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6
1
作者 甄林林 武正炎 +2 位作者 范萍 查小明 王萱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0,F003,共3页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MCF- 7人乳腺癌细胞株 ,接种于 2 0只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 ,移植细胞总数为 1× 10 6 /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 ,至 90天处死荷瘤鼠 ,切除肿...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MCF- 7人乳腺癌细胞株 ,接种于 2 0只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 ,移植细胞总数为 1× 10 6 /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 ,至 90天处死荷瘤鼠 ,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 ,角蛋白19( KT19) m RNA、雌激素受体 ( ER)检测。结果 :接种后第 10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 ,肿瘤移植成功率 (成瘤率 )为 95 %( 19/2 0 )。切除肿块平均直径为 ( 14± 3 ) mm,平均重量为 1.4 g,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 ,RT- PCR检测表达人角蛋白 19( KT19)、ER阳性。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成功率高 ,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移植模型 生物学行为 治疗
下载PDF
家族性乳腺癌23例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部分序列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甄林林 武正炎 +3 位作者 范萍 王水 刘晓 王萱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标记染色双脱氧末端法测序,对15个家系23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1部分序列突变分析。结果:发现4例基...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标记染色双脱氧末端法测序,对15个家系23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1部分序列突变分析。结果:发现4例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7.4%(4/23例)。其中1例为2228insG,致编码子711处蛋白截短;另3例(2种)为1884A→T和3232A→G,突变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结论: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突变率较低;3232A→G可能为中国人的突变热点;BRCA1突变检测在高危人群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肿瘤 遗传性疾病 基因突变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
下载PDF
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5
3
作者 甄林林 武正炎 +1 位作者 范萍 王萱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3-696,共4页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标记染色双脱氧末端法DNA测序,对27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8例进行BRCA1基因全序...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标记染色双脱氧末端法DNA测序,对27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8例进行BRCA1基因全序列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27例患者中发现1例第16外显子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7%(1/27例);突变形式为4804C→G,突变结果引起单个氨基酸改变,使编码子1562由精氨酸代替脯氨酸。结论: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率较低(3.7%),BRCA1可能通过突变以外的调节方式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 基因 突变 PCR-SSCP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在MCF-7细胞对三苯氧胺产生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甄林林 朱旬 +2 位作者 郑伟 王萱仪 武正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9-8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以三苯氧胺(tamoxifen,TAM)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机制、寻找克服耐药的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在多种肿瘤中表达... 背景与目的:以三苯氧胺(tamoxifen,TAM)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机制、寻找克服耐药的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癌的预后较差。我们选择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研究EGFR信号转导通路在TAM产生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ER(+)乳腺癌细胞株MCF-7,持续给予TAM(10-7mol/L)处理形成耐药后,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quantitation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析EGFR信号通路成分与ER在处理前后的改变,并研究EGFR抑制剂AG1478对耐药细胞的作用。结果:MCF-7细胞给予TAM处理的早期表现为细胞生长的抑制,持续用药(6个月)后,细胞生长速度恢复到用药前水平,细胞生长抑制试验表明MCF-7细胞对TAM耐受。此时耐药MCF-7细胞中EGFRmRNA表达量增加了4.5倍,EGFR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其下游通路中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水平(phosphorylation-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p-ERK1/2)也明显提高(P<0.05),提示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水平增高,而ER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同时,耐药MCF-7细胞对EGFR抑制剂AG1478的敏感性增强。结论:ER+的乳腺癌细胞长期给予TAM处理,可通过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水平提高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同时给予EGFR抑制剂可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CF-7细胞株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转导 耐药 三苯氧胺/药理学
下载PDF
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治疗小鼠乳腺癌移植瘤 被引量:2
5
作者 甄林林 马全 +2 位作者 朱旬 王萱仪 武正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0-832,共3页
目的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DCs),在乳腺癌动物模型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乳腺癌的小鼠模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抗原负载的DCs治疗组的生存率(100%... 目的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DCs),在乳腺癌动物模型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GE-A3抗原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乳腺癌的小鼠模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抗原负载的DCs治疗组的生存率(100%)、抑瘤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转移率(22·2%)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小鼠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MAGE-A3抗原肽负载DCs疫苗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
下载PDF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甄林林 马全 +1 位作者 武正炎 王萱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4-935,F0004,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中MAGE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55例乳腺癌组织中有17例(30.9%)表达MAGE-A1或/和MAGE-A3,9...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中MAGE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55例乳腺癌组织中有17例(30.9%)表达MAGE-A1或/和MAGE-A3,9例(16.4%)MAGE-A1阳性,13例(23.6%)MAGE-A3阳性。结论:MAGE基因在乳腺癌中较高表达,推测MAGE抗原可以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Tyrphostins AG1478对内分泌耐药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甄林林 朱旬 +2 位作者 郑伟 王萱仪 武正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探讨EGFR抑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三苯氧胺(TAM)耐药的乳腺癌细胞(T-MCF-7)。研究EGFR抑制剂Tyrpho...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探讨EGFR抑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建立三苯氧胺(TAM)耐药的乳腺癌细胞(T-MCF-7)。研究EGFR抑制剂TyrphostinsAG1478对T-MCF-7细胞的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进行细胞生长抑制试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方法分析EGFR及其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MCF-7细胞在持续给予TAM(10-7mol/L)处理6个月后获得耐药细胞T-MCF-7。与MCF-7细胞相比,T-MCF-7对AG1478的敏感性增高。AG1478可使T-MCF-7细胞周期阻滞,增殖指数下降,凋亡率增加;对T-MCF-7细胞的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水平无影响,但使其磷酸化-ERK1/2水平下降,降低了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水平。结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给予TAM长期处理后,更依赖于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EGFR抑制剂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抑制剂
下载PDF
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表面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范萍 武正炎 +2 位作者 王水 查小明 甄林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IL 4)、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细胞因子组合 ,刺激树突状细胞 (DC)增殖、分化。用标有荧光素的单抗标记培养细胞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标记有荧光素的细胞 ,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所培养的细胞。结果 :该细胞直径在 10~ 2 0 μm ,培养 14天后 ,CD1a+ 48% ,CD83+ 97% ,CD40 + 33% ,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Ⅱ + 95 % ,CD80 + 98% ,CD86 + 93% ,CD83是DC的成熟标记。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诱导和培养DC的方法 ,对于乳腺癌患者还可通过动员等措施进一步提高DC的分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共刺激分子 诱导 培养 表面标记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三种microRNA的表达水平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学营 甄林林 +3 位作者 韩学东 施建华 邱小兰 宋玮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40,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血清中三种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浆、血清中miRNA表达水平之间关系以及血浆中miRNA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31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血清中三种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浆、血清中miRNA表达水平之间关系以及血浆中miRNA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31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浆、血清,提取其中miRNA,通过定量PCR,检测其中miR-31、miR-155及miR-200c表达水平。结果:三种miRNA在血清、血浆中表达水平基本相同;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miR-155较非乳腺癌表达上调,miR-200c表达下调;两组间miR-3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155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ER、PR表达状态有关;miR-200c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ER表达状态有关,与PR的表达状态无关;miR-31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关,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ER、PR表达状态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血浆中三种miRNA的表达水平相同;血浆中三种miRNA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血浆中miRNA有望成为乳腺癌新一代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小RNA 血清 血浆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施建华 甄林林 +3 位作者 程玉玲 韩学东 李东海 张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43-144,15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对183例266个乳腺良性肿瘤进行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直径4~25 mm,其中≤10 mm 73个,10~20 mm148个,≥20 mm45个。结果2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对183例266个乳腺良性肿瘤进行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直径4~25 mm,其中≤10 mm 73个,10~20 mm148个,≥20 mm45个。结果266个乳腺病灶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完全切除,平均旋切15次(5~44次),手术时间26 min(10~60 min)。2例轻度皮下淤血,余无并发症。瘢痕长2.5~4 mm,隐蔽。183例随访2~22个月,平均12个月,均应用超声检查,BI-RADS评级Ⅰ~Ⅱ级,未提示局部复发。结论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切除适当大小乳腺纤维腺瘤,可完全切除病灶并获得理想美容学效果,并发症少。多发纤维腺瘤的手术经验尚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otome麦默通旋切系统 超声引导 乳腺纤维腺瘤
下载PDF
YM155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自噬并促进其凋亡 被引量:5
11
作者 樊晓东 甄林林 +4 位作者 刘敏敏 厉芝 宋玮 丁亦含 施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97-1702,共6页
目的 :研究生存素(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三阴性乳腺细胞株MDA-MB-231的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M155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联合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 目的 :研究生存素(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三阴性乳腺细胞株MDA-MB-231的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M155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联合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处理细胞与单用组比较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加药组与对照组细胞的survivin、beclin 1和bcl-2的m RNA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urvivin、bcl-2、caspase-3、PARP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YM155对MDA-MB-231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结果显示YM155在0.5、1.0、1.5 ng/m L浓度对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11.9±2.4)%、(21.7±2.6)%、(30.8±4.5)%,与对照组(6.4±1.2)%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使用自噬抑制剂3-MA(5 mmol/L)联合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率(62.5±3.3)%,与单用YM155组(54.7±2.7)%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0.05)。YM155可显著下调surviv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cl-2和提高caspase-3、PARP的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eclin 1表达及增加LC-3Ⅱ/LC-3Ⅰ的比值,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结论:YM155能够有效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发生,其诱导的自噬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M155 三阴性乳腺癌 生存素 凋亡 自噬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旬 甄林林 +3 位作者 郑伟 王汉晋 王萱仪 武正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CR7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 mRNA表达42.9%,CCR7蛋白表达35.7%,在乳腺纤维腺瘤中仅有1例CCR7 mRNA...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CR7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 mRNA表达42.9%,CCR7蛋白表达35.7%,在乳腺纤维腺瘤中仅有1例CCR7 mRNA表达.无淋巴结转移者CCR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1.1%(2/18),而有淋巴结转移阳性表达率为54.2%(13/24)(P<0.01);临床TNM分期Ⅰ,Ⅱ,Ⅲ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9.1%,60.0%(P<0.01).结论:CCR7可能是介导淋巴结转移和组织浸润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转移 淋巴结 CCR7
下载PDF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染料和手术时机选择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水 刘晓 +5 位作者 刘晓安 查小明 符德元 甄林林 范萍 武正炎 《肿瘤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通过乳腺淋巴引流动物模型及临床乳腺癌来研究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合适染料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以12只雌性成年兔第2对乳腺的淋巴引流模型来观察异硫蓝组、美蓝组和两者联合组淋巴结依次染色的时间、枚数和褪色的时... [目的]通过乳腺淋巴引流动物模型及临床乳腺癌来研究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合适染料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以12只雌性成年兔第2对乳腺的淋巴引流模型来观察异硫蓝组、美蓝组和两者联合组淋巴结依次染色的时间、枚数和褪色的时间。在12例乳腺癌患者行SLNB时进行仔细观察。[结果]通过动物模型发现 ,异硫蓝组和联合组淋巴结染色的时间明显短于美蓝组 ,淋巴结染色的枚数明显多于美蓝组 ;异硫蓝组褪色的时间明显快于美蓝组和联合组 ,12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1例注射异硫蓝后30秒~45秒发现淋巴管开始染色 ,2分钟内即可发现染色的淋巴结。[结论]成年雌性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乳腺淋巴引流模型 ,可用于SLNB的研究。异硫蓝和美蓝联合使用具有互补性。我们推荐1%异硫蓝行乳腺癌SLNB时间为注射染料后1分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染料
下载PDF
整合素αvβ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骨髓微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伟 武正炎 +2 位作者 甄林林 王汉晋 朱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7-420,430,F0002,共6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抗整合素αvβ3抗体LM 609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整合素αvβ3表达及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状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人乳腺...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抗整合素αvβ3抗体LM 609在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整合素αvβ3表达及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状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MDA-MB-435s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建立BALB/c裸鼠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模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抗整合素αvβ3抗体LM609对裸鼠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模型的影响。结果:乳腺癌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整合素αvβ3阳性患者30例,占43.5%;阴性患者39例,占56.5%。乳腺癌骨髓微转移RT-PCR检测阳性患者22例,占31.9%,阴性患者占68.1%。卡方检验,2χ=9.564,P<0.05。两者有显著相关关系。MCF-7细胞膜上整合素αvβ3受体为阴性,MDA-MB-231、MDA-MB-435s细胞膜上整合素αvβ3受体阳性。在由整合素αvβ3受体阳性细胞制作的裸鼠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模型中,经LM609处理后,可显著减少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肿瘤细胞(P<0.05)。结论:整合素αvβ3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与骨髓微转移有显著相关关系,用抗整合素αvβ3抗体可抑制乳腺癌的骨髓微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VΒ3 乳腺肿瘤 骨髓 微转移
下载PDF
即刻乳房再造在乳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学东 甄林林 施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99-18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术后乳房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总结12例乳腺肿瘤术后假体植入和自体组织移植即刻乳房再造的经验,介绍乳房再造的安全性以及病例选择和手术方法。结果:12例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应用假体植入即刻乳房再造8例,背阔肌肌皮...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术后乳房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总结12例乳腺肿瘤术后假体植入和自体组织移植即刻乳房再造的经验,介绍乳房再造的安全性以及病例选择和手术方法。结果:12例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应用假体植入即刻乳房再造8例,背阔肌肌皮瓣(或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即刻乳房再造4例(其中联合假体植入1例)。病理结果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伴局灶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乳腺癌9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放疗2例,内分泌治疗5例。随访时间1~18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再造乳房效果满意。结论:乳腺肿瘤术后即刻乳房再造能兼顾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的要求,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再造 肌皮瓣转移 乳房假体
下载PDF
血清中miR-155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学东 张学营 +2 位作者 甄林林 张建 任毅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入院的67例女性患者(乳腺癌45例,非乳腺癌22例)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并提取miRNA,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iR-155的表... 目的分析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入院的67例女性患者(乳腺癌45例,非乳腺癌22例)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并提取miRNA,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相比非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患者相比阴性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在乳腺癌患者中,肿瘤大小为T1的相比T2和T3患者,Ⅰ、Ⅱ期相比Ⅲ期患者,ER、PR阳性相比阴性患者血清中的miR-155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0.05)。结论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miR-155可成为新一代的乳腺癌标志物,并为乳腺癌发病机制及治疗和预后判断研究提供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IR-155 血清浓度 实时定量PCR 肿瘤标记物
下载PDF
老年食管鳞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尤振兵 甄林林 +2 位作者 韩学东 施建华 吴锦良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429-431,共3页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临床意义 老年患者 食管鳞癌组织 C-erbB-3/HER3 EGFR家族 老年食管癌 RECEPTOR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中药丹参治疗乳腺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玮 甄林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703-1704,共2页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中药丹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d)静脉滴注,滴注1 h,合并丹参注射液1×10-1g/mL,对照组30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中药丹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d)静脉滴注,滴注1 h,合并丹参注射液1×10-1g/mL,对照组30例,单独给予多西他赛静脉滴注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周期均为4周,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为12.9%,部分缓解(PR)为41.9%,稳定(SD)为29.0%,进展(PD)为16.1%,总有效率为5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4%,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Ⅰ度~Ⅳ度白细胞减少数量分别为15(48.3%)和22(75.8%),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的数量分别为15(48.3%)和24(82.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并且改善循环,可有效防止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丹参注射液 乳腺癌 疗效观察
下载PDF
Go6976阻断EGF的促ER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汉晋 武正炎 +4 位作者 蔡永东 范萍 郑伟 丁永斌 甄林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69-771,共3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和裸鼠模型体内促进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增殖作用,以及应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o6976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技术研究EGF和Go6976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连续观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和裸鼠模型体内促进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增殖作用,以及应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o6976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技术研究EGF和Go6976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连续观察二者干预下的裸鼠乳腺癌模型的种植瘤生长情况7周。结果:流式细胞检测显示EGF组与对照组相比G2/M和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增殖指数(PI)达到0.31,EGF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作用,EGF+Go6976组G0/G1期细胞占91.54%,PI为0.09(P<0.01),显示Go6976有抑制EGF的促增殖作用。对裸鼠种植瘤的生长观测显示EGF组肿瘤体积增长最快,而Go6976组肿瘤体积增长最慢。在肿瘤重量观察中,EGF组肿瘤较对照组增加约78%(P<0.01),显示EGF可以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在裸鼠体内生长,而Go6976+EGF组与EGF组比较,种植瘤重量减少(P<0.01),显示Go6976可以抑制EGF的促肿瘤增殖作用。结论:EGF家族的生长信号无论在体外试验还是在裸鼠模型体内实验中都显示有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的作用。PKC作为EGF家族信号传递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抑制其活性可以对EGF信号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阴性 表皮生长因子 蛋白激酶C 抑制剂
下载PDF
负载乳腺癌抗原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旬 甄林林 +4 位作者 查小明 郑伟 王汉晋 王萱仪 武正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乳腺癌抗原负载的人单核细胞来源DC,应用不同刺激因子使其表面CCR7表达上调,在体外观察其迁移能力。方法:用rhGM-CSF和rhIL-4诱导MoDCs,并负载乳腺癌抗原后,分别与PGE2、LTC4或Bryo-1共培养,检测其表型及其功能变化。结果:... 目的:体外培养乳腺癌抗原负载的人单核细胞来源DC,应用不同刺激因子使其表面CCR7表达上调,在体外观察其迁移能力。方法:用rhGM-CSF和rhIL-4诱导MoDCs,并负载乳腺癌抗原后,分别与PGE2、LTC4或Bryo-1共培养,检测其表型及其功能变化。结果:PGE2、LTC4和Bryo-1在体外不影响Mo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自体特异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与对照组MoDCs相比,PGE2和LTC4作用MoDCs后CD86表达增高,可以上调CCR7mRNA和蛋白表达(P<0·05)。PGE2可以使MoDCs对其配体CCL19和CCL21反应性增强(P<0·05),而LTC4仅能使MoDCs对CCL19反应性增强。Bryo-1虽然可以促进MoDCs成熟,使其CCR7mRNA表达增强,但在CCR7蛋白表达、迁移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似。结论:以PGE2和LTC作用MoDCs后可以通过上调其CCR7表达,促进其迁移趋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乳腺肿瘤 趋化因子 免疫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