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 被引量:1
1
作者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2-50,124,共10页
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于唐宋复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崇儒排佛争儒学正统为其发轫。韩愈刺袁而著《与孟尚书书》,推尊孟子,完善并高扬道统,可以说是唐宋哲学由佛教为主向儒教为主发展总脉络中一个极富戏剧性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捩点。坚... 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于唐宋复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崇儒排佛争儒学正统为其发轫。韩愈刺袁而著《与孟尚书书》,推尊孟子,完善并高扬道统,可以说是唐宋哲学由佛教为主向儒教为主发展总脉络中一个极富戏剧性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捩点。坚守道统,就是坚守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古圣贤一脉相承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路线。韩愈于袁州衙邸挥毫作书,卫道言志,令人感受到了一种殉道者的悲壮。这表现了唐代士人强烈的华夏历史文化主体意识。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韩愈无可争辩地成为唐宋儒学复兴运动之先驱。袁州实可为韩愈道统思想完善守护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袁州 守护道统 儒学复兴 转折点
下载PDF
蔺道人卜居宜春巩村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以《理伤续断方》书前的无名氏序言为线索,采取历史系联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紧扣文本又跳出文本,以大视角全方位对蔺道人及其卜居宜春巩村事由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证辨析。对序言所涉及的会昌法难及其后的反会昌之政的考证表明... 以《理伤续断方》书前的无名氏序言为线索,采取历史系联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紧扣文本又跳出文本,以大视角全方位对蔺道人及其卜居宜春巩村事由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证辨析。对序言所涉及的会昌法难及其后的反会昌之政的考证表明,那个特定的时代(唐会昌、大中年间)及其有关人物、有关历史事件,构成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医学以及行政区域、自然地理、乡情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完整的信息链,可以说事理契合,严密有序,很难编造。而对有关整骨医学用语的语义说解告诉我们,《理伤续断方》带有宜春方言色彩,其中一些重要的整骨术语(如"撙""擫"等)甚至必须用宜春方言义训释才能正确理解,这说明《理伤续断方》面世于宜春并影响宜春是一件真实不虚之事。对"巩村"改名理据的考察辨析,使我们看到"巩村"之"巩"的训诂义包含重要的医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巩村"之"巩"历史音变的考察辨析,使我们看到唐代"钟村"与今之"巩村"历经一千多年时代变化仍具有现实口头"语言化石"式的历史文化系联,这进一步说明《理伤续断方》序言所记真实不虚,从而更进一步说明序言本身真实不虚。蔺道人并非子虚乌有先生。蔺道人之卜居宜春巩村,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这只是一个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蔺道人 《理伤续断方》 宜春巩村 非子虚乌有
下载PDF
“六跪”辨 被引量:1
3
作者 甘也达 《新余高专学报》 2005年第6期79-80,共2页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关键词 六跪 二螯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下载PDF
同治《袁州府志》版本问题
4
作者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4-59,共6页
整理古籍过程中搜集到的同治《袁州府志》的几个馆藏原始文本呈现出复杂情况:有的本子比其他本子多出了几十个页码,有的本子某些书页版心刻有"光绪二十二年知袁州府长白惠格嵌补"字样,有的本子某些书页的文字绘图与其他本子... 整理古籍过程中搜集到的同治《袁州府志》的几个馆藏原始文本呈现出复杂情况:有的本子比其他本子多出了几十个页码,有的本子某些书页版心刻有"光绪二十二年知袁州府长白惠格嵌补"字样,有的本子某些书页的文字绘图与其他本子有细微差别。而一些地方志研究者在其专著中则罗列了同治《袁州府志》的两个刻本,一为"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一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补刻本"。这使人觉得同治《袁州府志》似乎有两个版本。经过调查研究,比对分析,深入细节,廓清迷雾,可以确认同治《袁州府志》只有一个版本,即"同治十三年(1874)袁州府署刻本"。而所谓"光绪二十二年(1896)袁州府署补刻本"只是依照原文原图重刻了"同治十三年(1874)袁州府署刻本"中的几个书版,按今之说法只能算是对原版本作局部小修补后的第二次印刷本,而非同治《袁州府志》的另一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州府志》 同治 刻本 补刻本 版本
下载PDF
“上蓝和尚”考
5
作者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6-11,21,共7页
史乘灯录诸文献中的“上蓝和尚”有二义:一为专名,即专指佛教禅门灯录中的洪州上蓝令超禅师;一为通称,即凡在洪州上蓝院住持过的高僧均可称为“上蓝和尚”。而《旧五代史》所辑《五代史补》提到的那位“失其名”而大为南平王钟传所礼的... 史乘灯录诸文献中的“上蓝和尚”有二义:一为专名,即专指佛教禅门灯录中的洪州上蓝令超禅师;一为通称,即凡在洪州上蓝院住持过的高僧均可称为“上蓝和尚”。而《旧五代史》所辑《五代史补》提到的那位“失其名”而大为南平王钟传所礼的“上蓝和尚”应为通称,具体则指袁州蟠龙山可文禅师,而非洪州上蓝令超禅师。蟠龙可文禅师最初住持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江镇绛桥村之蟠龙山禅寺,为袁州蟠龙寺之开山祖,《祖堂集》称其为“盘龙和尚”;后又续替其法兄上蓝令超禅师住持洪州上蓝院即今南昌佑民寺,《五代史补》称其为“上蓝和尚”。这位被正史称为“上蓝和尚”的蟠龙山可文禅师住持洪州上蓝院前后约十五个年头,于晚唐五代江西钟传政权覆亡前一年归寂。由此推算,《五代史补》提到的那位失其名的“上蓝和尚”即《祖堂集》所录“盘龙和尚”之卒年,可以确定为唐哀帝天祐二年即公元90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蓝和尚 盘龙和尚 袁州蟠龙山 天祐二年
下载PDF
宜春蟠龙寺千年流变研究
6
作者 刘密 甘也达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千年古刹蟠龙寺自唐末南平王钟传始建以来,有过两次大的兴盛时期。一次是唐末可文禅师住持兴盛时期,一次是南宋初和光禅师住持中兴时期。两次兴盛。正相应于中国化佛教史上禅宗发展过程中的两次巨变。唐末始建兴盛时期,禅宗以其"不... 千年古刹蟠龙寺自唐末南平王钟传始建以来,有过两次大的兴盛时期。一次是唐末可文禅师住持兴盛时期,一次是南宋初和光禅师住持中兴时期。两次兴盛。正相应于中国化佛教史上禅宗发展过程中的两次巨变。唐末始建兴盛时期,禅宗以其"不依""不求人"思想指导下的亦禅亦农的农禅体系山林经济,较好地适应了唐武宗会昌毁佛后佛教生存状况极其艰困的环境,而成为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南宋初复建中兴时期,临济宗以其单刀直入、灵活峻烈的机锋接引方式,在佛教儒学化的大背景下几乎独步天下,而形成"临天下,曹一角"的禅宗传法格局。此外又有宋治平年间"赐额永庆"和明洪武年间"立为丛林"两次小中兴。蟠龙寺(院)——永庆寺——报亲显庆寺,一寺数易其名而有二大二小之兴盛,这便是蟠龙山古刹千年流变的历史轨迹。文章采用典籍研究和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行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对蟠龙山建寺的时间缘起、佛祖法嗣的承续关系、历代寺庙规制香火之兴衰、其禅法宗风播撒之历史演变,以及蟠龙寺在宜春地方文化特别是佛教禅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等等,都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研究,基本厘清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龙寺 历史演变 宜春禅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