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乱弧菌DsbA蛋白通过增强MSHA的表达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
1
作者 薛媛媛 吴春琴 +3 位作者 江秀军 甘超宁 宋厚辉 杨梦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30-1736,共7页
【目的】阐明霍乱弧菌DsbA蛋白(VcDsbA)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Overlapping PCR的方法构建VcdsbA基因敲除质粒p MH524;采用同源重组和基因克隆的方法对霍乱弧菌dsbA(vc0034)基因进行敲除和回补;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 【目的】阐明霍乱弧菌DsbA蛋白(VcDsbA)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Overlapping PCR的方法构建VcdsbA基因敲除质粒p MH524;采用同源重组和基因克隆的方法对霍乱弧菌dsbA(vc0034)基因进行敲除和回补;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比较野生株(WT)、dsbA突变株(ΔdsbA)和回补菌株(CΔdsbA)的生物被膜形成差异;用荧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分析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甘露糖敏感血凝素纤毛合成蛋白(Mannose-sensitive hemagglutinin,pili biogenesis protein,MSHA)在霍乱弧菌WT、ΔdsbA和CΔdsbA中表达水平的区别。【结果】成功构建霍乱弧菌dsbA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补株;与WT相比,ΔdsbA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且msh操纵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VcDsbA可能通过影响其它调控因子直接或间接增强霍乱弧菌MSHA的生物合成,从而促进霍乱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为进一步研究DsbA在霍乱弧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生物被膜 VcDsbA MSHA
原文传递
慢性帕金森病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鲍宇 甘超宁 +2 位作者 杜媛媛 岳峰 陈彪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建立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食蟹猴动物模型,评价该模型动物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方法食蟹猴10只[年龄(15.0±1.5)岁],其中5只为慢性帕金森模型(PD模型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建立评价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学... 目的建立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食蟹猴动物模型,评价该模型动物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方法食蟹猴10只[年龄(15.0±1.5)岁],其中5只为慢性帕金森模型(PD模型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建立评价食蟹猴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学方法,包括哄骗取食测试(apathy feeding test,AFT)、人类入侵者测试(Human Intruder Test,HIT)、新颖水果测试(Novel Fruit Test,NFT)、潜在捕食者测试(Predator Confrontation Test,PCT),比较不同刺激时两组动物行为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AFT中,PD组两侧观察食物时长均高于正常组[左侧:0.73(0.49)s,0.50(0.28)s,P<0.01;右侧:0.75(0.60)s,0.53(0.16)s,P<0.01],PD组右侧障碍,左侧拿取食物时长显著高于正常组[0.83(0.20)s,0.57(0.14)s,P<0.01]。在HIT中,PD组运动及站立行为均高于正常组,出现了异常的攀爬、磨牙、抓挠、摇晃笼具等行为(P>0.05),而笼后时长在直视期与背对期明显低于正常组[直视期:0(64.70)s,111.27(38.94)s,P=0.033;背对期:0(25.84)s,120(114.69)s,P=0.028;H=17.397];但在PCT中,PD组的拿取率低于正常组,退缩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多角度评价非人灵长类动物焦虑抑郁的行为学方法,证实了慢性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样行为,为临床前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食蟹猴 焦虑 抑郁 人类入侵者测试 哄骗取食测试 新颖水果测试 潜在捕食者测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