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与舍饲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对比
1
作者 刘红山 马志远 +3 位作者 裴成芳 吴刀知才让 甘水燕 周建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头年龄相同(4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 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头年龄相同(4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放牧育肥模式,HF组牦牛采用现代短期舍饲育肥模式。结果表明:1) HF组牦牛平均日增重较NG组显著提高了36%(P <0.05),其提高。2) NG组牦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HF组(P <0.05)。3) NG组牦牛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HF组(P <0.05),而白细胞数和平均血红蛋白量却显著低于HF组(P <0.05),其余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均不受育肥模式的影响(P> 0.05)。4) NG组牦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极显著高于HF组(P <0.01),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P> 0.05)。综上所述,与传统放牧组相比,短期舍饲育肥可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提高其日增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肥育效果;然而,放牧组牦牛血液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携氧与抗氧化能力,表明其对高原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育肥模式 平均日增重 瘤胃发酵 血液参数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牦牛与黄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甘水燕 刘红山 +3 位作者 裴成芳 吴刀知才让 周建伟 李发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9-379,共11页
本试验旨在对比研究牦牛与黄牛在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血液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育肥牛种及饲养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试验选取4周岁、体况相近的健康去势牦牛[(2... 本试验旨在对比研究牦牛与黄牛在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和血液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育肥牛种及饲养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试验选取4周岁、体况相近的健康去势牦牛[(211±6)kg]和柴达木黄牛[(210±7)kg]各6头,以单栏饲养方式进行育肥研究。试验饲粮由精料和粗料2部分构成,其中精料补充量为每头牛2.0 kg/d,粗料自由采食。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95 d。结果表明:1)牦牛的总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黄牛(P<0.05),但是平均日增重在2物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牦牛料重比显著低于黄牛(P<0.05)。2)牦牛与黄牛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3)牦牛瘤胃液pH有高于黄牛的趋势(P=0.083),其支链脂肪酸浓度也显著高于黄牛(P<0.05),但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及丁酸浓度在2物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牦牛瘤胃液氨态氮、游离氨基酸氮和可溶性蛋白氮浓度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5)牦牛血液中的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均显著低于黄牛(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含量、血小板(PLT)数却都显著高于黄牛(P<0.05)。综上所述,在低精料舍饲育肥条件下,牦牛较黄牛采食量更小,但是饲料转化效率更优,因而前者能产生更加高效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黄牛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瘤胃发酵 血液生理指标
下载PDF
反刍动物体内尿素循环及其转运蛋白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甘水燕 刘虎 周建伟 《中国乳业》 2021年第9期21-31,共11页
虽然在哺乳动物体内都存在尿素循环利用机制,但是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的存在而使得尿素循环在维系机体氮平衡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瘤胃壁扩散或转运,血液中的尿素可进入胃肠道,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 虽然在哺乳动物体内都存在尿素循环利用机制,但是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的存在而使得尿素循环在维系机体氮平衡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瘤胃壁扩散或转运,血液中的尿素可进入胃肠道,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态氮,从而为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提供氮源。研究表明,尿素在瘤胃上皮的自由扩散速度较慢,而尿素转运蛋白可以介导尿素分子高效地进行跨膜转运,其也被认为是反刍动物尿素循环最重要的调控因子。然而,相关报道已经证实,尿素转运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发挥受到日粮营养水平与结构组成、瘤胃内环境、动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尿素循环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了反刍动物体内尿素循环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尿素转运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其分子调控过程,以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反刍动物尿素循环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生产实践中动物氮素的精准营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循环 尿素转运蛋白 水通道蛋白 反刍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