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对动物肝出血模型止血效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孝野 孙久惠 +5 位作者 王梦军 陈哲远 韩晓 刘颖 马瑞珩 金红旭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4期248-250,277,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对动物肝出血模型止血效能。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组、商品壳聚糖止血材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6只,建立大鼠肝出血模型,将大小相同的止血材料覆盖在出血伤口表面,其上覆盖一50 g... 目的 探讨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对动物肝出血模型止血效能。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组、商品壳聚糖止血材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6只,建立大鼠肝出血模型,将大小相同的止血材料覆盖在出血伤口表面,其上覆盖一50 g砝码按压,记录止血时间和出血量;选择3头巴马猪,建立巴马猪肝出血模型,将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应用在肝出血伤口表面,其上覆盖一2 500 g砝码按压,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埋置于皮下,3周后可见材料明显缩小;埋置于腹腔内肝表面,3周后材料呈环状降解,与肝表面紧密粘附。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作用于大鼠肝出血模型后,肝表面未见有大块血凝块形成,切口边缘未见有活动性出血。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组的止血时间短于空白对照组和商品壳聚糖止血材料组、出血量少于空白对照组和商品壳聚糖止血材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作用于巴马猪肝出血模型后,猪腹腔内未见明显的血凝块,其与肝创面粘附良好。结论 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能在体内降解,在SD大鼠和巴马猪肝出血模型中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壳聚糖止血材料 降解 肝出血模型 止血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郭玲玲 韩晓 +4 位作者 陈哲远 程凤 王卓君 田孝野 金红旭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6-69,73,共5页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外泌体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脑创伤组、外泌体组大鼠采用落体...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外泌体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脑创伤组、外泌体组大鼠采用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创伤模型,外泌体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300μg。7 d后,通过水迷宫评价大鼠记忆能力,通过湿干重、Tau和S100β蛋白评价脑组织损伤及修复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rkA和TrkB蛋白表达。结果 脑创伤组大鼠湿干比、Tau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泌体组大鼠湿干比、Tau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脑创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创伤组比较,外泌体组大鼠第2~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时间延长,脑组织NGF、BDNF、TrkA和TrkB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能够减轻脑创伤后记忆障碍,其机制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及TrkA/TrkB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脑创伤 记忆障碍 神经营养因子 机制
下载PDF
新型电阻加热毯对严重低温小鼠复温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孝野 马瑞珩 +8 位作者 张春阳 巩天星 刘颖 丛培芳 陈哲远 程凤 王卓君 韩晓 金红旭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电阻加热毯对严重低温小鼠的复温效果。方法选取66只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严重低温小鼠模型制备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各3只,将各组小鼠分别放置于不同的低温环境饲养,采用行动障碍能力评分表评估各组小鼠的... 目的探讨新型电阻加热毯对严重低温小鼠的复温效果。方法选取66只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严重低温小鼠模型制备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各3只,将各组小鼠分别放置于不同的低温环境饲养,采用行动障碍能力评分表评估各组小鼠的行动能力,确定严重低温小鼠组。严重低温小鼠复温方法:将48只小鼠肛温降至严重低温组所设置的温度,并将其随机分为新型电阻加热毯组、羊毛毯组及未复温组,每组各16只。小鼠行动能力根据行动能力障碍评分表进行测定。采用新型电阻加热毯与羊毛毯对严重低温小鼠进行复温,观察小鼠在15、30、45、60 min时复温速率和行动能力的变化,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结果选用小鼠肛温在(14℃±1℃)为严重低温。新型电阻加热毯组复温15、30、45、60 min的复温速率均高于羊毛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电阻加热毯组复温15、30、45、60 min时行动能力障碍评分均低于羊毛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电阻加热毯组、羊毛毯组小鼠死亡率均低于未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电阻加热毯作为一种新型复温材料,能够快速、有效地复温,复温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低温 复温速率 行动能力 新型电阻加热毯
下载PDF
低温致急性全身性冷损伤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4
作者 田孝野 刘颖 +7 位作者 王卓君 陈哲远 程凤 韩晓 丛培芳 史秀云 马瑞珩 金红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1-526,共6页
目的通过环境低温条件,建立急性全身性冷损伤小鼠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98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2~27 g,周龄10周。根据寒冷环境条件小鼠肛温变化将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7组(n=14),即A组(38.5±1)℃、B组(35±1)℃、C组(30&... 目的通过环境低温条件,建立急性全身性冷损伤小鼠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98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2~27 g,周龄10周。根据寒冷环境条件小鼠肛温变化将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7组(n=14),即A组(38.5±1)℃、B组(35±1)℃、C组(30±1)℃、D组(25±1)℃、E组(20±1)℃、F组(15±1)℃、G组(10±1)℃,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置于常规环境(205)℃,实验组小鼠置于-20℃低温人工气候箱内,间断测量小鼠肛温(作为核心体温),记录小鼠核心体温分别降至B组、C组、D组、E组、F组、G组所需时间。翻正反射评估小鼠意识状态,观察小鼠行动能力和各器官大体状态,检测小鼠血常规和各器官HE染色。结果随着实验组小鼠设置核心体温越低,则所需时间越长。B、C、D三组小鼠意识状态、行动能力以及各器官大体状态、血常规、各器官HE染色与A组基本一致,未出现急性全身性冷损伤,因此B、C、D组的血常规、器官大体观察、器官HE染色与A组的比较不再展示;与A组相比,E组小鼠开始出现意识状态和行动能力障碍,随着核心体温的降低损伤加重,G组小鼠死亡;与A组相比,E组小鼠血常规(WBC、RBC、HGB、PLT)各指标开始出现降低,单因素方差计算仅WBC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E组相比,F组小鼠血常规(WBC、RBC、HGB、PLT)各指标进一步降低,单因素方差计算各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E组小鼠肺脏、肝脏、脾脏表面开始出现颜色变暗,与A组、E组相比,F组小鼠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及心脏颜色进一步加深、变暗,可见边缘不齐;各器官HE染色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E组小鼠开始出现部分肺泡结构破坏以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中央静脉轻度充血,脾脏红髓与白髓部分见界限不清,与A组、E组相比,F组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及大脑组织病理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通过环境低温条件进行小鼠意识状态、行动能力、各器官大体状态、血常规及各器官HE染色指标检测,可模拟临床急性冷损伤进展过程,急性全身性冷损伤小鼠动物模型制备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全身性冷损伤 动物模型 意识状态 行动能力 血常规 大体观察 器官HE染色 肛温(核心体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