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1 位作者 曾菊新 孙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55-1863,共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重塑中国现有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格局并形成城乡人居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侧重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并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居文化环境变化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构建由目标层、系统指标层、目标分解层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借助Delphi及AHP法和ArcGIS平台探析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呈现差异化上升的趋势。宜昌、长株潭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优良级别,武汉、南昌两大省会所辖乡村地区发展迅速,衡阳市、常德市等传统工业基地已由优良等级逐步降为较差或恶劣等级。②乡村人居文化环境及子系统质量的演变并非完全同步。人居物质文化是人居文化环境系统演变的基础,直接带动了人居制度文化的优先演变,人居精神文化环境滞后于人居物质、制度文化环境的演变。③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演变由政府体制机制扶持保障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多元主体需求力、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力“四轮”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文化环境 人居制度文化环境 人居精神文化环境 人居物质文化环境 驱动机制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武汉市城市文化消费空间解构——以实体书店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甘依霖 朱媛媛 +1 位作者 陈四云 高喆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0,共6页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为推动文化市场复苏和城市公共空间展演,以武汉市实体书店为典型案例区,综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以书店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1)武汉市实体书店空间分布...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为推动文化市场复苏和城市公共空间展演,以武汉市实体书店为典型案例区,综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以书店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1)武汉市实体书店空间分布模式为集聚型且多核心模式凸显,多元化消费场所催生出新的空间核心点;空间分布方向顺应长江走向显著,同时也在“西北—东南”向有所发展。(2)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在新业态、新功能、新体验的基础上正向更加多元化复合式消费空间转型,推动线上与线下服务空间交互升级,并在消费主义框架内重新解构了实体书店的公共领域内涵,初步建构起兼具开放性、交互性、复合型和公共性的新型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文化消费 空间解构 实体书店 武汉市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韩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7-31,共5页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价值导向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演变与差异化、动力机制及路径等方面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农村文化功能 文化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及其人地关系内涵——以武汉市府河湿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甘依霖 罗静 +2 位作者 朱媛媛 罗名海 田玲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56-1770,共15页
估计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资产研究,对量化核定生态资产、调控城市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府河湿地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框架,分析生态资产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内涵。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府河湿地丰富了城市空... 估计生态系统的城市空间资产研究,对量化核定生态资产、调控城市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府河湿地为例,通过构建城市空间生态资产评估框架,分析生态资产变化及其人地关系内涵。结果显示:(1)2015—2021年,府河湿地丰富了城市空间资产的生态价值供给,在生态工程的作用下存量资产质量提升、流量资产总量较高、上下游资产供给相对不均衡;(2)居民对府河湿地的生态游憩需求提升,表现为数量增长与空间拓展,并存在距离衰减和闲暇时间约束的特征;(3)府河湿地内部系统呈现供需不均衡格局,远距离形成生态—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发展趋势,拓展了人地系统耦合的空间尺度。这种远端相互作用与内部耦合的结合,构成新时期城市空间生态系统的人地耦合模式。研究结果为系统量化城市空间生态资产及其效应提供参考,为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协调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城市生态系统 人地关系 府河湿地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5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1 位作者 李星明 余瑞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8,共9页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社会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文章结合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消费经济学等多维研究视角,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以及中国文化消费的具体情况,从文化消费...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社会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文章结合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消费经济学等多维研究视角,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以及中国文化消费的具体情况,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满意度三个层面构建文化消费指数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东西差异,且存在一条类似人口、经济分布规律的"胡焕庸线","胡线"两侧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②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梯度差异明显,以板块内差距为主,板块间差距为辅。③文化产品供给、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以及教育发展程度共同驱动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④建议通过完善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挖掘文化产品内涵、推广文化教育并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差异化文化政策等策略,合理引导文化消费,实现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环境 文化消费意愿 文化消费满意度 文化消费指数 文化产业 经济发展水平
原文传递
消费升级视角下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菜市场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甘依霖 朱媛媛 +1 位作者 罗静 高喆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消费升级时代孕育了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改变了生活服务业的城市空间格局。论文以菜市场作为生活服务空间的代表,选取武汉市这一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样本及城市疫后复苏“风向标”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GIS空间计量和STATA统计分析,探讨菜市场... 消费升级时代孕育了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改变了生活服务业的城市空间格局。论文以菜市场作为生活服务空间的代表,选取武汉市这一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样本及城市疫后复苏“风向标”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GIS空间计量和STATA统计分析,探讨菜市场综合体系的形成过程、类型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武汉市菜市场经历了传统农贸市场主导—零售新业态扩张—社区尺度回落的历程,形成以大卖场生鲜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及社区菜场为主的复合型生活服务空间,并在疫后展现出一定韧性;②武汉市菜市场整体上由双核心向多核心转变,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且呈现出农贸市场“团簇状”、生鲜超市“条型”、大卖场“点状”、社区菜场“蝶形”的分类型差异化格局;③全业态菜市场布局受社会、经济、区位和发展基础影响显著,传统业态受市场和区位要素影响显著,零售新业态受经济要素和前期菜市场集聚程度的影响显著,且消费升级态势下新建菜市场选址更加偏好购物中心代表的体验式消费场所。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现代菜市场体系的类型研究,拓展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研究的学科视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优化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结构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品质追求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服务空间 菜市场 消费升级 美好生活需求 武汉市
原文传递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胡娟 朱琳 +1 位作者 唐昭沛 甘依霖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5-232,共8页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 从社会记忆的维度,对武汉市283处文物保护单位构建“士农工商兵”的分类体系,并梳理其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发现:①时间上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类型表现出由单一走向丰富的基本特性,可基本分为“远古—六朝”、“隋唐至今”的两大阶段,总体表现为“生存文化—手工文化—学士文化—本土商贸文化—机械文化—军事纪念文化”的过渡特征。②空间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由外围城区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征;总体形成“两轴—四斑—两圈层”的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社会记忆的演化特征体现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说明社会记忆的演化,受到社会群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直接影响,主流生产力决定社会记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记忆 文化圈层 社会劳动分工 楚文化
原文传递
网络零售背景下城市文化消费空间解构与重构——以武汉市实体书店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1 位作者 周笑琦 高喆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77,共7页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析武汉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变化的新趋势。研究表明:武汉市传统书店表现为"T"型分布格局,并沿长江呈"东北—西南"向延伸;新型书店呈"I...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析武汉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变化的新趋势。研究表明:武汉市传统书店表现为"T"型分布格局,并沿长江呈"东北—西南"向延伸;新型书店呈"I"型模式布局,并沿"西北—东南"向拓展。新型书店的设立加强了实体书店沿长江集聚和向远城区扩散的态势,弱化了其"东北—西南"向的显著性。城市文化消费空间以新型书店为载体,以新业态、新功能、新体验为价值导向实施重构,促进了以图书消费为主的商业化空间向"符号化"消费空间转向,初步建构起"共享阅读"向"互助阅读"交互升级的城市新型文化消费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空间 实体书店 网络零售 新冠疫情 武汉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