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成娟 朱平 +1 位作者 马琼 朱玉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地面有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地面伴有辐合线;散度场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整层大气都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水汽条件特征表现为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700h Pa上比湿均在8g/kg以上;强降水产生的区域均为Ki>32℃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到暴雨 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基于加密站资料的青藏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田成娟 马元仓 +2 位作者 刘雪梅 郭晓宁 马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2期97-100,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西宁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NCAR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西宁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NCAR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北部交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雷达回波表现为弓形回波,伴有持久的中气旋,最强回波可达65 dBz以上,顶高17 km以上,VIL在30~40 kg/m^2,是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气压、温度、相对湿度均出现了不连续线,强降水发生时出现气压上升、相对湿度突升,温度突降特征,气压与湿度呈同位相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位相相反,强降水发生在辐合线的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雷达特征 加密站资料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ECMWF细网格产品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预报中的使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成娟 王振海 +1 位作者 郭晓宁 欧建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4期123-127,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ECWMF细网格模式产品(0.25°×0.25°)资料,针对2017年7月23—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ECWMF细网格产品资料地面至中高层湿区的叠加区域及水汽通量...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ECWMF细网格模式产品(0.25°×0.25°)资料,针对2017年7月23—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ECWMF细网格产品资料地面至中高层湿区的叠加区域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汇合区域对大到暴雨落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大雨或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单一模式预报量级均偏小,落区偏西,而综合多种模式的相关产品能给预报提供更好的参考,本地化QPF客观产品对大到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细网格模式 QPF降水产品 性能评估 地形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田成娟 魏国财 +2 位作者 朱平 蔡忠周 马琼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64-468,共5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自动站、NCEP1°×1°再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自动站、NCEP1°×1°再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北部交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成因;Ki>32℃区域与强对流区域相对应;水汽特征为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水汽通量在6~8 g/s;红外云图为云团结构紧密,边界清晰,近似椭圆状的中尺度对流云团,TBB<-73℃的区域和梯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的落区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强对流天气 特征分析 不稳定能量 卫星云图
下载PDF
近34年青海省雾霾天气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田成娟 党永秀 +2 位作者 祁得兰 贾红莉 张吉农 《青海气象》 2015年第2期25-27,共3页
利用1980-2013年青海省50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青海省近34年雾、霾、轻雾出现各站的日数和频次数。结果表明,青海省霾天气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北、海南、玉树西北部(曲麻莱、治多)、果洛北部(玛多、玛沁),整体呈西北部地区偏多,东... 利用1980-2013年青海省50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青海省近34年雾、霾、轻雾出现各站的日数和频次数。结果表明,青海省霾天气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北、海南、玉树西北部(曲麻莱、治多)、果洛北部(玛多、玛沁),整体呈西北部地区偏多,东部农业区最少;青海省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等年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区域,是雾、轻雾集中出现的区域,霾天气出现最多的区域是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也是雾、轻雾出现最少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雾霾 空间特征 分析
下载PDF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成娟 王致远 +1 位作者 张吉农 刘雪梅 《青海科技》 2011年第5期62-65,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区域性 大到暴雨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大到暴雨雷达和云图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成娟 朱玉军 +1 位作者 马琼 朱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8-83,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1°×1°再分析、自动站、西宁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2015年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1°×1°再分析、自动站、西宁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2015年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TB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地面有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伴有辐合线.(2)"6.19"是混合云系造成,水汽图像上表现为白亮、密实的区域,TBB>-33℃,"8.1"为结构紧密、呈椭圆形的中尺度对流云团,TBB<-73℃.(3)"6.19"为混合型降水回波,"8.1"为"S"型回波,强度达到55dBZ,强中心高度15km,形成"列车效应",0℃层高度偏高,有逆风区存在,"S"型气旋性的辐合等典型的强降水单体回波的特征,VIL经历了两次爆发式的增长及突然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到暴雨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次引发洪涝灾害的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成娟 欧建芳 +1 位作者 刘雪梅 马琼 《青海环境》 2020年第3期140-143,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7月22日下午发生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中东部地区交汇是诱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7月22日下午发生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中东部地区交汇是诱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地面辐合线在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稳定维持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过程发生前,中层有冷平流,低层为冷暖平流的分界处,低层比湿在10g/kg以上;红外云图表现为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TBB为-41℃以下,雷达回波在55dBz以上,高度伸展到12km以上,存在明显的径向辐合;加密自动站的辐合线与强对流发生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加密自动站资料
下载PDF
2011年4月6—7日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预报 被引量:2
9
作者 田成娟 魏国财 《青海气象》 2012年第3期35-37,41,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1年4月6-7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特征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1年4月6-7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特征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天气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新疆低槽分裂短波槽携带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是此次大到暴雪天气主要原因,强降雪区处在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以及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区,700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东南侧。散度、垂直速度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强降雪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大到暴雪 物理量场 卫星云图
下载PDF
2017年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10
作者 田成娟 张宁瑾 +2 位作者 梅成红 刘雪梅 谢天蓉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7期54-58,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在青海省东部2017年7月23—24日和2017年7月31至8月1日发生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简称“7.23”和“7.31”),对比分析高低空环境场特征、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在青海省东部2017年7月23—24日和2017年7月31至8月1日发生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简称“7.23”和“7.31”),对比分析高低空环境场特征、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都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要成因是地面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触发机制是500 hPa干舌、地面干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冷锋;两次过程都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典型配置,“7.31”以倾斜上升运动为主,“7.23”低层水汽辐合强于“7.31”;两次过程都有两条水汽带,一条为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气流输送水汽带,另一条为高空槽前冷空气携带水汽带;500 hPa附近有350 K假相当位温(θse)高值中心,38°N附近有倾斜的θse等值线密集带,这种锋生带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温湿特征 层结不稳定 对比分析 青海东部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地区一次大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成娟 韩有才 《青海气象》 2009年第2期9-11,共3页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对2008年8月19日晚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造成降水与多个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绥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大雨的主要原...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对2008年8月19日晚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造成降水与多个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绥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大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东部 大雨 成因 分析
下载PDF
欧洲中心和T213数值模式500hPa高度场在青海省预报能力检验分析
12
作者 田成娟 韩有才 石成珍 《青海气象》 2008年第4期4-6,共3页
本文应用2007年3月份实况500hPa高度场资料和欧洲中心、T213数值预报产品500hPa高度预报场资料,利用matlab的矩阵计算能力和数据插值能力方法分别计算出青海省(31~40°N,89~104°E)范围内,24、48、72h 500hPa高度场的平均绝... 本文应用2007年3月份实况500hPa高度场资料和欧洲中心、T213数值预报产品500hPa高度预报场资料,利用matlab的矩阵计算能力和数据插值能力方法分别计算出青海省(31~40°N,89~104°E)范围内,24、48、72h 500hPa高度场的平均绝对误差,通过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高原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为今后青海省的短期天气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 T213 高度场预报 检验分析
下载PDF
“5·13”青海省茫崖罕见气象灾害天气条件分析
13
作者 田成娟 马元仓 《青海气象》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2005年5月13日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大乌斯出现了罕见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分析茫崖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复杂多变的恶劣天气是导致此次中型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从高空资料和多个物理量场资料初步揭示了春末夏初茫崖风雪交加天气的成... 2005年5月13日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大乌斯出现了罕见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分析茫崖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复杂多变的恶劣天气是导致此次中型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从高空资料和多个物理量场资料初步揭示了春末夏初茫崖风雪交加天气的成因,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崖 气象灾害 分析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朱平 田成娟 《干旱气象》 2011年第3期336-342,共7页
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 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次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 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过程。强回波区>50 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50 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下载PDF
青海省海东地区一次强单体冰雹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静 马玉岩 田成娟 《青海科技》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本文通过对2006年9月2日发生在青海省湟中县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雷达强度回波、径向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垂直风廓线等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多普勒雷达资料预测冰雹云发展的定量指标及其规律,其结果可为强对流天... 本文通过对2006年9月2日发生在青海省湟中县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雷达强度回波、径向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垂直风廓线等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多普勒雷达资料预测冰雹云发展的定量指标及其规律,其结果可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指挥防雹作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含水量 应用 海东地区
下载PDF
西宁市近三十多年来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有宏 朱宇蓉 +3 位作者 于海梅 晁娅妮 田成娟 马琼 《青海环境》 2019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利用青海省西宁站1981年1月—2016年12月间各月地面能见度等资料,对比分析了该站大气能见度的日、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指出了两种不同观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析表明:人工观测较仪器观测值平均高近66%;人工观测和仪器观测值日变化曲线... 利用青海省西宁站1981年1月—2016年12月间各月地面能见度等资料,对比分析了该站大气能见度的日、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指出了两种不同观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析表明:人工观测较仪器观测值平均高近66%;人工观测和仪器观测值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即为明显的正弦波型日变化特征;人工观测和仪器观测各月能见度均值同样均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夏初前后为全年高值时段,12月前后为全年低值时段;西宁近三十多年来能见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有明显的高低值段区分;当出现天气现象特别是霾、雾、浮尘、扬沙、尘卷风、沙尘暴、雨、雪等时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能见度受相对湿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 大气能见度 变化特征 分析
下载PDF
海晏“7.6”短时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17
作者 朱平 李生辰 +1 位作者 田成娟 郑平 《青海气象》 2011年第4期38-46,共9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青海西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青海西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北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与西亚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地区交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上升运动、午后太阳辐射对地表不均匀加热与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并促使500hPa切变线附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MCS),在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上有明显的中β尺度孤立MCS特征,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MCS 强降水超级单体
下载PDF
2018年春季青海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秀梅 李金海 +2 位作者 马丽 田成娟 张广伟 《青海科技》 2018年第4期46-51,共6页
2018年4月4日~6日青海省爆发了一次春季较强寒潮天气,此次寒潮天气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天气现象较为复杂,寒潮过程中强降温、大风沙尘暴及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和交通等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此次过程... 2018年4月4日~6日青海省爆发了一次春季较强寒潮天气,此次寒潮天气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天气现象较为复杂,寒潮过程中强降温、大风沙尘暴及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和交通等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此次过程从冷空气路径、大风的成因、强降温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大风沙尘天气,在500hpa高空上有明显的冷中心,地面上有较强的寒潮冷高压和寒潮冷锋存在,路径表现为偏北路径;(2)过程前期,青海北部地区由于受暖脊控制,温度明显偏高,这种异常偏暖的环流背景有利于前期聚集能量;(3)此次剧烈降温的成因主要是受较强的高空冷平流及非绝热因子的共同影响,非绝热因子主要考虑辐射降温的影响;(4)高空槽后脊前发展的冷平流产生了强的下沉气流,把高层风速大的空气带到了地面上,形成地面大风,即高空动量下传的作用;(5)较大的地面气压梯度与24h变压场梯度也是此次过程中形成大范围大风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大风 温度平流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2010年7月6日海晏、湟源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志远 李静 田成娟 《青海气象》 2011年第2期7-11,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海北州、西宁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监测资料,对青海东部地区2010年7月6—7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背景场特征、多普勒雷达组合发射率、速度场、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具...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海北州、西宁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监测资料,对青海东部地区2010年7月6—7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背景场特征、多普勒雷达组合发射率、速度场、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另外,强降水出现前以及强降水鼎盛时期,反射率因子图上的三体散射长钉、有界回波区特征,可判断湟源云系为一典型强烈雹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分析
20
作者 刘雪梅 田成娟 《青海科技》 2011年第6期65-68,共4页
2011年9月1日至9月7日青海省出现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变化及其气象要素的演变情况得出:过程期间先是有母体强而稳定的副高西伸至高原,配合孟加拉湾活跃的热带风暴和频繁的西风带小槽波动产生降水;后有东亚大... 2011年9月1日至9月7日青海省出现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变化及其气象要素的演变情况得出:过程期间先是有母体强而稳定的副高西伸至高原,配合孟加拉湾活跃的热带风暴和频繁的西风带小槽波动产生降水;后有东亚大槽东移南压槽底多小槽活动,配合乌山脊前冷空气产生降水,这是一次以副高型降水开始,然后转为低压型降水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环流形势 冷空气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