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合金螺旋铣孔与传统钻孔的加工质量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吉春辉 田利成 +2 位作者 秦旭达 刘振旺 刘婕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共4页
对钛合金进行了螺旋铣孔与传统钻孔试验,研究了两种孔的加工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钛合金螺旋铣孔的质量相对较高,表面粗糙度相对较小;对于螺旋铣孔工艺,轴向每转进给量是影响孔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切向每齿进给量是影响孔圆度的... 对钛合金进行了螺旋铣孔与传统钻孔试验,研究了两种孔的加工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钛合金螺旋铣孔的质量相对较高,表面粗糙度相对较小;对于螺旋铣孔工艺,轴向每转进给量是影响孔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切向每齿进给量是影响孔圆度的主要因素,螺旋铣孔参数对孔径的影响不大;对于传统钻孔工艺,轴向每转进给量是影响孔表面粗糙度、圆度和孔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螺旋铣孔 传统钻孔 孔质量
下载PDF
钛合金螺旋铣孔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吉春辉 刘振旺 +3 位作者 秦旭达 田利成 张烘州 刘婕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25-231,共7页
螺旋铣削作为一种新工艺在钛合金制孔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表面粗糙度是评价钛合金孔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Matlab建立钛合金螺旋铣孔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开展钛合金螺旋铣孔实验,研究发现:在0.15-0.25 mm/rev范围内,随着螺距的增大,... 螺旋铣削作为一种新工艺在钛合金制孔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表面粗糙度是评价钛合金孔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Matlab建立钛合金螺旋铣孔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开展钛合金螺旋铣孔实验,研究发现:在0.15-0.25 mm/rev范围内,随着螺距的增大,钛合金孔表面粗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0.03-0.05 mm/tooth范围内,随着切向每齿进给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呈现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类似的,在2 500-3 500 r/min范围内,随主轴转速的提高,表面粗糙度变化曲线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但之后又有平缓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钛合金螺旋铣孔参数优化及表面粗糙的控制研究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理论 钛合金 螺旋铣孔 表面粗糙度 切削参数
下载PDF
基于螺旋铣孔柔性切削力建模的孔径误差补偿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士鹏 田利成 +3 位作者 秦旭达 张笑宇 张烘州 李永行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3,共7页
螺旋铣孔技术有较高的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但在小孔加工过程中,在螺旋铣刀小直径、大长径比和径向切削力的共同作用下,刀具易发生挠曲变形,导致较大的孔径误差.针对此问题,通过研究刀具受力挠曲变形规律,结合切削力... 螺旋铣孔技术有较高的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但在小孔加工过程中,在螺旋铣刀小直径、大长径比和径向切削力的共同作用下,刀具易发生挠曲变形,导致较大的孔径误差.针对此问题,通过研究刀具受力挠曲变形规律,结合切削力与刀具挠曲变形量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螺旋铣孔切削力的柔性预测模型;并基于镜像对称原理和迭代算法对孔径进行误差补偿.试验结果表明,补偿之后孔径误差由约35,μm降低到5,μm左右,极大改善了小直径孔的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铣削 柔性切削力模型 刀具挠曲变形 误差补偿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钛合金钻孔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振旺 秦旭达 +2 位作者 田利成 张笑宇 吴强 《航空制造技术》 2016年第17期71-76,共6页
随着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数字化自动装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的钻孔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钻孔切削加工... 随着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数字化自动装配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的钻孔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钻孔切削加工特性出发,对传统钻孔加工中,在孔加工质量、钻孔刀具两方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简述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钛合金的钻孔技术研究状况,并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与关注点,将对这两种材料实际钻孔加工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提高航空产品制造及装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钻孔刀具 孔加工质量
下载PDF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利成 《医疗装备》 2021年第20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三维适形...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三维适形放疗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放疗基础上口服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2年内总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2年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足综合征、呕吐、骨髓抑制、吻合口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可有效避免患者术后肿瘤发生局部复发及转移,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直肠癌 放射治疗 卡培他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尼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及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利成 吕冰 《医学信息》 2021年第19期152-154,共3页
目的评估尼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及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联... 目的评估尼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及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治疗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抗增殖基因mRNA表达、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6.29%,与对照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SCC、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抗增殖基因PTEN、FHIT、STC1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个月、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顺铂及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抗增殖基因mRNA表达,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不会增加临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宫颈癌 尼妥珠单抗 肿瘤标志物 抗增殖基因mRNA表达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冰 田利成 何振芬 《医学信息》 2021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pH值、剩余碱(BE)以及血乳酸(BL)]、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PaO_(2)、PaCO_(2)、血pH值、BE、BL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TT、TT、PT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时间低于对照组,液体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有利于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凝血功能,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常规液体复苏 创伤性休克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冰 田利成 何振芬 《医学信息》 2022年第3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 目的研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未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观察组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率恢复和呼吸窘迫缓解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恢复、呼吸窘迫改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SaO_(2)、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促进心率恢复,缩短呼吸窘迫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呼吸功能,且可降低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