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颧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向前 王国平 +4 位作者 陈玉凤 闫向勇 田恩琪 陶晨 郭宇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颧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笔者医院接受颧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所有患者给予丙泊酚...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颧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笔者医院接受颧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所有患者给予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维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后15min(T_(1))、手术开始(T_(2))、手术完成(T_(3))及术后48h(T_(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记录两组的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分别采用Ramsa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别记录两组术后1h的镇静和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4h及术后48h氧化应激指标[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醛固酮(Aldosterone,ALD)]、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Tau和β蛋白(S100β)];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围术期HR、SpO_(2)、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和VAS均显著降低,Ramsay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O-1、MDA、SOD、AngⅡ、NE、ALD、IL-6、TNF-α、CRP、NSE、GFAP、Tau、S100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O-1、SOD均明显降低,MDA、AngⅡ、NE、ALD、IL-6、TNF-α、CRP、NSE、GFAP、Tau、S100β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观察组HO-1、SOD均较高,MDA、AngⅡ、NE、ALD、IL-6、TNF-α、CRP、NSE、GFAP、Tau、S100β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颧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麻醉 颧骨骨折 内固定术 炎症因子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新斯的明骶管注射超前镇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国强 陈曦 田恩琪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6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新斯的明超前镇痛在肛肠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骶管麻醉下行痔疮、肛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I组)、对照组(Ⅱ组),观察组骶管注射试验剂量的局麻药后,加入新斯的明0.7mg行超前镇痛,对照组患者骶管不用...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新斯的明超前镇痛在肛肠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骶管麻醉下行痔疮、肛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I组)、对照组(Ⅱ组),观察组骶管注射试验剂量的局麻药后,加入新斯的明0.7mg行超前镇痛,对照组患者骶管不用新斯的明;记录术后3、6、12、24h的疼痛评分及哌替啶使用时间与次数,并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副作用,记录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尿时间,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结果新斯的明超前镇痛患者,术后24h以内镇痛效果较佳,各时点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且应用镇痛药的时间明显延迟和次数减少(P<0.05);肛门排气、排尿时间Ⅰ组明显早于Ⅱ组患者(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皮肤骚痒、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论新斯的明骶管注射超前镇痛在肛肠手术患者可较好地缓解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且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尿潴留,而无明显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麻醉 新斯的明 超前镇痛 肛肠手术
下载PDF
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郭艳 田恩琪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4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低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辅助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长治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低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辅助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长治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n=30)、B组(n=32)与C组(n=33)。术中对三组患者均进行静脉麻醉,从麻醉诱导前10 min开始,分别为A组患者、B组患者与C组患者静脉滴注低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和生理盐水,一直滴注至手术结束前15 min,然后比较三组患者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的评分。结果:术前,三组患者的LOTCA评分相比,P>0.05。术后1 d,三组患者的LOTCA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d,A组患者的LOTCA评分高于B组患者与C组患者,P<0.05。术后1 d,B组患者的LOTCA评分高于C组患者,P<0.05。结论:用低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辅助麻醉有利于保护其术后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 辅助麻醉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触液核神经元蛋白激酶C磷酸化水平调制炎性痛大鼠的痛觉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芳 王家友 +1 位作者 田恩琪 张励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1-59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触液核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用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来建立炎性痛模型,用Western blot检测炎性痛模型大鼠触液核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磷酸化水平的变... 本研究旨在探讨触液核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用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来建立炎性痛模型,用Western blot检测炎性痛模型大鼠触液核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检测来了解大鼠炎性痛觉情况。结果显示,炎性痛大鼠CFA注射后第1、3和7天TWL显著降低,注射CFA后24 h时触液核中p-PKC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侧脑室注射PKC抑制剂GF109203X可降低炎性痛大鼠触液核PKC磷酸化水平并提高痛觉阈值。以上结果提示,阻断触液核中PKC通路的信号转导可能是减轻或消除炎性痛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蛋白激酶C 炎性痛
原文传递
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宿世玉 田恩琪 +2 位作者 党秀静 孔敏 张励才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7-809,共3页
目的 探讨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40~ 280 g.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大鼠分为3组(n=14):生理盐水组(C组)、丙酮组(A组)和恶唑酮组(O组).O组于颈背部涂抹0.5%恶唑酮15μl,C组... 目的 探讨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40~ 280 g.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大鼠分为3组(n=14):生理盐水组(C组)、丙酮组(A组)和恶唑酮组(O组).O组于颈背部涂抹0.5%恶唑酮15μl,C组和A组分别涂抹等容量生理盐水和丙酮,分别于给药后7、9、13、16、17、18、21、23 d重复上述处理,记录每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每组取6只动物,在最后1次涂抹恶唑酮后2h取脑组织,测定触液核c-Fos表达.第二部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C1组)、慢性瘙痒组(CI组)和慢性瘙痒+触液核毁损术组(CI+ KA组),CI组和CI+ KA组采用上述方法制备慢性瘙痒模型,触液核毁损术于第8次给药后6h实施,并记录第9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结果 第一部分 与C组比较,A组T4-8时搔抓次数增多,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A组和O组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与A组比较,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第二部分 与C1组比较,CI组和CI+ KA组搔抓次数增多(P<0.05),而CI+ KA组搔抓次数少于CI组(P<0.05).结论 触液核参与了大鼠慢性瘙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瘙痒症 触液核
原文传递
大鼠触液核MrgA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的表达增加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玉凤 田恩琪 +2 位作者 王国平 周芳 张励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3-358,共6页
本文旨在观察MrgA(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为触液核通过MrgA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按照文献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 本文旨在观察MrgA(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为触液核通过MrgA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按照文献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CCI)大鼠模型,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和热痛敏刺激仪监测大鼠痛行为,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追踪和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并比较MrgA在正常和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显示,CCI大鼠第5、7、10、14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Mrg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有分布,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到峰值时触液核Mrg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通过MrgA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MrgA 神经病理性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