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3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查翔远 吴建成 +2 位作者 陈祖涛 甘建和 刘升学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6,共3页
65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被选入2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对照组以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5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被选入2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对照组以苦黄注射液静滴给药。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总有效率,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果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较单用苦黄注射液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苦黄注射液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治疗
下载PDF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祖涛 甘建和 路文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共2页
目的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 p HGF)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 (古拉定 ,GLT)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6 0例 ,以评价其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的同时 ,加用 p HGF 16 0~ 2 0 0 mg溶于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持续 1... 目的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 p HGF)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 (古拉定 ,GLT)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6 0例 ,以评价其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的同时 ,加用 p HGF 16 0~ 2 0 0 mg溶于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持续 1个月 ,GL T2 .4g溶于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持续 1个月 ;对照组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 ,以存活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治疗组的存活率为 70 .0 % ( 4 2 / 6 0 ) ,对照组的存活率为 37.9% ( 2 2 / 5 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χ2 =11.0 ,P<0 .0 1)。结论早期、足量联合应用 p HGF和 GLT,能协同促进肝细胞再生与修复 ,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 ,帮助肝脏解毒 ,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及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安全、有效 ,无不良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促肝细胞生长素 还原型谷胱甘肽 存活率
下载PDF
复方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江 甘建和 +2 位作者 赵卫峰 罗二平 庞中强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487,共3页
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配对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 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配对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ALT、AST、HA(透明质酸酶)、LN(层粘连蛋白)、ⅣC(Ⅳ型胶原)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可致HBVDNA一定程度的降低。结果表明,复方甘草甜素可应用于保护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甜素 临床疗效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DNA 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前后 甘草酸二铵 透明质酸酶 层粘连蛋白 显著性差异 血清转换率 对照组 治疗组 随机配对 总胆红素 Ⅳ型胶原 抑制作用 乙肝病毒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朱义玲 崔娟娟 甘建和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40-143,162,共4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231例。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G...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231例。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试验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91.5%;GM试验灵敏度为70.2%,特异度为83.7%。两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7%和78.9%。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但两者联合应用可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下载PDF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突变对重型乙肝患者内毒素及感染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童福易 甘建和 +1 位作者 江敏华 赖仁胜 《抗感染药学》 2011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L)基因突变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LPS)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56例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同时采用LAL试剂凝胶法检测其血清内毒素LPS水平并观察临床...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L)基因突变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LPS)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56例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同时采用LAL试剂凝胶法检测其血清内毒素LPS水平并观察临床感染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该组重型乙肝人群中MBL基因密码子54突变率为35.71%(20/56),突变者组LPS水平为(0.79±0.18)EU/mL,未突变组LPS水平为(0.52±0.15)EU/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6,P<0.01);临床感染率前者65.00%(13/20)高于后者33.33%(12/3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5)。结论: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突变与内毒素LPS水平具有相关性;MBL基因突变患者更易产生内毒素血症,导致患者感染的发生,病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基因突变 乙型肝炎 内毒素 脂多糖 感染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下载PDF
年龄联合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显性肝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张文静 甘建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年龄联合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伴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 目的探讨年龄联合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显性肝性脑病(OH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伴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OHE将患者分为OHE组27例和非OHE组6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OH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单独及联合预测OHE的效能,应用MedCalc软件比较不同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87例患者中,27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发生OHE,发病率为31.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HE组年龄、白蛋白、血钠、ALBI评分与非OH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5%CI:1.02~1.14,P=0.01)、ALBI评分(OR=13.68,95%CI:3.00~62.44,P<0.01)均为肝硬化伴EGVB患者TIPS治疗后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I评分预测OHE的AUC分别为0.67(95%CI:0.55~0.79,P=0.01)、0.72(95%CI:0.60~0.85,P<0.01);年龄联合ALBI评分预测OHE的AUC为0.80(95%CI:0.70~0.91,P<0.01),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75.0%。年龄、ALBI评分单独预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联合ALBI评分预测的AUC大于年龄、ALBI评分单独预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ALBI评分为肝硬化伴EGVB患者TIPS治疗后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用对OHE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肝硬化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显性肝性脑病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甘建和 赵卫峰 +3 位作者 朱翔 徐杰 陈祖涛 范宗滂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01-903,共3页
目的 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 ,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86例重型肝炎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ALSS) +综合基础治疗 ;对照组 35例仅接受综合基础治疗。观察ALSS治疗重型肝炎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目的 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 ,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86例重型肝炎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ALSS) +综合基础治疗 ;对照组 35例仅接受综合基础治疗。观察ALSS治疗重型肝炎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内毒素、白细胞介素 6 (IL 6 )水平和血清氨基酸谱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存活率 6 2 8% ,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 76 0 % ,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 5 9 3%。对照组总存活率 34 3% ,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 5 0 0 % ,慢性重型肝炎30 7%。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1)。治疗组早、中、晚期重型肝炎存活率分别为 92 0 %、6 8 6 %、2 9 2 %。对照组分别为 5 5 5 %、38 8%、0 %。ALSS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 ,血清内毒素、IL 6下降 ,BCAA/AAA升高。ALSS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 2 8 1% ,血浆过敏反应多见 ,发生率为 2 3 2 %。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可靠 ,治疗安全 ,尤其适用于治疗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重型肝炎 治疗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C-kit^+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甘建和 秦爱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27-1030,共4页
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体外增殖、分化进行研究。SD大鼠喂饲2-乙酰氨基芴(2-acetainofluorene,2-AAF)10mg/kg,以促进肝脏干细胞增殖,通过免疫磁珠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标记C-kit阳性细胞以纯化卵圆细胞,进行体外培... 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体外增殖、分化进行研究。SD大鼠喂饲2-乙酰氨基芴(2-acetainofluorene,2-AAF)10mg/kg,以促进肝脏干细胞增殖,通过免疫磁珠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标记C-kit阳性细胞以纯化卵圆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其体外增殖、分化特性。以MACS纯化的C-kit阳性卵圆细胞,90%以上为卵圆细胞抗原(OV6)阳性,大部分甲胎蛋白(AFP)阳性。C-kit阳性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较强,能形成集落样生长,并向胆管细胞及肝细胞分化,表达角蛋白19(CK19)和/或白蛋白(ALB)标记。细胞集落RT-PCR结果显示AFP、CK19及ALB基因均有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利用C-kit标记通过MACS纯化的C-kit+细胞为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干细胞 增殖 分化 细胞体外增殖 细胞分化 C-kit标记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肝脏干细胞 2-乙酰氨基芴 阳性细胞 分离纯化 卵圆细胞
下载PDF
人GM-CSF基因转移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建和 朱翔 +2 位作者 徐杰 万千红 范宗滂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06-707,共2页
关键词 GM-CSF基因转移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抑制 重组腺病毒 乙型肝炎 治疗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甘建和 江敏华 +2 位作者 赵卫峰 徐杰 罗二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各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的水平及其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 ,探讨TNF -α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设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 ,测定每组血清TNF -α、... 目的 通过观察各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的水平及其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 ,探讨TNF -α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设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 ,测定每组血清TNF -α、内毒素、TGF - β1的水平 ,以及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TNF -α、内毒素、TGF - β1在ALSS治疗前后的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TNF - (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ALSS治疗后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等炎性因子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TNF -α逐渐下降的重型肝炎患者 ,病情逐渐好转。结论 高水平的TNF -α在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ALSS治疗可清除TNF -α ,对重型肝炎有明显疗效。血清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肿瘤坏死因子 重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下载PDF
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甘建和 罗二平 +5 位作者 赵卫峰 徐杰 江敏华 朱翔 陈祖涛 吴建成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06-908,共3页
目的 探讨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组合模式。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分治疗 1组、2组。记录每只乳猪分离出的肝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观察各组患者临床表... 目的 探讨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组合模式。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分治疗 1组、2组。记录每只乳猪分离出的肝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观察各组患者临床表现的改变及转归 ,检测治疗前后TBil、DBil、PT、血氨等指标。结果 每只乳猪收获肝细胞 1 0 0~ 1 50g ,细胞数为 0 76~ 1 1 4× 1 0 1 0 ,活细胞占 92 % ,体外培养 1 2小时后活细胞占 90 % ,治疗结束后活细胞占 80 %。组合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氨下降 ,昏迷程度减轻 ,肝性脑病苏醒率 (50 % )高于其它两组 ;肝功能改善 (血清TBil、DBil、TBA低于治疗前 ,P <0 0 5) ;PTA高于治疗前 (P <0 0 5)。治疗 2组晚期重型肝炎存活率 40 0 % ,高于人工肝治疗 1组 (2 0 0 % )、血浆置换组 (2 0 0 % )、对照组 (0 )。结论 由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生物人工肝组成的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组合模式能部分替代肝脏功能 ,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治疗 重型肝炎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甘建和 赵卫峰 +6 位作者 徐杰 罗二平 江敏华 吴建成 吴旭东 施敏 庞中强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3年 6月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32 9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血浆置换治疗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患者存活 2 16例 ... 目的 :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3年 6月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32 9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血浆置换治疗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患者存活 2 16例 (6 5 .6 5 % ) ,死亡 113例 (34.35 % )。讨论 :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年龄、病因、肝病严重程度 (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水平 )、甲胎蛋白、内毒素、并发症发生率、器官衰竭数及血浆置换治疗的时机、频率、血浆置换量及组合模式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密切相关 ,该技术改革促进了其临床应用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受患者年龄、基础肝病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治疗 慢性重型肝炎 疗效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文丽 甘建和 《医师在线》 2024年第7期89-93,共5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时间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与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免疫缺陷和肠道生态异常等有关,其特征是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时间内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与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免疫缺陷和肠道生态异常等有关,其特征是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本文归纳了相关的预后评估体系,主要包括预后评分系统、血清学指标及其他一些复合指标,旨在早期及时评估ACLF患者的预后,从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评分系统
下载PDF
人工虫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甘建和 朱翔 +1 位作者 赵卫峰 罗二平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557-558,共2页
对 8 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虫草治疗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M、细胞免疫功能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改善情况 ,并与常规护肝 ,对症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接受 6个月治疗后 ,治疗组HB... 对 8 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虫草治疗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M、细胞免疫功能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改善情况 ,并与常规护肝 ,对症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接受 6个月治疗后 ,治疗组HBeAg阴转率 39.1% ,抗HBe阳转率 36 .6 % ,HBV -DNA阳性率由 10 0 %降至 5 2 .4% ,CD3 、CD4 、NK分别从治疗前 5 2 .3%、30 .8%和 5 .2 %上升至 6 6 .7%、39.5 %和 8.7% ,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表明 ,人工虫草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可调节免疫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虫草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中药
下载PDF
肝区红外线辐射能量测定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早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甘建和 戴云 蒋滢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606-607,615,共3页
运用数字式人体能量测量仪对5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体表肝、心、肺、胃区红外线辐射能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期肝区能量值高于自身心、肺、胃区(P<0.01)和正常人... 运用数字式人体能量测量仪对5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体表肝、心、肺、胃区红外线辐射能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期肝区能量值高于自身心、肺、胃区(P<0.01)和正常人肝区(P<0.01);慢性乙型肝炎肝区能量值和自身心、肺、胃区无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肝区能量值明显低于自身心、肺、胃区(P<0.01)和正常人肝区(P<0.01);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区能量值明显高于自身心、肺、胃区(P<0.01)和正常人肝区(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能量值和肝硬化代偿期组能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肝区能量值显著异常可成为早期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 辐射能量 病毒性肝炎 肝硬变 诊断
下载PDF
血浆置换量对重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甘建和 赵卫峰 +6 位作者 徐杰 吴建成 罗二平 江敏华 陈祖涛 吴旭东 施敏 《苏州医学》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血浆置换量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253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浆置换量4000~4600ml组(A组)和3000ml组(B组)],观察治疗效果。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氨、血清内毒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 探讨不同血浆置换量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253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浆置换量4000~4600ml组(A组)和3000ml组(B组)],观察治疗效果。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氨、血清内毒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A组总胆红素、胆汁酸、ET、TNFα的清除率分别为60.3%和49.6%、41.9%和51.4%,明显高于B组。存活率:A组为69.11%,B组为42.86%(P<0.05)。早、中、晚期患者存活率:A组分别为95.00%、69.89%、37.25%;B组分别为92.86%、38.46%和13.64%,两组中,晚期患者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随血浆置换量的增加能提高各种毒性产物的清除率,进一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推荐置换量为4000~46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量 重型肝炎 治疗 效果 影响
下载PDF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甘建和 朱翔 +1 位作者 赵卫峰 罗二平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698-699,共2页
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 2例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血清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并与干扰素治疗的 39例和一般护肝、退黄治疗的 2 6例 (对照组 )作比较。结果 苦参素组胆红素复常率 96 .2 % ,ALT复常... 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 2例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血清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并与干扰素治疗的 39例和一般护肝、退黄治疗的 2 6例 (对照组 )作比较。结果 苦参素组胆红素复常率 96 .2 % ,ALT复常率 88.5 % ,AST复常率 80 .8% ,HBeAg阴转率 46 .2 % ,抗HBeAg阳转率 5 3.8% ,HBV -DNA阴转率 5 5 .8%。其疗效和干扰素组基本接近 (P >0 .0 5 ) ,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未见明显变化。提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素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移表达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甘建和 王爱珍 +4 位作者 万千红 刘月秀 李慈安 赵卫峰 徐杰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6年第8期524-526,共3页
为了探讨人GM-CSF基因转移表达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运用携带人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表明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人GM-CSF基因在转染细胞中,可持续表达1.26±0.065~2.09±... 为了探讨人GM-CSF基因转移表达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运用携带人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表明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人GM-CSF基因在转染细胞中,可持续表达1.26±0.065~2.09±011ngs·ml-1·24h-1水平26天左右。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在GM-CSF基因转架前后及分泌GM-CSF细胞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已共同培养前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CD3、CD4、CD8、CD16、CD19淋巴细胞比率的变化,提示GM-CSF基因转染的淋巴细胞及与分泌GM-CSF细胞共同培养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P<0.01),CD3、CD4、CD8、CD16、CD19淋巴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P>0.05).小剂量IL-2(25IU/ml)存在时,GM-CSF基因转染及与分泌GM-CSF细胞共同培养的PBMCs中CD3、CD4、CD16淋巴细胞比率升高(P<0.01),CD8、CD19淋巴细胞比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 巨噬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腺病毒 乙型肝炎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甘建和 江敏华 +3 位作者 罗二平 徐杰 朱翔 赵卫峰 《苏州医学杂志》 2001年第4期172-17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肝炎各期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ALSS)治疗前后NO的改变,探讨NO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设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每组患者血清NO以及内毒素、TNF-a的水...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肝炎各期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ALSS)治疗前后NO的改变,探讨NO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设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每组患者血清NO以及内毒素、TNF-a的水平。测定ALSS治疗前后重型肝炎患者NO、内毒素及TNF-a的水平。结果ALSS治疗前重型肝炎患者血清NO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明显降低。NO等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较好。结论NO是参与重型肝炎肝脏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血清NO水平的变化对评估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血清 一氧化氮 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 内毒素 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