日子》、《一九八七,泉州》、《她们不是我的孩子》、《2月16,越狱》、(1970年的一家》。在这些诗歌中,“父亲”不是有任何象征意义的意象,而是具象化,诗歌中往往会强调年份,营造强烈的对生活的纪录感,而父亲又和家庭密不可分,诗人就以平视化的角度切入了从历史中浮现的某一天,或某一刻。比如《1970年的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文 《父亲》 《如歌的行板》 仪式 小说 《云的南方》 六十年代 主体部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