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景峰 郭成藏 +4 位作者 谈建鑫 康亚龙 曹晶晶 田宝庚 刘建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45-551,共7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25、30年)和3个土层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研究了新疆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氮储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过程中,土壤全...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25、30年)和3个土层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研究了新疆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氮储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过程中,土壤全氮储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在不同的年限,增加的程度不同;棉花短期连作(5年和10年)0~60 cm土壤全氮储量是一个明显的渐增过程,随后是一个缓慢增长的积累过程。从增长速率来看,0~60 cm土壤氮储量的增长速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土壤容重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各年限的土壤全氮储量随深度增加均有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0~20 cm)全氮储量均大于深层土壤(20~40 cm和40~60 cm),并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0~60 cm剖面土壤全氮储量表聚性越来越明显。从不同连作年限来看,短期连作时期(5~10年)土壤全氮储量的增加体现在0~60 cm各个深度,而经过长期连作后(10~30年),土壤深层20~40 cm深度的氮储量会逐渐增加,但40~60 cm深度增加较缓慢。总之,新疆绿洲棉田土壤中的氮是“氮汇”,并且棉花连作增加了各土层的土壤氮储量,提高了新疆绿洲棉田的持续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绿洲 棉花 连作 全氮储量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丽 马贤超 +1 位作者 田宝庚 刘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64-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方法]利用扬州大学连续定位的稻麦两熟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为主要技术,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轮耕1、轮耕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少耕秸秆半量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方法]利用扬州大学连续定位的稻麦两熟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为主要技术,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轮耕1、轮耕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少耕秸秆半量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结果]秸秆还田,特别是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有助于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的含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受秸秆还田量的多少和翻耕程度影响不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少耕(MTS)和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结论]连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一定程度的秸秆还田也有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影响
下载PDF
双季稻秸秆还田处理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贤超 袁伟 +2 位作者 王子阳 田宝庚 刘世平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22期1-5,共5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秸秆的处理,一度成为业内广泛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在众多的途径中,以秸秆还田受追捧的程度最深。江西作为我国南方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在江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的...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秸秆的处理,一度成为业内广泛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在众多的途径中,以秸秆还田受追捧的程度最深。江西作为我国南方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在江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的减施氮肥试验,探究双季稻秸秆直接还田与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上3叶的叶宽,从而提高叶面积;改善水稻生育后期的氮素水平,提高后期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上3叶的光合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本研究通过秸秆还田、激发剂施用、合理肥料运筹等技术,减少氮肥的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证双季稻不减产,为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减施氮肥 双季稻 生长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正萍 田宝庚 +3 位作者 陈婉华 王子阳 袁伟 刘世平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3,共6页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MTS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64%和19.76%,具有明显的养分积累效果;但连续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RNT和RCT处理小麦产量较高,分别比NTS处理增加了16.33%和10.34%;同时RNT处理小麦的加工品质及面条质量也有提高趋势。因此,麦季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优先选择的耕作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小麦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